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2高二下·扬州月考)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均田制改革,李冲首倡实行三长制等新的地方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得以趁机摆脱豪强控制,因此他们多数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D项正确;
AC两项都是北魏改革的客观影响,但都与农民拥护新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C项;
材料中只是强调农民支持新制度,至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反映,实际上很多顽固守旧势力是反对新制度的,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均田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均田制实行于北魏,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崩溃,被两税法代替。
2.(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
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遥领制度下,政府依然对沦陷区域依然保持着恢复统治的愿望,暗含着统一的因素。
3.(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 )
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B.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
C.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D.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道武帝及拓跋部贵族在汉族地区实行封建剥削方式,有利于推动鲜卑族汉化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
当时北魏仅统一黄河流域,没有全国统一,排除A项;
依据材料可知,道武帝入住中原在汉族地区实行封建剥削,而非整个统治区域内实行,排除B项;
拓跋部贵族实行封建剥削方式,并非生活方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
南北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
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5.(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
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这动摇了豪强地主享受特权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进而推动选官制度转型,使更多的平民阶层能够参与教育与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的产生。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B项正确;
土地买卖与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排除A项;
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在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经被破坏,排除C项;
均田制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承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均田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均田制实行于北魏,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崩溃,被两税法代替。
6.(2022·吉林二模)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 )
A.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
B.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
C.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
【答案】B
【知识点】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杨勇评价的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国家将掌握的土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样,国家通过均田制,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B项正确;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不会加速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A、C项;
均田制下有一部分土地可以买卖,“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2·湖北)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可知当时铸币材料较少,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人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球源于中亚波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如中国受到了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欢迎,体现了唐朝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兼容性,而且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体现了唐朝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马球运动在唐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体现崇武尚文,排除B项;
丝绸之路是在唐朝时期更为频繁并不是刚开始传播东西文明,排除C;
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社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马球有外来传入并在唐代广泛流传结合唐代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 )
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 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
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 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因此壁画内容突出了问佛,算改了史实,由此可见,该壁画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D项正确;
该壁画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项;
壁画涉及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
该壁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的内容结合唐初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地方管理的优化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财政体系的落后 D.国家治理的进步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用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因收支不挂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主体,这反映了国家治理的进步,D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进步,因此不是中央集权的弱化和财政体系的落后,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用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因收支不挂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主体。
11.(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
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政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稳定,对外贸易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 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2.(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南宋文学家洪迈感叹宋代文人在创作歌诗时,没有唐朝诗人“直辞咏寄”、不避权贵的胆识,客观上反映出唐代文化气派的宏大,A项正确;
与唐朝相比,宋代“平民社会”的特点更明显,排除B项;
仅有唐代诗人抒怀咏志时的肆意豪放,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控制松弛,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宋诗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并非唐代儒学正统受到了挑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稳定,文化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 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3.(2022·湖北)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针对部分士子为应付考试而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薄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故A正确;
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主要不是针对书商,排除B项;
儒学在明朝仍占统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未提到八股文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主旨信息并结合明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作答,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唐中宗若不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这表明当时( )
A.中书和门下的权力受制于皇权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约束力
【答案】D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私下所封之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可知,未经三省体制所产生的官员并不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这说明在三省六部制度下,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其约束,故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直接封拜官职不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说明中书和门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皇权的功能,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实际上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是唐中宗时期的特殊个例,整体上古代中国皇权是不断加强的,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私下所封之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及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5.(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
A.三省六部制度彻底终结 B.三省分权提高办事效率
C.三省办事机构名称未变 D.三省职能渐趋混同合一
【答案】D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发生演变,政事堂由门下省到中书省办公,最后政事堂被改为中书门下,说明三省职能逐渐走向了合一,故D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三省职能合一,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的终结,A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提高办事效率,B错误;
据材料可知三省办事机构名称发生变化,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政事堂由门下省到中书省办公,最后政事堂被改为中书门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6.(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C项正确;
“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
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排除B项;
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通过多种途径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7.(2022高二下·公安月考)唐代士人参加进士科考试,中试者称进士及第。但唐后期却出现了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的现象,即特殊情况下的“赐进士”。这反映出( )
A.唐朝后期政治黑暗 B.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吏治得到有效整顿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材料“唐后期”“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迸士及第”“特殊情况下的‘赐进士 ”表明在唐朝后期,皇帝通过个人权力在科举制之外另外选拔士人,这是专制皇权得到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中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的现象是专制皇权得以强化的表现,不能据此就说唐朝后期政治黑暗,A项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且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并不会造成科举制的破坏,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官员的政绩和作风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吏治得到有效整顿的结论,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 )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
C.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知两税法将土地与财产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使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使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租佃经济伴随着人口流动也不断发展起来,C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
