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3 00: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教材地位,本课承接了本单元中前四课的内容,全民族坚持抗战是前面四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一个总结,中国七大则是在胜利前夜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的准备,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则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结果。同时,本课还是下一个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开端,抗战胜利后,针对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又开启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新阶段。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内容,史料充足,基本遵循着“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逻辑思路进行编排,方便学生掌握;教材注重各个子目之间以及子目下内容之间的联系,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倾向增长这样的环境,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全民族坚持抗战,给抗战带来了希望,而中共七大的召开更是在胜利的前夜指明了奋斗方向,万众一心带来了最后胜利的结果,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本课从“失望与希望”的视角出发,以“战火中的救亡之声”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利用诞生于烽火之中的旋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体现人文关怀。
学情分析 1.心理认知特征方面优势:能够初步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一定的情感基础,且思考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已经基本掌握;不足:思维方式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上可以通过图片、史料、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理性经验的支持。2.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在前面阶段学习了第六单元中前四课的内容,对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抗争有了基本认识,且对日军的侵华暴行以及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其次学生知识和情感基础相对扎实,但史料解读分析能力和情感与历史思维之间的关系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回忆日军侵华的罪行,介绍全民族如何坚持抗战,中共如何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帮助学生了解大生产运动和全民族抗战带来的作用;通过介绍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介绍日本投降的史实,并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运用丰富的图文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资源,注重通过声像结合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面对日军的侵略,全民族如何坚持抗战,中共如何在重重封锁中自力更生到七大召开指明方向,最后万众一心取得胜利,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争的结果,胜利来之不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
教学重点 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本单元前面四课的一个总结,知识难度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在抗战中体现出来的抗战精神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课以“战火中的救亡之声”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通过歌声讲述古老中国在全民族坚持抗战下,在抗战精神的引领下,开启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进步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教师行为】课前引入“75周年”的字样以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今年9月3日发布的微博里的文字,时间为1分钟,引导学生感受抗战胜利75周年,最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教师设问】70多年前,那些响彻祖国大江南北的旋律是如何为当年的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呢?【教师说明】75年前的那些旋律,成为抗战历史的真实回响,那么抗战的历史如何?有何结果?又为何是那样的结果?今天我们就从这些诞生于烽火之中的歌声中,来重温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时政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帮助学生从失望与希望的视角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原因和意义。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关山万里日寇侵1、策略的转变【教师行为】首先播放背景音乐《长城谣》,跟着音乐一起呈现从九一八事变到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使学生感受日军的侵略罪行,接着教师引出: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的一年零四个月时间里,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主要城市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半壁江山。【教师设问】日军占领大片领土,但是又是远道而来,这个时候日本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日军又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呢?【教师补充】广州、武汉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教师过渡】这时候除了日军的侵略以外,国内此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最后发展成了震惊中外的流血事件。2、皖南事变【教师行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讲述第104页“相关史事”的内容,结合《新华日报》中周恩来的题词,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困境。【教师补充】针对皖南事变的发生,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教师过渡】面对日军的封锁,国民党顽固派的打击,中共敌后根据地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呢?【设计意图】通过《长城谣》的渲染,呈现日军侵华罪行的图片,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奠定了情感基调。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讲述皖南事变的过程,突出中共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下文讲述如何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南泥湾”中创新象【教师过渡】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坚持抗战,并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大生产运动带来的作用。【教师行为】播放背景音乐《南泥湾》,结合歌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结合南泥湾大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知道中共号召下南泥湾的改变,从而更好地理解大生产运动带来的作用。【教师补充】359旅共开荒35万亩,平均每人种地三十多亩。1942年,粮食自给一部分,蔬菜、肉、油及鞋袜全部自给。1943年做到粮食全部自给,1944年做到全部经费、物资自给,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上交粮食一万担(每担250斤),计二百五十万斤。【教师设问】大生产运动给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整个中国的抗战形势带来了怎样的转机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教师过渡】废除了君主制并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克伦威尔死后,谁也不知道革命该往何处去。