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4: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1.作者知识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一同创立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做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著有《郭沫若全集》38卷。
(2)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4)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便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两部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抒情短诗《西风颂》。
2.背景知识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毅然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创作《红烛》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3)《峨日朵雪峰之侧》:1955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是昌耀在祁连山时,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4)《致云雀》: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歌。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爆发,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雪莱借这首诗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借赞颂云雀,传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3.知识链接——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和表现新思想。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明珠。现代诗在相对短暂的发展史中,也是群星闪耀,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诗人和动人的诗歌。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拓宽视野,现在班级将举行以四首诗为主题的“新诗会”,同学们需积极参与以下各种活动。
课时1 你谈我说现代诗,诵读品味诗中意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激发读诗兴趣。2.诵读四首诗歌,感悟诗情。
活动一 生活处处皆诗歌,发现身边的诗歌之美
1.古人的诗如同我们现在的歌词,是可以演唱的。今人也常常翻唱古人的诗歌。而我们今天的歌词,是不是也可以称为诗歌?分析下面经典歌曲的歌词,思考它们与诗歌的关系。
(1)下面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为什么具有诗歌的韵味?
牧羊曲[注](节选)
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
注 这首歌曲是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由王立平作词作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首中国风的歌词中有哪些意象化用了哪些古诗?它为什么具有诗歌的韵味?
千百度(节选)
关外野店,烟火绝,客怎眠
寒来袖间,谁为我,添两件
三四更雪,风不减,吹袭一夜
只是可怜,瘦马未得好歇
怅然入梦,梦几月,醒几年
往事凄艳,用情浅,两手缘
鹧鸪清怨,听得见,飞不回堂前
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我寻你千百度,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分行不一定成诗,了解现代诗的形式和情感要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优生优育标语
母爱最伟大,亲情最温馨。
三胎就是好,抢着来养老。
材料二:
道路安全宣传语
人病不上车,车病不上路。
一秒钟车祸,一辈子痛苦。
材料三: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赵丽华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材料四:

姜二嫚(6岁时)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材料五:
墙角的花
冰 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材料六: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材料七: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材料八: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朗读以上材料,说一说你眼中能称得上诗歌的是哪几首?体会现代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自由诵读,感悟奔放的诗情
3.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赏诗的人……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读诗可以滋养灵魂。请同学们参考下面的“诵读指导”诵读本课的四首诗歌,感悟诗意。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注意诵读时的语速、语调要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着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2)《红烛》
《红烛》使用了大量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这首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侧的诵读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语调深沉、饱满,“这”“仅能”重音 “小心”重音,“探出”重读 “惊异”重读,“那边”拉长 “雪”重音,“彷徨许久”重读,“太阳”上扬 “正”重音,“决然”要读出果敢的语气,“跃入”重读,“引力”重读,“无穷”上扬 “山海”下沉,“石砾”重音,“滑坡”下沉 “引动”重音;“上”“下”重读;“嚣鸣”拉长,上扬 “军旅”重音,“喊杀声”下沉 “我”重音,“铆钉”重读,“揳入”重读,“巨石”重读,“罅隙”语气深沉 “血滴”重读,拉长;“撕裂”重读;“渗出”语气凝重 “啊”语调激昂高亢,“真”“有”重读,“雄鹰”“雪豹”重读 “锈蚀”重音 “但有”重音,“小得可怜”重读,“蜘蛛”拉长 “我”重音;“默享”重读;“赐予的”拉长,上扬 “快慰”语调轻松、舒缓
