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3课 古代印度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文明和其发展概况。
2.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3.掌握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学习难点: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_______________
1.兴起: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________中心城市,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________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____________制度,史称“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等级 名称 从事职业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________
第二等级 ________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第四等级 ________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其他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________
3.特点:各等级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________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_”,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传播:公元前________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时空观念】古代印度发展概况
【课中探究】
1.归纳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哪些成就?
2.古代早期四大文明区域的比较
文明古国 产生时间 发源的河流 文明成果 共同特征
古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1、兴起于大河流域 2、文明类型相同:农耕文明 3、政治制度相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
古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 约公元前23世纪
古中国 约公元前21世纪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宣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材料二:古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现……当时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异学”。据说当时有“大大师”“六十二见”或“九十六种外道”。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义?请写出它产生的地区及创立者。
(2)材料一的宗教宣扬“众生平等”是针对哪一制度?
(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类似于我国古代哪一局面?
(4)根据材料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情况。
4.某校九年级(3)班的同学们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了探究学习,搜集资料如下,请你根据资料探究史实的渊源。
材料一:下图是小刚同学搜集的种姓制度的图片,从左到右分别展现了这一制度的四个等级。
材料二:题为“印度种姓制度让年轻情侣惨死”的时政报道:印度北方邦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
材料三:印度政府在21世纪初曾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图表的方式写出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名称及从事的不同职业。
名称 从事职业
掌管祭祀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其他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个等级之间有着怎样的严格规定。
(3)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今天印度为什么要消除种姓制度。请你提出一条消除种姓制度影响的建议。
【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
1.如下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海洋文明 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
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 D.都因外族入侵中断了文明
2.古代南亚在长期遭受外力打击下,对具有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采取不接触的方法,这是一种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有效机制。该有效机制指的是( )
A.民主政治 B.奴隶制共和国 C.种姓制度 D.法老无上权威
3.“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伊斯兰教教义 B.佛教的众生平等C.印度种姓制度D.庄园的自给自足
4.(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据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5.(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 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A.种姓制度 B.庄园制度 C.城邦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6.(2020年江苏盐城)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项基本能力。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学习内容应是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
③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④创始人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
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知识链接】
1、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护王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帝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
2、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然而随着马木路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南亚次大陆 ;1.印度河 2.雅利安 3.孔雀王朝 工商业 华氏城
二、1、雅利安 社会等级 种姓制度 2.祭祀 刹帝利 首陀罗 贱民 3.贵贱分明 世代相袭 通婚
三、1.乔达摩·悉达多 2.婆罗门、众生平等 3.3世纪
【课中探究】
1.【答案】佛教、阿拉伯数字、文学、建筑、文字等
2、【答案】
文明古国 产生时间 发源的河流 文明成果 共同特征
古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木乃伊 1、兴起于大河流域 2、文明类型相同:农耕文明 3、政治制度相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
古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太阳历、空中花园
古印度 约公元前23世纪 印度河、恒河 佛教、文学、种姓制度、梵文
古中国 约公元前21世纪 黄河、长江 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
【答案】(1) 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 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4.【答案】(1)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从娃娃做起,进行教育,消除种姓制度;国家制定利于消除种姓制度的政策措施等。
【课后测评】
1.【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提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第一幅图中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第二幅图片中的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两者文明都因外族入侵中断了文明,D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大河文明,不是海洋文明,排除A项;只有古印度产生了世界性宗教,排除B项;只有古埃及在公元前36世纪出现了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南亚在长期遭受外力打击下,对具有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采取不接触的方法,这是一种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有效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坐落在古代南亚地区。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这是一种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有效机制。C项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雅典位于爱琴海地区,排除A项;奴隶制共和国不是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有效机制,排除C项;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古埃及是非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从侧面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古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C项正确;伊斯兰教诞生于古阿拉伯半岛,宣扬真主安拉,排除A项;印度种姓制度下等级森严,界限分明,与佛教的众生平等不符,排除B项;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 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印证了印度历史中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能通婚等,A正确;庄园制度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以庄园为财产制度的单位,排除B;城邦制度存在于古希腊时期,排除C;封君封臣制是建立在封土制基础上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排除D。故选A。
6.【答案】B
【解析】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教的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材料中内容论述的是佛教,故B符合题意;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A;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主张博爱,排除C;伊斯兰教创始人是默罕默德,排除D。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