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2017版):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重点: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3.难点:
鸦片战争的性质。
4.考情分析:
学考:水平1-2,高考:水平3-4。
5.素养:
2、5(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历史纵横:1840年的中国与世界
时间 中国 英国
1835年 正月,霍罕使来,多索干求,驳斥之。 三月,山西赵城曹顺以传教失败,磔死。 四月,四川峨边彝人起事经年,至是败。 工人争取选举改革法之群众运动开始。
八月,英吉利船至山东刘公岛,严禁入口,旋即去。 1837年 以白银外流,银价日张,命沿海各地巡抚认真查禁白银出口。 进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广东奏逐遣英吉利趸船及查禁鸦片窑口情形。 1838年 闰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命各省将军、督抚妥议。 八月,哈萨克侵掠土尔扈特,遣兵逐之。 九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以曾请弛禁鸦片,降官休致。 十一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节制全省水师。 宪章运动。
“曼彻斯特反谷物法协会”成立。
1838-184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强占亚丁。
英人于沙尖嘴殴死华人,林则徐向英领事义律索凶。义律抗不交出凶犯。 思考:
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如何?
中国面临哪些问题?
那场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
如果无法避免,应如何应对?
历史上的那一年:庚子年/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众说纷纭:
引发战争的一桩刑事案
严禁?弛禁?黄爵滋、许乃济。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禁烟困境
平等与不平等
近代对华鸦片贸易的再审视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月,林则徐(时任两广总督)奏筹定整饬洋务章程。
三月,林则徐奏击毁逗留英船。
四月,邓廷桢(时任闽浙总督)奏英船来泊梅林,已命水师逐走。
五月,英将伯麦封锁广东河口。
六月,英将伯麦陷定海,犯乍浦。
七月,英船犯厦门,击退之。英兵船至大沽口。直隶总督琦善接其“诉屈”公文,经“开导”后,弛往广东。
八月,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
九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
十一月,琦善抵广州,撤林则徐布置之海防工事,与英人开谈。
十二月,英人进犯虎门,陷大角、沙角炮台,琦善大惧,擅于穿鼻与英定约,允其一切条件。
——据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整理
历史难题:道光帝给林则徐的训令:鸦片务须杜绝,边衅绝不可开。
战争到来了!前方主帅没有发出战争警报!林则徐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竟将一次即将到来的战争,判断为一次大规模的鸦片武装走私。他在表明已作防范后,又用道光帝的语言来安慰道光帝,“诚如圣谕,‘实无能为’”。而这份报平安的奏折离开广州后不到10天,6月21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第一批部队到达虎门口外;而这份报平安的奏折到达北京的那天,7月17日,英军已占领舟山12天了。
历史上的那一天
神入历史:难题如何解决?
宋代史学家吕祖谦:「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古人会怎么做决定 我又该如何做决定 道光帝给林则徐的难题是否无解?
历史上的那些人:公民?臣民?
壮丁们销烟之后都迅速地“先富了起来”,那么那些对洋鬼子充满刻骨仇恨的底层民众,是如何抓住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呢?秘密就在这些壮丁所使用的竹竿上。壮丁们在焚毁鸦片之前,就先将自己竹竿的竹节处弄出一些小洞,然后在焚毁鸦片的时候,用力地搅拌,力气用得越大,鸦片液态物从竹竿底部的洞中淌进去的就越多,等到鸦片都被焚尽之后,这些壮丁们拖着他们的劳动工具离开。而这些竹竿里,灌满了整整一竹竿鸦片。鸦片被焚尽,带来的是瘾君子的涕泪交加,哀啼呼号……这时候,壮丁们手中那根竹筒就值了大钱,于是他们就通过虎门销烟所带来的契机,迅速地改变了命运。
——贾飞《“虎门销烟”先富起来的人》,载《意林》,2009年第12期。
思考: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实现?今天的中学生如何成为明天的合格公民?
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公民意识
史海钩沉:令人瞠目的历史细节(一)
一、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中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该部援军风尘仆仆,历经4000余里赶至前线。3月10日参加进攻宁波的战斗。而英军于1841年10月10日攻占宁波后,此时已休整近半年。比较中英双方,何劳何逸
二、1841年4月16日,浙东反攻失败后,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第67页。
史海钩沉:令人瞠目的历史细节(二)
一、“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二、1840年夏天,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定远,而奕经却姗姗来迟。奕经到达浙江前线后,不作任何作战部署,而是下令把虎骨投入大海,以激怒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英国军舰。又专门到关帝庙求签,以决定何时出兵。
三、杨芳“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3-4页,太原人民出版社,2010年。
认识:1.利用种种奇异的能力一击制胜,颇具武侠精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邪术制敌最多是精神安慰,必败无疑。2.以中世纪的愚昧举动应对近代化战争,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一次鸦片战争拾忆
战争过程中道光皇帝战和不定
琦善“英人船坚炮利是无法战胜的,
即使今年打胜了,明年还会来”
奕山在广州屈辱求和签《广州合约》
镇海战役中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逃跑
英军侵入浙江时,扬威将军奕经前往前线,一路上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勒索地方,到前线后也不认真筹划抗敌措施,谎报军情
英军攻打吴淞炮台时,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
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
三元里抗英
关天培血战殉国
思考:孰是孰非?历史的真相如何?我们如何才能得知?
