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小明准备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祖国的变化。下面是他拟写的访谈提纲,第①②两处提问均有不妥之处,请加以改正。
采访对象:社区居民。
访谈主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访谈提纲:①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不是还很差?
②在这个社区生活的十年间,你对周围环境有过哪些不满?
③十年间你搬过几次家?每次搬家体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高一年级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若拟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你应该掌握哪些访谈技巧?储备哪些相关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采访过程中,若遇到以下问题,你该如何应对?
(1)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该怎么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采访对象语速太快,记不下来怎么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记者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胡抗美的提纲,请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8个字。
(1)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为推动我国草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请您谈谈当代中国草书的发展现状。
(2)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院长在评论您的书法作品时说,“胡抗美先生的书法,既植根传统,又锐意创新,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写意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审美”。请您谈谈在书法艺术实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请您谈谈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意义。
(4)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请您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访谈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新京报:20世纪60年代您为什么想到要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当时粮食非常短缺,闹饥荒饿死人。当时我是学农业的,亲眼看过路边、桥底下,有人没饭吃。提高粮食产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新京报:如今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袁隆平:我有两个目标,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新京报:杂交水稻除了产量往上涨,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吗?
袁隆平:20世纪要解决温饱问题,让人们先吃饱,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有战略调整,不但要高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京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推广开,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了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来计算,就可以每年增产稻谷1亿6 000万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新京报:您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哪些精神品质?
袁隆平:大家都有梦想,但是有一条,理想要高雅一点。
(1)请在上面访谈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用来评价袁隆平人生追求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C.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二、访谈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的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不仅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地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雪里已知春信至》)
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您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一个挺难的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地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只是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真实地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B.孙晶岩的《中国冬奥》能够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源于他的家国情怀。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得完美却充满未知。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
B.秉持着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C.李剑叶所说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
D.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上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8.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李剑叶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
A.“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
B.“飞扬”火炬传递着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一些美好的想象。
C.“飞扬”火炬拥有“轻、固、美”的特点,展现了科学、艺术、文化、体育的融合。
D.“飞扬”火炬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的情怀愿景。
9.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篇书评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新网记者在访谈中引发了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既做到了“重点突出”,又做到了“适时补充提问”。请结合材料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当代文化参与
课时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示例)①您现在与十年前的住房情况有什么不同?②十年间周围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任务一:①访谈之前要作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首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来历和演变、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的同意。
②访谈中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可将问答变为交谈,使访谈气氛融洽一些。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③了解“志”的概念。“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记述的人物,既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或有独特经历的普通人;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
④把握“志”的特点。“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
任务二:(1)①说明采访的目的,打消对方的疑虑,从而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②态度要谦恭温和,做到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理解对方。
(2)①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的讲话。②待对方把这个话题讲完,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回来。
(3)①学会记录最重要的话,并根据自己的采访主题进行提炼、概括。②可借助录音设备。
3.(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②从这件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4.(示例)(2)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4)艺术家应该如何担负起时代重任
5.(1)(示例)①一个是高产 ②还要优 ③为什么要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国外
(2)C [A项大意: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该句与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没有太大的联系。B项大意: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该句主要讲读书人的志向,不能用来评价袁隆平的人生追求。C项大意: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符合袁隆平的行为:把自己国家的水稻问题解决了,还要帮助其他国家解决水稻问题。因此这个评价是恰当的。D项大意:财富和尊重,就是人人都想得到的,要是用不合法的手段得到,我是不会要的。主要讲用正确手段得到财富和尊重,不能用来评价袁隆平的人生追求。]
6.C [“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曲解文意。材料一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7.D [“客观上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说法有误。材料二是“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这是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属于主观看法,不是客观显示。]
8.A [“‘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指向的是“飞扬”火炬的寓意。A项回答的是“飞扬”火炬的特点和展示的意义,不属于“飞扬”火炬的寓意。]
9.①首先交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②然后介绍写作过程和作品内容;③再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④最后指明作品价值。
10.①围绕大众最关切的问题,重点突出。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②适时补充提问方向,逻辑清晰。在提问“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后,及时跟进,让被采访者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不枝不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