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 授课班级 八年级12班
学 科 历 史 授课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 标 要 求 2001年 (实验版)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2011年 (修订版)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观看《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标准,可以发现新课标增加了“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在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提到应该通过观看影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也会更加注重对背景知识的铺垫。
教材分析 本课是首次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单独成课,有利于完整呈现中共成立的过程,不仅基于课标,同时凸显教材编写的时代性。从历史地位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通过回顾我们来时的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影视、书籍、新闻 、学校等途径了解了较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仍存在碎片化知识较多、概念理解难、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等情况。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在补充感性材料和历史细节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从情感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三维一体”的特点,本人将其统一表述: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运用历史图文资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革命面貌,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项目 内 容 确立依据 解决措施
教学 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首先,新课标增加了“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并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相关史实知识储备不足。基于以上分析,将其设为本课重点。 结合视频、创设情境、和教师讲解等方式进行落实;
教学 难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更多需要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体会,不易在本课直接理解。 采用历史时间轴、数字故事等形式进行突破;
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来时路,波澜壮阔!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迈向两个“一百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途漫漫,始于脚下;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先辈身上的伟大精神? 因此,本课以初心——寻路——使命——传承为主线贯穿全课。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初心 第二部分——寻路 第三部分——使命 第四部分——传承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不管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
第一部分: 初心
播放视频 回溯重要历史节点 三个历史人物,同样的时间,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2.结合视频 寻找人物初心 民国建立之后,他们却依然“迷茫”和“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中国,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列强肆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救中国之困境”就是他们的初心。 过渡:怀着这样的初心,他们踏上了寻路之旅,寻救国之路!
第二部分:寻路
历史回眸 理清线索 时间轴勾勒出近代奋斗历程,回顾历史,近代各阶级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却始终未能拯救中国,叩问民族复兴,究竟路在何方?厘清线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铺垫。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播放视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问题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条新的救国之路便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经过五四运动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教材 通过学生表演还原工人夜校上课情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广泛响应,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过渡:组建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建党的使命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三部分:使命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借用音频创设情境,陈独秀和李大钊一南一北、相约建党的对话萦绕在耳边,他们对于革命的热血和激情,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对于初心的坚守和实践,无疑会在学生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 地图呈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通过挖掘一大参会代表年龄、身份、经历等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感悟信仰的力量,同时紧扣主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生回归教材,落实中共“一大”“二大”会议内容,中共“二大”是“一大”的继续,在思想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一大”“二大”纲领,思考为什么要调整党的纲领,感悟实事求是的精神,渗透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理解中共诞生的伟大意义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呈现从建党到建国28年3个月的宏伟画卷,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建党意义,突破本课难点。 感悟红船精神,过渡到下一部分。
第四部分:传承
1.铭记先烈,赓续血脉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还应该铭记那些牺牲在革命路上的先烈们,学生通过朗诵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片段,永志不忘无数先烈们为之奋斗牺牲的伟大理想。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百年前,那批怀揣救国之初心的热血赤子,通过28年的不懈奋斗,领导中国人民从苦难中重生。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8年之后,我们又将迎来第二个一百年,引导学生畅想“2049”年的中国,培养学生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亮点: 1.以初心——寻路——使命——传承为主线贯穿全课,立意明了、线索清晰; 2.使用大量生动的材料,让课堂更加充实,更富有活力; 3.立足学情,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解决学生认知难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困惑: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但让学生直接理解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通过呈现从建党到建国28年零3个月的奋斗过程,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里程碑意义,而实际效果还需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