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
材料三: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武器装备比较表
中国 英国
枪 鸟枪长2米,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 枪长1.42米,射程300米,射速3-4发/分钟。
炮 铁质差,炮架、瞄准器不全或不完善,炮弹只有效能最差的实心弹。 采用先进铁模工艺,火炮设计合理,炮弹种类多、质量好。
军舰 最大军舰船面宽不超过2丈,安炮10门。 最大军舰可载122门大炮。
总体水平 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冷兵器使用率占84%。 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
——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武器装备》整理
材料一:宏观分析
英国的劣势:
兵力不足;侵掠战争,不具正义性;
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过长。
中国的优势:
本土作战、正义反侵略战争、
有许多爱国官兵和保家卫国的人民。
思考:中国为何会战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战争的胜败成因?依据何在?
距离 天数
中国 邻省 30-40
中国 隔一二省 50
英国 从广东水域至天津 35
材料二:中英调兵速度对比
人物评价:今人应如何评价林则徐?
温家宝以林则徐的诗句自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贾庆林在纪念林则徐210周年诞辰时题写:砥节砺行,一身正气。
有学者说:林则徐是中国《参考消息》的首创者。
鸦片战争后不久,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意在讽刺和侮辱林则徐。
美国纽约寸土寸金的百老汇有“林则徐广场”。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以永久纪念他的禁毒功勋和水利成就。
林则徐犯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不犯错误的可能性。林则徐不是神。尽管他在今天有如神话。尽管已经开眼看世界,但还是在用“天朝上国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去分析西方国家。
——据啸马《略谈林则徐的“世界性” 》(《炎黄春秋》,2013年第11期)等整理
历史评价:那琦善、耆英、伊里布、道光帝、巴麦尊、义律、璞鼎查、英国女王呢?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把他放在今天的价值观之下,还是放在他的时代里?
知识小结: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根本: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必然性);
清: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国(可能性)
直接: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爆发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二、经过
1840.6—1841.1 广州-厦门-定海-白河口-南下广东
1841.1-1842.8 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吴淞-镇江-下关江面
三、结果
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中英《南京条约》,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四、影响
1.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经济结构、思想状况)
(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
战火再燃:修约与换约路线究竟所谓何事?孰是孰非?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 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易公平酌办。”(同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第三十五款也有大致相同的规定。)(《南京条约》是一项政治条约,没有修约的规定。而修约本身不包括在最惠国待遇之内。英国利用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哄骗和欺诈。)
1854年10月,英、美、法三国代表到达天津海河口外,英国提交修约要求18条,美国提出修约要求11条。从内容来看,已不是《望厦条约》中的“量变为通”,而是另立新约了。此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美国见太平天国势强,主张再观望一段时间。三国第一次修约活动失败。
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12年届期,美国联络英法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修约,被拒绝,美国又提议北上。1856年10月8日-22日,“亚罗号”事件发生。1856年10月23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换约路线:英法:要求从大沽口水路进京;清政府:陆路,指定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的北塘进京。
1859年6月25日,英法强行进入大沽口,非法闯入中国军事禁区,大沽清军在僧格林沁的统帅下进行还击,取得鸦片战争以来第一个对外战争的胜利。
——据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整理
追问历史
难道法国公使驻留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
——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95页)
十二生肖兽首原本的所在地,是圆明园古迹海晏堂。造于乾隆年间,它的作用是海晏堂外喷泉的喷头。这个喷泉可不是普通的喷泉,它是一个“水力钟,全称 “十二生肖报时喷泉”,每个铜首里面都有一个喷水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铜首口中就会喷出水来,就像现代用电脑控制的喷泉一样。青铜雕像高 50 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本来,按照设计者郎世宁的想法,海晏堂的喷泉,也会使用西方常见的人体雕塑,但是清朝皇帝们觉得赤身裸体有伤风化,就使用了石质身体和青铜兽首相结合的造型。而且,这些兽首人身的雕像,还都穿着长袍短褂。
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抢劫之后,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不光是它在圆明园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
当中华民族复兴之时,追索这些文物,就成了题中之义。
历史与现实
【快资讯】(2019年11月13日) “马首”重回圆明园 ,十二兽首七尊回归 四尊下落不明
《十二生肖》讲述了“JC国际侠盗集团”将在火烧圆明园中遗失的大水法兽首寻回并归还圆明园的故事。
成龙:“我曾经在海晏堂接过文物回归大使的委托书” “愿所有国家的国宝,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所有民族的文明都获得平等的尊重”。
历史追踪:是谁破坏了圆明园?英法?庚子再劫?中国?火烧?抢劫?五行劫?
