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以非凡的胆略和坚定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入敌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将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及其英勇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越来越沉重的打击,敌后战场也由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为支撑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课分三部分介绍了八路军和新军在敌后战场进行抗战的情况。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到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知道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的基本概况(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分析、小组活动等认识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等共产党抗战史实对整个抗战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展现出来的抗战精神,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及意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教学难点 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如文字史料、图片、视频等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物主义史观;同时组织小组活动,使其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板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据险伏击碎神话---平型关大捷二、剖幽析微驳谬论---《论持久战》三、众志成城抗敌寇---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四、主动出击破囚笼---百团大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抗疫图片与钟南山、陈薇、张伯礼等抗疫英雄的图片【教师】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打破了新年的祥和与热闹,而武汉则成为这场疫情的重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钟南山、陈薇、张伯礼在第一时间响应党的号召,前往疫情重灾区武汉,他们不仅是抗疫英雄,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员,在这次疫情中,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下,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付出巨大的努力,终于取得抗疫的胜利。回首80多年前,中华民族也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为抗战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敌后战场,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以当下现实切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同时凸现本课的主题:在灾难面前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团结一致。
一、据险伏击碎神话--平型关大捷 1、展示:日军侵华地图教师:首先老师要给大家解释一个概念: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深入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与正面战场相对应,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正面战场主要是有国民党领导,敌后战场则是由共产党领导,那么共产党都在敌后战场领导了哪些战斗呢?2、展示:平型关地图教师:总体上来讲,共产党主要领导的是敌后战场,但也有少数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平型关大捷就是其中的典型,那么平型关在哪里呢?为什么共产党要在这里设下埋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教师:从地图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平型关离太原非常近,不仅如此,他还是通往太原最便捷的通道,可以说是日军的必经之地。从地形上看,他两边都是大山,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小道,可以说是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非常适合打伏击战。教师:那这场战争的战况如何呢?这个问题我们用表格来进行梳理,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学生:略3、展示: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抗战及结果教师:平型关一战,八路军取得了胜利,消息传开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就先后两次发来贺电对八路军表示嘉奖,那老师的问题来了,从歼敌的数量上来看,1000多人并不算是最多的,为什么却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结合教材和老师给出的材料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教师: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到,自全面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平型关大捷是我们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更是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八路军一战成名。4、教师:但是,遗憾的是,平型关大捷只是一个局部性的胜利,他迟滞了日本的侵华脚步,却没有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太原最终还是沦陷了,不仅如此,国民党的其他正面战场也是节节败退,上海、南京先后失陷。一时间亡国论甚嚣尘上,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过于弱小,最终难以摆脱亡国的命运,不如早早投降;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言论认为,虽然中国的国力不行但是我们可以依靠美国的支持,这样就可以迅速取得胜利,这就是速胜论。纵观这两种言论,我们会发现一个过于悲观,一个又过于乐观,不管是哪种言论,其实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中国和日本的国情,所以他们都是错误的。他只会干扰我们的思想,不利于抗战,那么面临这样的思想困境,共产党又该如何应对呢? 回忆思考日本侵华及正面战场抗战相关史实根据教师引导,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与教材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和概况。2.通过冲突性设问引发学生的好奇,认识平型关大捷在当时特殊的意义。通过历史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剖幽析微驳谬论--《论持久战》 展示:表格、问题、史料教师:那么在《论持久战》里毛泽东是如何来反对这两种言论呢?学生: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得胜利;但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教师:经过毛泽东对中日两国的分析,他认为中国既不能迅速取得胜利,也不会亡国,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那么毛泽东认为战争胜利的根源在哪里呢?学生: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展示:材料教师:随着《论持久战》的发表,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改变,发生了什么改变呢?请阅读老师的这段材料。学生:略教师:《论持久战》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2.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通过引导性设问,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理解《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三、众志成城抗敌寇--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展示:抗日根据地分布地图教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论持久战》的影响下,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广泛的开展开来。正如歌曲《到敌人后面去》里面唱的那样,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先后建立起多个抗日根据地,那么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呢?这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又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上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略教师:从地图上看,我们可以发现抗日根据地分布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但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指挥中枢在陕甘宁边区,请同学们在教材地图上标注出来。2、展示: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教师:那么共产党在建立了这些抗日根据地之后又是如何进行巩固和建设的呢?这个问题我们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老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来思考。学生第一组:军事上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教师:大家觉得他找的准确吗?请给他掌声鼓励。在军事上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开创了很多不同的战法,比如说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我们会发现这些战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的灵活,让日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牵制了大量日军。学生第二组: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大家觉得他找的准确吗?请给他掌声鼓励。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这里老师要给大家拓展一个知识: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机构成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有代表工农的共产党,有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也有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民主政权代表性广,包容性强,有利于团结各个阶层,巩固与发展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学生第三组:在经济上,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教师:大家觉得他找的准确吗?请给他掌声鼓励。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共产党对地主的政策发生了改变,从之前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在承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只是说要减租减息,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得到地主的接受,也有利于得到农民的拥护,提高他们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共产党还在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比如这幅图片反映的就是共产党在南泥湾开荒的事情,那就有利于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敌后战场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3、展示:知识结构图教师:总的来说,共产党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巩固和建设,共产党的经营也使得根据地成为敌后战场得以坚持和胜利的基地。总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敌后战线,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展示:日军对共政策转变史料教师: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日本对共产党的政策也逐步发生转变,从开始认为共产党是杂牌军,不重视,到后来认为共产党是致命祸患,要严厉打击。那么日军是如何对共产党实行打击的呢?学生:囚笼政策教师:什么是“囚笼”政策学生: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教师: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试图把抗日根据地分割和困死。那么面对日军的进攻,共产党又该如何应对呢?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小组合作 通过地图的分析与识别,培养学生地图解读能力,了解抗日根据地分布地域及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共产党巩固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主动出击破囚笼---百团大战 展示:战地报告教师:那么这场战役的战况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完成这份战地报告。学生:略教师:刚刚这位战地小记者合格不?刚刚这位小记者对百团大战的报告非常准确,同时他也提到了这场战役战果很辉煌,那么百团大战都取得了哪些战果呢?这次战役给抗战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展示:视频教师:通过视频,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百团大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百团大战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主动对日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那这样一场战役对抗战来说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根据材料和刚刚的视频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教师: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根据刚刚的视频,我们知道这些成果来得并不容易,你从百团大战抗日战士身上领悟到了怎样的抗战精神呢?学生:略教师:什么是抗战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那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学生齐读),这就是抗战精神。 阅读教材完成问题通过视频感悟百团大战的意义及抗日战士精神 通过视频材料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视频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理解百团大战的意义与其中凸现的抗战精神。
课堂小结 总的来说,从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先后建立多个抗日根据地,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大大小小的战斗达到了12.5万次,歼灭日军达53万人,可以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说的那样,中国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啊,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做可靠的主心骨!过去,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最终取得抗疫的胜利!未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也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齐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坚持党的领导、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开创未来。教师:愿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