《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与任务引领相结合的模式,由于本课内容繁多,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能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同时辅以问答法和任务引领的手段,给出设问和任务,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和任务,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本课的立意为“饥饿的盛世——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以乾隆时期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经历为线索。第一部分“神秘的东方”,通过了解访华前西方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引入“康乾盛世”的繁荣强大;第二部分“偶像的崩塌”,通过使团实地见闻,剖析盛世下的危机;第三部分“盛衰的反思”通过使团访华受挫,转变对中国的看法,埋下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伏笔,从中得到历史的教训与反思。教师通过展示英国使团的回忆录、清朝皇帝实录等史料,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创设情境学习和理解历史。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盛极而衰时期,并且对近代社会的到来埋下伏笔。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本人结合课标要求与学生情况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设计了神秘的东方(鼎盛)、偶像的崩塌(危机)、盛衰的反思(教训)三部分。通过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过程串联课文内容,通过外来者的视角,见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的过程。借此反思清朝前中期的得与失,树立起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等历史以及英国工业革命、建立殖民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浅显,未建起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对于疆域奠定的意义与中国面临危机的原因等知识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本课内容繁多,知识点密集,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设计问题以及构建逻辑框架,以启发教学。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能通过世界联系加深,而中国闭关锁国而落后的史实,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启示。(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能通过观察清朝疆域图,并结合阅读相关史料,指出清前中期疆域范围,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台湾、新疆、西藏等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分析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特点,认识到清朝的盛世是建立在等级森严和严格控制之下。(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对比同一时间中西发展的区别,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树立居安思危、全球视野的意识。(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疆域的奠定。教学难点理解清朝鼎盛与危机并存的特殊社会状态。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赞美向往中国的诗歌趣味引入新课: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她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眺望她波涛汹涌的江河,她的都市与平原,她的高山岩石和森林。……不列颠冒险家从未到过的地方。介绍人物马戛尔尼并简单讲述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朝时访华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何一个英国人会对万里之外的中国如此向往呢? 阅读诗歌,分析诗歌反应了英国人对中国怎样的感情?并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利用英国人赞美中国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那时的外国人会如此向往东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
一、神秘的东方——盛世之巅 为何那么多西方人对东方如此向往,这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从政治、经济、疆域、人口几个方面向学生阐述清前期鼎盛的基本概况。并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一:为什么称康雍乾时期是“康乾盛世”?为何出现这样的盛世?(问题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问题二: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之后的学习,来找到答案。)(一)、权力的巅峰展示文字史料,分析皇帝对权力的掌握程度。材料一: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康熙)何地可休息耶?——萧一山《清代通史》材料二:教材P77史料阅读。问题探究二:为什么康熙说他不能休息?为什么大权不能交给别人?这几位皇帝是怎么做到乾纲独断、独揽大权?(问题一:事必躬亲,乾纲独断。 问题二: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实现大权独揽。 问题三:阅读教材77-78,归纳皇帝的举措。) 奏折制度出示图片材料,并简单阐述奏折制度的含义,展示奏折上传漫画以及清朝密折制下的故事。问题探究三:结合教材和所示材料,说一说密折制度有什么作用?(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地控制。)军机处勾画教材内容,向学生解释军机处的含义。并补充皇宫平面图,出示文字史料。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问题探究四:(1)读右图,说出军机处位置特点,试分析原因。(2)阅读材料,分析军机处设立的意义。(问题一:军机处位置靠近皇帝寝宫,便于皇帝宣召。问题二: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标志着清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思想控制出示关于文字狱的相关史实并解释文字狱的含义、实质及影响,这确实控制了人民的思想,维护了政府的统治,但禁锢思想,摧残文化,滋长了封建专制。(二)疆域的稳固提出任务:阅读教材78-79页,看看清王朝为巩固疆域作了哪些努力?问题探究五:出示清朝疆域图,阅读地图,指出清代疆域范围,并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问题一: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南至南沙群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问题二: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政局稳定。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最后解决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世,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牢牢地控制与压迫着整个社会,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空前,社会一派安定繁荣,进入了“全盛”。 