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课题:第3课 古代印度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2022年课程标准》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种姓制度。古印度还是佛教的诞生地。同时,古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大帝国,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印度逐渐形成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佛教的兴起适应了印度半岛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佛教既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一面,也有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的一面。
【教学目标】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早期奴隶制文明名称和统一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国家鼎盛强大的表现;分析古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时空观念)。
2.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历史价值。(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了解佛教的创立以及传播,认识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分析佛教能迅速传播的原因。 (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难点】
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
近年来描写印度的影视文学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对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较感兴趣;但对于印度文明如何产生、种姓制度等内容较为陌生。初三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 联合国将官宣印度成人口第一大国
印度人口增至14.1亿,联合国预计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将为该国开启新的篇章。
有分析指出,印度的体量会提升其国际地位,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它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印度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NN报道指出,二十世纪下半叶,印度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人口增长,年增长率达到2%。自1947年独立后,印度人口增长了超10亿,并且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还将继续增长。
根据联合国预测,2064年印度人口将增至17亿,管理人口将成为该国面临的挑战,庞大的人口规模给水和能源带来压力。此外,面对迅速增长的工作年龄人口,国家创造优质就业岗位的能力也受到考验。
--羊城晚报,2023年4月11日
你知道印度的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第3课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重压,
创立宗教解脱。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新闻导入,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从早期文明到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展示南亚次大陆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认识古代印度的大致范围。问题:古印度与今印度地理范畴有何区别? 2.问题、根据图片说说,印度早期文明得益于哪些自然条件? 3.阅读地图和课文内容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分布地、遗址及存在时间?并且用年代尺标识出过程,同时出示两个文明遗址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明的真实性和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 4.早期文明:思考,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讲解: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被发现的文化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代表.而哈拉帕是最早发现的,因此用“哈拉帕文明”来命名那消逝了3000多年的文化。哈拉帕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以摩亨佐—达罗为例,分有城区和城堡两部分的古城,多用烧制的砖建成,构造精美协调,有着整齐而精致的排水系统。 城区在东部房屋是平民住房。城堡在西部有许多大建筑,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哈拉帕文明是一个青铜和农耕的文明,哈拉帕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上釉彩陶.商业上,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古城有着贸易往来。 国家出现 出示: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图,让学生结合图片和阅读课文,找出并记住古代印度出现国家的时间、建立国家的种族、国家的范围。 师过渡衔接:雅利安人建立起来的小国家慢慢变得日益强盛。 6、古印度文明的鼎盛: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7年) 师:阅读地图、图片和课文内容,复述古印度鼎盛时期的时间、表现。 阿育王石柱 师指导读图,用颜色区分同体的地域和用红圈圈注“华氏城”,给学生加深印象。 师: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鼎盛并没有使古印度文明持续发展下来。并出示古印度文明历程发展图。 点拨:后雅利安人衰落,印度分裂为一个个小国,被正在崛起的波斯帝国攻占,后波斯帝国又被马其顿王国打败。印度文明由此没有持续下来,亚非四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 7、古印度文明成就: 师:虽然古印度文明没有得以延续,但是古印度创造的文明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地。据你所知古印度有哪些文明成就?从相关史事中找寻。 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一对应。 目标导学二、雅利安人优越感的产物:森严的种姓制度。 【教学过渡】文明被创造的过程中,雅利安人如何维护自己对印度的征服?转入出示第二目“森严的种姓制度” 师:同学们有知道:种姓制度是怎样的一种等级制度吗? 材料1: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材料2: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师:视频播放:印度的种姓制度,思考:各等级属于的社会阶层、职责与义务。 1、内容 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统治阶级第一 等级第二 等级被统治阶级第三 等级第四等级
师:种姓制度除了四个等级,还有没能排上等级的又称为什么? 2、特点 出示材料1: 材料2:《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和《摩奴法典》史料,讲述种姓制度的特点。 “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 ——《大唐西域记 印度总述》 基于种姓等级的规定,每一个种姓所从事的职业也被固定,并且这种职业是长期的世袭,不得僭越和变更。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 ——《摩奴法典》 本质: 师:种姓制度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是出示图片并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归纳。 影响: 问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今天的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①种姓制度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 ②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使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师:种姓制度历经3000年依然影响印度的发展,没有被推翻。这与宗教力量也就是思想统治有密切关系,转入第三目。 目标导学三、统治者由打压到扶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师:阅读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依图找出佛教分布地区。 【播放视频】佛教的诞生 、佛教的创立: 师:问题:从佛教的教义来看,统治者对佛教为什么由打压到扶植? 阅读课文找出并记住相关知识点,并出示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提纲,引导学生找出并记忆。 (1)创立的时间 (2)创立人 (3)创立的背景 (4)早期内容 (5)地位 师对乔达摩·悉达多进行解释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教的传播 1.传播: 佛教的传播和出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和传播图简单描画出传播路线简图。 教师: 2、佛教对周边国家的文明有何影响? 中外史联系学习:古印度文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你有何感悟? (三).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观察以下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为何佛教作为印度本土宗教,却在印度的影响力甚微? 材料: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一方面,它没有发动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权威;另一方面, 它也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去取代种姓制度。 