因此只能尝试从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推动社会稳定的权威资源,于是议会便请回了英王查理二世。【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歌词和图片,学生带着兴趣思考问题,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对整个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明白中国军民一条心可以干大事的正确性。第三部分:英雄共奏御侮曲【教师行为】播放背景音乐《团结就是力量》,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团结的力量。【教师过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那么在这场浴血奋战中如钢铁一般的力量是什么呢?【教师设问】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几则材料,一起用史实来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1、各党派之间的大团结【教师行为】呈现张自忠、左权、戴安澜的图片和他们所说的话,引导学生讲述三人的故事,感受不同党派为争取抗战胜利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教师过渡】除了各党派以外在抗体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共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民众也在自己的领域与全国人民共同抗敌。2、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教师行为】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少数民族耶加入了抗战队伍,并根据教材105页,讲述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的故事。3、各阶级、各阶层民众之间的大团结【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书本以及PPT上呈现的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看看还有哪些民众参与到了全民族抗战中来?4、全球华人的大团结【教师行为】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感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赤子丹心。【教师补充】团结就是力量,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设计意图】突出重点,通过图片和几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说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汪洋大海一般的力量,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引发情感共鸣。第四部分:宝塔山下凯歌扬【教师过渡】在日军陷入汪洋大海之中时,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一场大会召开,指明了今后的奋斗方向。【教师行为】播放背景音乐《东方红》,通过时间线,回顾中共一大到六大的召开情况,引出七大的召开,并通过讲述两张中共七大代表证背后的故事以及两个小插曲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共七大代表的责任感。【教师设问】从两个小插曲故事中,可以看出参会代表身上的什么精神品质呢?(执着信仰、坚持不懈、责任担当……)1、大会的内容【教师行为】展示表格,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中共七大带来的新变化。【学法指导】表格归纳2、大会的意义【教师设问】胜利前夜召开的中共七大会产生怎样的深远意义呢?【教师行为】呈现以下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材料1: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这些阐述和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完全成熟,也为实现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材料2:七大选举体现了党内在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其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和过去历届中央委员会相比较,是最完善的一届。新的中央委员会的团结,进一步增强了全党的团结,党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空前提升,显示出战无不胜的巨大威力。——曹子洋:《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材料3: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证明中共七大制定的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系列路线、纲领、政策的正确性。——曹子洋:《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设计意图】突出重点,自主完成表格归纳,学生有参与感,并且能够直观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展现史料,引导学生特定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共七大所产生的特殊的历史意义。第五部分:浴血重生新征程【教师过渡】在胜利大会召开前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行为】通过时间线,引导学生回答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在最后阶段取得的成果。抗日战争胜利【教师行为】呈现日本投降的报道以及何应钦接受投降书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抗战的胜利。【教师行为】播放背景音乐《恭喜恭喜》,呈现各地民众抗战欢呼的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教师行为】呈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师行为】播放中国人民抗战史的混剪视频以及呈现一组数据,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再次感受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行为】呈现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猜谜语活动,在猜谜语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胜利的原因。然后在呈现两则文字材料,对谜底进行论证,深入理解胜利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材料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相持阶段的主战场。从抗战全局来看,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2:苏联先后给予中国信用借款总计2.5亿美元;为中国提供各类飞机1235架、炸弹215万颗;并派遣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及劳物总计约为8.46亿美元。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重大侵略战争,通过回忆旧知识,得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教师行为】呈现几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意义。材料1:“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材料2:“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作战”——罗斯福材料3:1945年4月,中国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随着联合国宪章正式出台,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教师行为】播放背景音乐《Empire Of Angles》,并进行总结: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图片,讲述日本投降的史实以及全国各地人民面对抗日战争胜利之时的喜悦。通过视频以及一组数据,再次回顾中国14年抗战史,感受胜利的来之不易。通过猜谜语活动,小组讨论,探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重大意义,感受和平的重要性,明白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第六部分:总结【教师行为】通过播放背景音乐《Empire Of Angles》,引出: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号召同学们:未来的时代强音,将由你们、我们和他们一起奏响。【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凝练主题,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行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