一、阅读课件,思考为什么康雍乾时期是盛世。带着问题进入之后的学习。二、阅读教材,分析和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如“乾纲独断”,并回答问题。三、分析漫画图片并阅读文字故事,说说密折制度的影响。四、分析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军机处设立的意义。五、阅读教材78-79页,找到清王朝巩固疆域的举措。六、仔细观察地图,指出清代疆域范围,并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通过层层问题设计,逐步深入到课文内容当中。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分析清朝疆域地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理解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且认识到台湾、新疆、西藏等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进而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二、偶像的崩塌——落日余晖 出示材料,伏尔泰和卢梭对中国不同的评价。对中国的评价如此两极分化,让马戛尔尼及其使团成员迷惑不已。中国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等真正登上中国的土地,一切都将真相大白。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到底会看到什么呢?出示使团成员约翰·巴罗的回忆录作品《我看乾隆盛世》中的相关记载:材料一:他们(拉纤的民夫)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监工们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材料二:英国人把死猪死鸡从船上扔下,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分析史料,使团成员所见景象,究竟是太平盛世还是一个饥饿的国度?(一)人口激增出示图表史料:材料三: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问题探究六:分析图表,并结合教材,说说清朝出现了怎样的问题?(答案:人口大量激增,人均资源减少,人地矛盾严重。)(二)人口激增出示图文史料,讲述人地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繁的相关史实。(三)闭关锁国解释闭关锁国的含义,并提醒学生注意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止。出示史料分析闭关锁国的原因。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乾隆敕谕英国国王,《清高宗实录》材料五:教友(中国教民)惟认识尔等,一旦边境有事,百姓惟尔等之命是从;虽现在不必顾虑及此,然苟千万战艘,来我海岸,则祸患大矣。——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问题探究七:分析材料,思考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答案: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对付西方的扩张;思想:天朝上国观念。) 一、阅读PPT史料和图片材料,想象使团一路所见的景象,思考这是否是真的盛世。二、解读图表史料,学习提取图表关键信息,懂得从横向和纵向分析图表内容。并回答问题。三、阅读史料,从乾隆的话中分析出自大的观念以及深层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度史料,深挖内涵。 以外来者的视角看清朝“盛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设情境,回到真实历史场景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通过分析文字和图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盛衰的反思——以史为鉴 马戛尔尼访华不仅是为了来见识一下这个他梦中繁荣强大的国度,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促使中国政府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马戛尔尼会如何来实现他的目的呢?乾隆不会知道,这是世界留给他、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出示相关史料和图片,对比这一时期中英发展的不同,并出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来的礼品单,结合这份礼品单,在看看乾隆的话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问题探究八:从中英发展对比,以及乾隆的态度和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单,可以看出闭关锁国政策会对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错失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机会,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讲述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受挫的相关史实,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为阴暗……马戛尔尼一回国,以武力教训中国的声音开始在欧洲响起。这一事件为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问题探究九:思考讨论,通过清朝的故事,你能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答案: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一、对比中英两国发展的区别,思考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带来的危害。二、小组讨论并分析思考,结合本课所学的所有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大胆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对比同一时间中西发展的区别,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树立居安思危、全球视野的意识。从而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小结 从政治稳定、疆域控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角度看,清朝前中期确实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当之无愧的盛世。但是这盛世是建立在压迫和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国家强盛,而人民痛苦。同时,这一时期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变,而中国固守着封建专制与傲慢自大,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为后来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反思清朝历史,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教学反思
本课以乾隆时期访华的英国使团代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作为线索,线索清晰,从中西方的不同发展历史中感悟居安思危、对外开发、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想要面面俱到就导致知识点过多,所以教学方法上主要选择讲授法和问答法,能在短时间内讲授大量系统知识,但合作探究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使用没有太多,学生活动设计较少,这是本课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