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目标导航】
1.识记日本侵华的史实,强化日本侵华的时空观念;简析日本侵华的背景,把握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细节,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2.利用教材资源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线能够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用史料实证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的言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珍爱和平。
【教材梳理】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1.阅读教材P133--134,下列时间轴反映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相关事件,请对时间轴加以完善。
(
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
)
(
在北平制造
) (
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
) (
在沈阳制造
) (
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
) (
在北平制造卢沟桥事变
) (
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
) (
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 (
1927 1929 1931.9 1932 1933 1935
1937.7 1937.8
) (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
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在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 (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制造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 (
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
)
(
1927
1929
1931.9
1932 1933
1935
1937.7
1937.8
)
(
在上海制造
;在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 (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制造一连串事件,总称“
”
) (
在上海制造
) (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思考:从以上时间轴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从时间轴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阅读教材P133--P135,在以下时间轴上梳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本史实。
思考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日军进犯长城沿线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
(2)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调整呢?
(
九一八 一二八 日军进犯
事变 事变 城沿线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八一三事
变
)
(
时间
:
1931.9 1932.1 1933
1935
1936.12
1937.7
1937.8
1937.9
)
(
民众
)
(
中国共
产党
爱国将领
国民党
政府
)
2.根据教材历史纵横P134、史料阅读P135、学思之窗P136、问题探究P138,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理解。
三、人类文明的浩劫
---日军的侵华暴行
思考:阅读教材P133-136 ,概述日军的侵华暴行。
【问题探究】
探究1、蒋介石有没有命令不抵抗?
材料一 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在1946年8月15日发表广播演说时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这些电文一致到现在还保存着,蒋介石是无法抵赖”
---《东北日报》(1946年8月24日)
问题1:根据史料分类方法,请对本则材料进行史料分类?并指出对材料的存疑?
史料分类:
按照学术价值史料分为原始史料、间接史料(或称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转写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文物古迹等
间接史料(二手史料):即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
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属于 “有意的史料”。
无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属于“无意史料”。
材料二 蒋介石日记摘录:
9月18日:“早起批阅。与妻谒陵告辞。九时半登永绥舰(前往南昌),下关街中水深三尺,甚为忧虑。舰中无侣伴,寂寞不堪。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
9月19日:“雪耻,人定胜天。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消息,是其欲乘粤逆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余所恃者唯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
9月20日:“雪耻,人定胜天。日本侵略东省是已成之事,无法补救。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始非转祸为福之机。故对内部当谋团结也。因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
问题2:蒋介石日记与材料一有哪些记叙冲突?
探究2:关于南京大屠杀,到底是谁在撒谎?
材料三 日军入城听任军队从事有组织的劫掠,并任意强奸妇女,继复大事屠杀,四日中被杀者约五万人。日军并侵入难民区,而将所有壮丁借口谓系中国士兵,悉数加以枪决,目前尸骸,堆积如山。
——中央社发出的电讯1937年12月22日
南京市的的街道依然沉寂。慈和的阳光照耀着城市西北角的难民区。从死里逃生的南京难
民,现在已经受到皇军的抚慰。他们跪拜道旁,感激涕零。在皇军入城以前,他们备受中国反日军队
的压迫,生病的人没有医药上的帮助,饥饿的人不能够取得一米一粟,良民的痛苦,无以复加。幸而
皇军现已入城,伸出慈悲之手,散播恩惠之露……
——摘自《新申报》.《日本军亲切关怀难民,南京充满和睦气氛》.1938年1月8日
思考:关于日军进入南京城的新闻报道,你认为哪则材料更接近历史真相?为什么?
P136史料阅读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约翰.拉贝:(1882--1950年)德国人,纳粹党员。1931年底,出任德国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1938年4月离开南京回国。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与20多位外国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日记》是他在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写的日记。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 《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1)教材的史料阅读为什么选德国人的《拉贝日记》和日本记者的目击报道?
(2)如果要更完整的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你觉得还应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为什么?
课后学习拓展:收集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来中国东北进行调查的材料和史实,谈谈你对李顿报告书的认识。
(思路提醒:1.了解国联和调查团的基本情况 2.对比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政府对国联的态度 3.联系后来战争发展的态势进行评价)
推荐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
书籍:
《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作者:杨天石
《张学良口述历史》作者:唐德刚
《拉贝日记》作者:(德)约翰 拉贝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作者:(美)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作者:(日)本多胜一
电影:
《南京1937》 《东京审判》 《南京!南京!》 《约翰·拉贝》
(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