(4)《致云雀》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侧的诵读指导,诵读1~4节。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饱含深情;“你好”重读;“啊”上扬;“欢乐”重音;“精灵”上扬,拉长 “你”“从不是”重音 “邻近”重音 渐高,“酣畅淋漓”重音 “雕琢”“倾吐”重音;“衷心”重读,拉长 “上”“高处”重音;“飞翔”重读,上扬 “一跃而上”重读 渐高,“烈火”重音,“轻云”读出轻盈感 “蔚蓝”重音 饱满激昂;“歌唱着”“飞翔着”重音;“飞翔”“歌唱”高亢,上扬 “太阳”重读 “金色”重音,“电光”拉长 “霞蔚云蒸”重读 “明光”重音,“飞行”轻快自由 “不具形体”“喜悦”“迅疾”重音,“远征”拉长 “紫色”重音 “消融”重音 “星星”重音 “形影”重音 “却”重读;“听得清”“欢乐”重音;“强音”上扬,拉长
课时2 合作交流,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和主人公形象
学习目标 1.分析四首诗歌的意象和特点。2.感受诗歌中的青春情怀和抒情主人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活动一 分组交流意象特点,感受“青春之象”
1.阅读并勾画四首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特点和内涵,填写下面的表格。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情感
(2)《红烛》
“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3)《峨日朵雪峰之侧》
意象 情感或象征义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巨石的罅隙
雄鹰或雪豹
小得可怜的蜘蛛
(4)《致云雀》
“云雀”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活动二 吟诵“自己之歌”,理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这四首诗既是一首首青春之歌,也是一首首“自己之歌”。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诗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时3 咬文嚼字,赏析诗歌炼字选词之妙
学习目标 体会四首诗歌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落实对诗歌语言、情感的赏析。
活动一 边读边想,赏“放号”之势和“云雀”之欢
1.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赏析加点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诵读《致云雀》,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边读边思,探“红烛之光”和“雪峰之侧”
3.诵读《红烛》,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赏析加点字及整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赏析加点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赏析加点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锈蚀的岩壁”。(赏析加点词语及整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赏析加点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讨论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人们常会举出现代诗歌与古典作品在意境上的相似之处。比如卞之琳说戴望舒《雨巷》好像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他自己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也有人认为似冯延巳《蝶恋花》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古今中外,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是相通的,诗歌原理自也有共通之点。谈论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必须透过纷繁的诗歌表象,找到真正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东西。
首先是现代诗歌中渗透着古典哲学及其语言表象。古人的思想通过经典流传下来并作为教养深入到后人的意识中,人们不一定经常思考这些道理,但却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产生一种类似“悟”的印证。卞之琳在《无题(五)》中写道:“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水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作者在散步时,偶然采一朵花插在襟眼里,因而想到老子说的“无之以为用”。无论是作者的体悟也好,是发挥传统思想也好,总之其中看得出一种道家观念与佛家观念的融合。
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对诗歌文本确立和诗意的表达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意象的运用也是现代诗歌与诗歌传统联系最密切的地方。何其芳在《脚步》中写道:“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这里白杨飘零的意象本来很寻常,但“萧萧”的叶声表明它和汉代《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关系,因此它不是出于独创性的构思,而是对古典诗歌的因袭。
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更多的是在修辞技巧方面。首先是化用典故。像李金发“或一齐老死于沟壑,如落魄之豪士”(《夜之歌》),就是用《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之典。冯雪峰《有水下山来》“有水下山来,道经你家田里;它必留下浮来的红叶,然后它流去”,这里的红叶与唐代“红叶题诗”的典故有关。唐代有宫女在红叶上题诗,放到御沟里顺流漂出。诗被士子拾到,后宫女被放出宫(或言战乱),竟结成良缘(事见范摅《云溪友议》)。两者在“红叶题诗传情”上是一致的。
从上文举例式的讨论可见,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诗歌的早期是一直渗透在诗人们的写作中的。但随着新诗写作经验的积累和白话文的日益成熟,诗人们逐渐疏远了古典传统,以致走到当代中国诗歌对传统绝对陌生乃至排斥的地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蒋寅《中国现代诗歌的传统因子》)
材料二:
(1)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错误》)
(2)我昨夜梦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徐志摩《哀曼殊斐儿》)
(3)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材料二中的三首现代诗,从哪一方面体现出其具有古典传统因子?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情境任务
课时1 你谈我说现代诗,诵读品味诗中意
1.(1)①情感:这首歌曲描写了牧羊女眼中的美好家乡,表达了对家乡优美闲适风光的赞美和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热爱和欣喜。
②原因:歌词朴素清新、优美动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两句本身就是对仗工整新奇的诗句。选用的一些意象如“溪水”“青草”“野果”“山花”“狗儿”“羊儿”等亲切如在眼前,一派纯然,很有画面感,营造出悠闲自在的意境。