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枯竭是导致两税法推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税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19.(2022·抚顺模拟)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D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唐朝吸收很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不是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排除A项;
丝绸之路交流频繁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B项;
材料没有具体的对外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奉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20.(2022高二下·德州月考)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
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A项错误;
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某学者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指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该学者的论述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
A.内涵丰富 B.包容共生 C.形式多样 D.土生土长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共生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形式,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包容共生的特点,而非土生土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如图左部铜镜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右部图瓷碗上铸有铭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据此可知,唐代( )
“黑石号”上的江心镜 “黑石号”上的外销瓷
A.中华文明海外影响扩大 B.政府鼓励对外经济交流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且都刻有铭文”可知,唐朝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瓷器行销海外,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故选A项;
材料强调是在印尼发现中国的商品,体现中外的交流,但是不能确定是官方往来还是民间交流,所以不能得出政府对经济交流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额对比,无法判断是否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
材料中是从印尼打捞出来的沉船中发现几万件器物,并不表示以东南亚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等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3.(2022高二下·龙江月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始”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链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进行分析。
24.(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 )
A.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
B.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
C.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
D.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唐朝政府疾病防控的手段以及对饮食饮水卫生的重视,这表明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中只提及唐朝设置了城市排污系统,并未说明其城市排污系统完备,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战争之后埋葬骸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但此举并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唐朝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医疗卫生事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进行分析。
25.(2022·西安三模)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
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
“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
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玄学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2022·包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任意4方面)
(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任意3点)
(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任意2点)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和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可知5-9世纪的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而此时的西欧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根据材料一“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和材料二“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可知5-9世纪的中国从魏晋至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而同时期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和材料二“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可知5-9世纪的中国佛教本土化并从属于世俗政权,而同时期的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之上;根据材料一“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知5-9世纪的中国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欧是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和材料二“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可知5-9世纪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是与世界的联系较少。
(2)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秦代就已经实现大一统,历经秦汉两代的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基本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汉族力量衰落,这两大势力之间经过数百年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的走向融合,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国力强盛,因而社会较为开放和包容,这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数百年的动乱,为华夏注入新鲜血液,因而隋唐时期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盛行的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因而中国多次实现大一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于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缺少真正的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罗马灭亡后,西欧未能再次实现统一;根据材料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可知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根据材料一“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可知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可知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后世尤其是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国的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因而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重大制度创新,例如科举制,这为以后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故答案为:(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
(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
(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对比,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有一定难度。
27.(2022·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隋书》卷29《地理志》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
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
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根据材料“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可概括出 观点一:历史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 根据材料“析置州县”“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等信息可概括出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根据材料“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根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可概括出观点。说明:根据材料“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以看出行政区划虽然受地理环境影响,但也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可概括出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观点三:根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可概括出观点。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效率的关系,材料“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和隋朝政治制度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2022·邯郸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新唐书·选举志》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
【答案】(1)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由中央政府主导;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铨选程序严格;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铨选程序不同;拟任官职注意征求选人意见。
(2)积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有利于加强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铨选主体权力太大,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从“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可得出“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和“中央政府主导”的特点。“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可看出“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根据“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可看出“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特点;铨选要经过多项程序,如三铨考试、长名留放、三唱三注、 依格注官、都省审复、 门下过官,程序严格繁琐;根据“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可以看出高级官员无需考试,而低级官员需要考试,程序不同;根据“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可以看出拟任官职选人不同意可以拒绝,三次不同意就只能等待下次铨选。
(2)铨选注重选人的实际政治才能,四才“书言身判”,有利于选拔具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提高官员整体素质;程序严格,有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中央政府主导,有利于打击士族,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宋明清的铨选制度深受唐朝铨选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铨选主体是吏部,无论是“四才”(身言书判)还是“三实”(德行、才能、劳效),主观性太强,政治清明时可以保证铨选相对公平,但政治腐败黑暗时就无法有效监督铨选主体的权力,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故答案为:(1)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由中央政府主导;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铨选程序严格;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铨选程序不同;拟任官职注意征求选人意见。
