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2023-2024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2023-2024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4: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基 础 训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天黑了,天边_________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_________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_。
乡干部又来了,_________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_________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白夜”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C.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
D.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涌起 照例 慰劳 享用
B.升起 照例 赠送 享受
C.涌起 按例 赠送 享用
D.升起 按例 慰劳 享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憎恶起那一轮月亮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梦寐以求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_。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6.文中两个词语“荷花淀派”和“北京话”都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答: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8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是一种相互砥砺、并驾齐驱的关系。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__①___,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说的“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  )。
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拍手称赞、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__②___。
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__③___。《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或是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B.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C.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D.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
提 升 训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既需要像袁隆平这样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需要心明眼亮、不染尘嚣的精神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_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植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B.在野外科考任务中,钟扬不畏艰险,独自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C.红树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但在上海种植红树的尝试并非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其效用短期不可见。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7.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_
8.结合材料一,说说“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包含哪些内容?
答:_
答案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基 础 训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天黑了,天边_________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_________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_。
乡干部又来了,_________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_________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白夜”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C.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
D.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解析】 例句中“白夜”加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夜晚本来是黑的,但是因为一堆堆的野火、照明弹,把黑夜照亮了,所以叫“白夜”。A项,“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加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说明这是张秉贵说的话。B项,“发扬国光”加双引号,表示讽刺,讽刺所谓的“几位大师”行径丑陋。C项,“流落街头”加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说明学生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成为无人管理的学生。D项,“原子对撞机”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涌起 照例 慰劳 享用
B.升起 照例 赠送 享受
C.涌起 按例 赠送 享用
D.升起 按例 慰劳 享受
【解析】 ①涌起:像水一样由下向上冒出来。升起:向上升。句中表达满月像水一样慢慢涌出来,所以选“涌起”。②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强调一贯性。按例:照样;照例。句中表达敌人一贯忌怕夜晚,所以选“照例”。③慰劳:用言语或物质抚慰劳苦的人,使其心中安适,有奖赏的意味。赠送:赠给。句中表达乡干部奖赏“我们”几个干菜月饼,所以选“慰劳”。④享用:是使用或食用某种东西而得到满足的意思。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句中表达分吃月亮娘娘食用过的东西,所以选“享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憎恶起那一轮月亮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1)原文用两个短句,“连……也……”句式强调了对皎洁月光的“憎恶”之情;(2)“皎洁”照应前文“满月”,使文意更流畅,语言更有张力;(3)月亮皎洁,但增加了攻击难度,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让人憎恶,月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对比,更有利于表现作品的主旨。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梦寐以求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_。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解析】 第一处,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可知,应用“萌发”。第二处,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此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一点儿也不勉强,应用“心甘情愿”。第三处,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此处说的是爱情难以拥有,应用“可望而不可即”。第四处,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此处没有采取行动的意思,应用“出人意料”。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杰出的后起之秀”语意重复,可删去“杰出”;二、“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
6.文中两个词语“荷花淀派”和“北京话”都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答:_两处引号的作用不同:“荷花淀派”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特指文学创作的流派;“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小说中是对火车上那个不知姓名又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的小伙子的称呼。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8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是一种相互砥砺、并驾齐驱的关系。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__①___,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说的“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  )。
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拍手称赞、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__②___。
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__③___。《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或是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B.那种自欺欺人式的“皇帝的新衣”的“好话”
C.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D.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解析】 从前文“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可知,所填入句子与上文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所以填入句子的形式应为“或是那种……(引用诗句或俗语)式的……(一个成语)的‘好话’”,据此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①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或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说“好话”)
②却令人内心深受震撼
③通篇都是赞语_
提 升 训 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既需要像袁隆平这样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需要心明眼亮、不染尘嚣的精神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_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中有“在时代的战场上”,故选后者。②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语境中并无贬义,故选前者。③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生命之土”的语境,选用“安身立命”。④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形容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根据“精神之天”的语境,选用“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此处应该填入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因而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却是“土地”在前,“天空”在后,根据后文“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精神之天”,应先“守卫土地”,后“仰望天空”,所以前面的“天空和土地”应改为“土地和天空”,据此排除A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植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B.在野外科考任务中,钟扬不畏艰险,独自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B项,“独自跋涉50多万公里”有误,材料一第七段中说的是“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解析】 B项,“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有误,材料一倒数第三段中说的是“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C.红树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但在上海种植红树的尝试并非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其效用短期不可见。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解析】 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钟扬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在当下也有重要意义;B项,因果关系有误,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的原因在材料一倒数第四段,他认为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D项,“遵照他的愿望”无中生有。
7.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_
8.结合材料一,说说“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包含哪些内容?
答:_“一粒种子的初心”是指年轻的钟扬因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了解到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而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的史实,内心产生的保护物种的想法。
“一粒种子的梦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植物学家的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二是钟扬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所以他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