(2)①“瘦马”,出自马致远《秋思》:“古道西风瘦马。”“鹧鸪”,出自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飞不回堂前”,出自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寻你千百度……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一岁荣枯”,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典故的化用,创造新词汇的想象力,借古喻今的手法,使得这首歌词具有温婉内敛与开阔大格局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些都使得歌词具有诗的韵味。
2.(1)前两首是标语,不是诗歌。第三首也有争议。第四首有童趣。剩下的四首,都是经典。(可自由解读)
(2)特点:①现代诗歌分行、分节,但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②现代诗可押韵,可不押韵,但读起来都有音乐美。③现代诗和古诗一样,表达情感有时需要具体的意象。
④现代诗的语言富于跳跃性和陌生化特点,往往能收到新奇的效果。⑤现代诗的灵魂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诗人的哲思和情思。
课时2 合作交流,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和主人公形象
1.(1)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情感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 雄伟壮丽;象征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势力的力量。 勇敢昂扬、奋发进取的精神,热切向往、执着追求的勇气。
(2)
“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象征诗人的赤诚、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诗人借助红烛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如红烛一样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3)
意象 情感或象征义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落日的景象,显露出诗人对于生活虽有信心,但少了狂热,多了审慎和清醒。
巨石的罅隙 象征微弱的希望。
雄鹰或雪豹 象征勇者和强者。
小得可怜的蜘蛛 蜘蛛虽然渺小,却登上了高山,象征着面对难以企及的自然高度,需要具备的是精神高度。
(4)
“云雀”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 教导人们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去战胜现实中的痛苦和悲哀,呼唤更多的读者像云雀一样,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樊篱,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
2.
诗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是一个坚定、自信、进取的号召者形象。 是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新生者形象。 是一个敢于破坏一切旧制度、旧势力的创造者形象。
《红烛》 具有赤子之心,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计较结果;是为民族进步理想英勇献身的先觉者和殉道者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是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追求青春理想时,虽遭遇不公正待遇,虽然流血痛苦,但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致云雀》 “云雀”的形象,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诗人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课时3 咬文嚼字,赏析诗歌炼字选词之妙
1.(1)运用富有气势的排比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赞美讴歌“力”,形成奔涌喷薄的气势。
(2)加点词语是富有力量的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眼前景物的雄伟壮丽和震撼人心。
2.(1)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雀的欢唱给诗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2)运用了通感手法。将云雀嘹亮的歌声想象为划破夜空的月光,强调夜晚云雀高飞欢唱,歌声清亮动人,透露出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时的快乐和果决。
3.(1)动词“破”和“沸”写出了诗人希望红烛能够燃烧熊熊的生命之火,照亮沉睡的中国,唤起世人奋起抗争。这两句打破通常的思维逻辑和用词规范,不合情理却用得奇妙。
(2)“残风”象征黑暗反动的邪恶势力,“侵”字说明它不能容忍红烛创造光明,表明诗人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受到阻挠。“残”字也表明,这种黑暗的势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阻挡光明的最终到来。
4.(1)使用含义丰富的限定性词语。“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我”并非达到峰顶最高处,而是处在用尽自己全部努力所达到的高度,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也暗示了“我”身后已经征服了不少困难;目前“我”所达到的高度来之不易,前面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还有差距。同时,也暗示着或许“下一刻”“我”又将超越自我,达到新的高度。
(2)词语搭配陌生化。“锈蚀的岩壁”中,“锈蚀”本是用来形容金属生锈的,这里用来形容岩壁,表明攀登者所处的环境艰苦。这片土地也滋生了粗犷、剽悍、坚韧的生命个性,从“我”攀援“锈蚀的岩壁”的举动,折射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敢于抗争凶险、开辟蛮荒、不畏困苦的精神气度。
(3)用词不落俗套。“嚣鸣”形容石砾滑坡后引发的如同军旅喊杀声一般的巨大声响,生动形象;“嚣”字写出了喧哗感,声音响而且闹,“鸣”字写出了石与石之间的撞击声。“揳入”就是用锤头将钉子打入物体,这是一种用力的敲打,也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挺进。正因为用力之大、用力之持久,所以攀登者的千层掌鞋底撕裂了;血滴自鞋底渗出,写出了一位攀登者手指用力插入巨石的罅隙,面对困难依然坚持理想的形象。“默享”而不只是享受,形容征服高山后在寂静无人的环境中独自享受快感,虽有几分孤独,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我心理的满足。
微任务
①将容颜的欢欣与惨淡具象为莲花的开放和凋落,体现意象的因袭。②诗句中“子规泣血”化用了蜀望帝魂化子规的典故。③运用古典诗词常用的比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