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23: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三课,本单元共五课内容,分别讲述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开始、正面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在该单元中上承全面抗战,下启敌后战场的抗战。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以川军抗战为依托讲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战役,认识日军的侵华罪行,体会中国军民——川军“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的抗战精神。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中国近代史的新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平时他们通过纪念日活动、电视剧、纪录片等形式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已有了初步认识。再者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具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通过川军抗战认识正面战场的几次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川军的抗战记忆体会中国军民——川军“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的抗战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及其重要性,能正确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川军抗战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基本事实。教学难点通过川军抗战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阅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一个视频街头采访《川军是什么?》师:现在已有很多人不识川军,那川军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渡:川军是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部队,在民国时期,川军经历过军阀混战、打内战、抗日战争一系列战争,从最开始的“川军无用”到后来的“无川不成军”,川军是如何实现浴火重生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去寻找川军的抗战记忆吧。 学生回答什么是川军(区分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以川军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川军无用 教师讲述:产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 发展:①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不太好,战斗力不强,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 ——《天府新论》②1933年到1937年这“剿共”的四年间,川军几乎毫无战果。对川军的评价:“连外国人都知道,四川军队素质之差,国内外有名,同中国优秀的部队相比,相差甚远” ——1933年11月,时任“剿共”各路总指挥的陈诚曾严厉训斥川军 “我(蒋介石)从成都乘车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仰卧倨傲,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 ——1935年8月,蒋介石在峨眉训练团讲话 根据史实说明川军的地位 认识抗战前川军的形象,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壮士出川 1、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平津相继失陷;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形成。川军抗战淞沪会战提问: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日军发动淞沪会战的借口。讲述淞沪战场上川军刘雨卿及其抗战事迹。提问:在淞沪会战期间还有哪些抗战事迹?问:阅读材料,分析淞沪会战的影响。台儿庄战役提问: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台儿庄战役的背景、时间、地点、指挥者。讲述台儿庄战役中川军王铭章及其抗战事迹。问:阅读材料,分析台儿庄战役的结果及影响。武汉会战讲述日军进攻武汉的原因讲述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贡献,尤其是川军王陵基在万家岭战役中的抗战事迹问:武汉会战的结果怎么样呢?有何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讲述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国内外背景讲述川军王超奎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英勇事迹根据材料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豫湘桂战役讲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川军李家钰的抗战事迹小结: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从此天下皆知"无川不成军"。 回顾所学知识,认识日军的侵华罪行,理解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学生回答借口:1937年8月,日军以其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为借口,挑起事端。感知川军的抗战事迹:姚子青 宝山保卫战;谢晋元 四行仓库保卫战。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得出影响。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感知川军的抗战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得出结果及影响。认识日军的侵华过程及罪行感知川军的抗战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果及意义学生认识到长沙的地位及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感知川军的抗战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得出影响学生认识到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导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感知川军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实现浴火重生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认识日军的侵华罪行体会川军的抗战精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学会提取教材信息体会川军的抗战精神培养概况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体会川军的抗战精神培养概况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大格局体会川军的抗战精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使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认识到川军形成的转变
三、无川不成军 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讲述川军出川时被嘲笑为“草鞋兵”,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川军的贡献,包括出川人员、伤亡、财政、物资供给等方面。问:看完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问:你还知道哪些川军人物及故事呢?问:听闻了川军抗战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悟呢? 感知川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的贡献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总结出川军的抗战精神 照应开头,通过对川军抗战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结束语:“川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英勇。正是在抗战烽火中,川军实现了浴火重生,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战历史,从而由“双枪兵”、“烂部队”,转变为铁血之师、正义之师。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构建历史框架。
课后作业 依据材料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阅读材料后完成作业 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反思 1、角度新颖,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出发,以川军抗战见证正面战场的抗战。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利用史料、图片、视频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历史,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结合学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在课堂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6、但内容较多,注意时间的分配,内容详略得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