接踵而来的外患与边疆危机
恩格斯:沙俄“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马克思:“俄国不要花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相继侵台;1875年英国侵入云南;1883年法国经越南进犯中国广西及东南沿海;1888年英国经哲孟雄侵略中国西藏边界……
人物评价:今天应如何评价叶名琛?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曾经评价过一个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曾国藩:“久做达官,深虑蹈叶相末路之愆。”
叶名琛无疑是中国旧传统培育出来的优秀人才:38岁的巡抚,43岁的总督,46岁的相国。其名位之骤来速至,在有清一代是少见的。(如此快的速度,在清朝汉族官员中实不多见,可谓飞黄腾达)……战败被俘,死于印度加尔各答。
迨至战事正急,“将军巡抚司道进见,商战守策,而叶相澹若无事然”。在最需要理性时,叶名琛却以乩语为指南,“姑待之,过十五日,必无事。”(在总督衙门,叶名琛修建了“长春仙馆”,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事活动都取决于占卜。英军军舰进入广州市郊时,叶名琛求问仙家,说过十五日没事,讽刺的是,在十四日这天,广州市就沦陷了,叶名琛痛苦流涕,说“两大仙误我”,让人啼笑皆非。)
叶名琛是一个久被非议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整理
历史人物评价:如何评价咸丰帝、奕 、僧格林沁、包令、额尔金、彼罗夫斯基?
学习历史,眼中有人
战争的余响: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终于迈出近代化的一小步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第12-13页。
痛定思痛: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酝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
应对变局:
《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请设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
《轮船招商请奖折》
《筹议海防折》
《奏设同文馆折》
《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办理)章程折》
咸丰病死,同治继位
祺祥政变,同治中兴
知识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原因
根本: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
直接:修约要求被拒绝,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拒绝
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856.10-58 中VS英法美俄:广州-定海-天津 《天津条约》
1859-60 中VS英法俄: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
三、结果:再次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四、影响:中国两半程度进一步加深
为什么说二鸦是一鸦的继续和扩大?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开眼看世界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的
有识之士是如何反思的?
徐继畬曾追忆:“在闽藩任内,偶著《瀛寰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你如何解释《灜寰志略》一经出版“即腾谤议”
林则徐《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畲《瀛寰志略》
梁廷枏《海国四说》
思考:一本书的两种命运
材料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如何解释?如何评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海国图志》
如何评价?进步?不足?徐继畲与《瀛寰志略》
与《海国图志》齐名的是《瀛环志略》。徐继畲是一名学厚识精的官员,鸦片战争中任汀漳龙道,在漳州组织防御。后历广东盐运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布政使,1846年升福建巡抚。1844年,徐继畲办理厦门对外开放,发现自己对外部知识的无知,恰遇传教士雅裨理( David Abeel),得外国地图册等资料,开始钻研新课题。此后他广搜资料、精心撰述、反复修改,终于1848年完成这部高品质的地理学著作。《瀛环志略》对外部知识的介绍,比魏源更详尽准确,也没有当时人惯常的附会臆测;它对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评,却又使用着旧观念。但是,对战后中国应走何种道路这一最最紧要的问题,这部书没有作出回答。如此评价,可能过于苛求。但战后中国所处的险恶局势又不能不对之严格要求。平心而论,他们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家,能开眼看世界,放下“天朝”的架子,已是石破天惊之举。今天我们认为不够完美的著作,在当时被许多人鄙视。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第572-573页。
历史的反差与反思: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 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领事裁判权是清朝官员主动提出,让英国官管英国人,避免麻烦。 )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
A . 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 .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 .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 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随堂测验1:
C
为什么咸丰帝的观念与国际惯例格格不入?
忘却与铭记
在英国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本上看不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是十分可能的……还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就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是委婉地写道,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思考:
1.“鸦片战争”之名最早由一位英国记者所起,以讽刺政府的不道德行为,后来英国教科书“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目的何在?
2.蓝诗玲在其著作中指出,中英两国对鸦片战争的记忆大不相同。中国人为何时刻铭记着鸦片战争?
随堂测验2:
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4年,1856年, 战火又起。英法联军次第攻占广州、大沽,进入天津、北京。清朝又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11个不平等条约。与前次战争相比,清朝没有丝毫的进步,完全是重复错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52年,1894 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鸦片战争结束后的86年,1928年,中英两国政府又在南京签订条约,取消协定关税。这一份新的南京条约开始了转折。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01年,1943 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签订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进入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42年,1984 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联合声明,香港将于1997年降下米字旗,回归中国。150多年过去了( 距2019有179年,明年又是一个庚子年,将是180年 )。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 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 世纪呢 不管历史将作何种选择,我以为,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历史的诉说》,三联书店,2014年版。
应反思而不是责古
同学们从这一场战争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忘却与铭记
随堂测验3:
思变才能崛起
本课小结:《两次鸦片战争》
同学们对于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疑惑?你知道从哪些途径搜集资料吗?如何对待不同史料的区别?
作业布置:
1.画一条1840-1860年的中外历史时间轴。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过荣光,也会有耻辱。荣光使人兴奋,耻辱却让人沉思。我以为,一个沉思中的民族较其兴奋状态更具有力量。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三联书店,2013年,227页。
拓展延伸:
1.一次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2.观看一部英国纪录片:《鸦片战争: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3.阅读一本书:《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