它既然不能推翻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就不能阻止婆罗门教的振兴。 ——耿引曾《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与激荡》 【知识拓展】 通览古代亚非文明,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问题探究】: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1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就越大。同时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但最根本的仍然是生产方式。 材料2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文明多样发展的今天,中国一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 ------习近平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原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观察图片,查找地点。 学生阅读课本,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和概括: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学生读图,从图中的读出并记住:三面环山,一面环海。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季风气候,温润宜居。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 学生读图,从图中的读出并记住:公元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古文明遗址。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古印度早期文明神秘消失至今都是个迷:雅利安人侵入、地震、外太空神秘力量等等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小国家。 学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 ①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基本上实现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学生读年代尺图对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整体认识归纳: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来。 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找出关键信息:黄金之国、大象之国、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建筑成就、文字等。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老师解释“种姓制度”。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阅读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学生阅读史料后归纳特点: (1)各等级世代相袭(2)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亦称达利特) 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并归纳出种姓制度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尝试进行归纳。 学生阅读并记忆: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北印度。 学生阅读交流: ①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②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学生阅读后交流: 佛教对周边的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各抒己见:印度文明多姿多彩、繁荣灿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学生还通过对比后归纳: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丰富多彩。 学生合作探究:种姓制度赢得了印度,而佛教赢得了世界。 学生合作探究: 影响的因素:地理环境、周边环境、思想文化、经济状况、民族特性、生产方式(根本)。 看待文明的多样性:(1)文明是平等、多样的,各民族不同文明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2)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 增强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来解读历史的真实存在的可能,多思考,多动脑。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增强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读图和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对未知的探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图文阅读及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养成“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增强学生的兴趣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增加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史实的能力和“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课外知识,从视觉和空间上加深对史实的印象,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学习的习惯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以现代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矛盾、问题,说明种姓制度的弊端。 增强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外联系,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数字分析能力等,学会从史料中归纳概况信息,培养“唯物史观”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纵向联系的学习习惯以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知识整合,培养“唯物史观”以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古代印度达到鼎盛。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总结提升
课堂巩固 1.“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印度的种姓制度B.埃及至高无上的王权 C.雅典的直接民主D.古巴比伦的法治传统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种姓由普鲁沙不同的身体部位生出,这体现古印度各种姓间的不平等,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故A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制度,故排除BCD、故选A。 2.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佛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因而佛教属于印度文明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经阿拉伯人的传播,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因而阿拉伯数字属于印度文明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而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因而种姓制度没有对其他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文明成就,不属于印度文明,排除。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依据材料,种姓制度的特点有 ①界限森严 ②职业世袭 ③种姓间通婚 ④种姓内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所以题干材料“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说的是种姓制度之间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即种姓内婚,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②和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这体现了佛教 A.“忍耐顺从”的思想B.“众生平等”的思想 C.因果报应的思想 D.独尊安拉的思想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由材料"公元前6 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等知道,这是对佛教的描述。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忍耐顺从”的思想、因果报应的思想,排除BC项;安拉是伊斯兰教信奉的神,排除D项。故选B项。
【板书设计】
【素养提升】
南京大报恩寺发现的佛顶骨舍利说明?那烂陀寺曾经的辉煌和现今的没落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佛教的传播,中国文化深受印度佛教影响,佛教在中国影响广泛。那烂陀寺曾经的辉煌和现今的没落说明佛教的影响力在印度不断减弱。
【教学反思】
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扶持。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家国情怀】
通过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历程,唯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增强我们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热爱,提升爱国情怀。四大文明古国各自的灿烂文化,增强世界文明多元性的认识,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