(2)积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有利于加强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铨选主体权力太大,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官员的铨选制度,涉及特点和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9.(2022·南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在哲学上,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国家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针对中唐时期的社会局势,柳宗元作《封建论》,指出封建制、郡县制都“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秦之革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他认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还质疑封建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在官民关系上,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民可黜官”;为官为政应“顺民之性、养民之欲、利民之生”,切勿事无巨细瞎指挥,强调“所谓民利,民自利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任答四点);
(2)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得出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根据“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得出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根据“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根据“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得出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根据“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得出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根据“官为民役,民可黜官”得出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根据“顺民之性、养民之欲、利民之生”得出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
(2)综合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其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故答案为:(1) 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任答四点);
(2)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2高二下·扬州月考)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2.(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3.(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 )
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B.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
C.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D.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
4.(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5.(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
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6.(2022·吉林二模)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 )
A.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
B.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
C.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
7.(2022·湖北)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8.(2022高二下·山西月考)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人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9.(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 )
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 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
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 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
10.(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地方管理的优化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财政体系的落后 D.国家治理的进步
11.(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
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
12.(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13.(2022·湖北)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4.(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唐中宗若不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这表明当时( )
A.中书和门下的权力受制于皇权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约束力
15.(2022高二下·临朐月考)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
A.三省六部制度彻底终结 B.三省分权提高办事效率
C.三省办事机构名称未变 D.三省职能渐趋混同合一
16.(2022高二下·罗田月考)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17.(2022高二下·公安月考)唐代士人参加进士科考试,中试者称进士及第。但唐后期却出现了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的现象,即特殊情况下的“赐进士”。这反映出( )
A.唐朝后期政治黑暗 B.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吏治得到有效整顿
18.(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 )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
C.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
19.(2022·抚顺模拟)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20.(2022高二下·德州月考)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21.(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某学者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指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该学者的论述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
A.内涵丰富 B.包容共生 C.形式多样 D.土生土长
22.(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如图左部铜镜铸有铭文:“唐乾元元年(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右部图瓷碗上铸有铭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据此可知,唐代( )
“黑石号”上的江心镜 “黑石号”上的外销瓷
A.中华文明海外影响扩大 B.政府鼓励对外经济交流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东南亚是主要贸易对象
23.(2022高二下·龙江月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24.(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 )
A.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
B.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
C.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
D.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
25.(2022·西安三模)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
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2022·包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27.(2022·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隋书》卷29《地理志》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8.(2022·邯郸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新唐书·选举志》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
29.(2022·南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在哲学上,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国家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针对中唐时期的社会局势,柳宗元作《封建论》,指出封建制、郡县制都“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秦之革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他认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还质疑封建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在官民关系上,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民可黜官”;为官为政应“顺民之性、养民之欲、利民之生”,切勿事无巨细瞎指挥,强调“所谓民利,民自利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均田制改革,李冲首倡实行三长制等新的地方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得以趁机摆脱豪强控制,因此他们多数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D项正确;
AC两项都是北魏改革的客观影响,但都与农民拥护新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C项;
材料中只是强调农民支持新制度,至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反映,实际上很多顽固守旧势力是反对新制度的,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均田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均田制实行于北魏,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崩溃,被两税法代替。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
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遥领制度下,政府依然对沦陷区域依然保持着恢复统治的愿望,暗含着统一的因素。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道武帝及拓跋部贵族在汉族地区实行封建剥削方式,有利于推动鲜卑族汉化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
当时北魏仅统一黄河流域,没有全国统一,排除A项;
依据材料可知,道武帝入住中原在汉族地区实行封建剥削,而非整个统治区域内实行,排除B项;
拓跋部贵族实行封建剥削方式,并非生活方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
南北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
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5.【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这动摇了豪强地主享受特权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进而推动选官制度转型,使更多的平民阶层能够参与教育与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的产生。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B项正确;
土地买卖与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排除A项;
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在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经被破坏,排除C项;
均田制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承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均田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均田制实行于北魏,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崩溃,被两税法代替。
6.【答案】B
【知识点】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杨勇评价的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国家将掌握的土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样,国家通过均田制,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B项正确;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不会加速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A、C项;
均田制下有一部分土地可以买卖,“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可知当时铸币材料较少,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球源于中亚波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如中国受到了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欢迎,体现了唐朝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兼容性,而且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体现了唐朝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马球运动在唐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体现崇武尚文,排除B项;
丝绸之路是在唐朝时期更为频繁并不是刚开始传播东西文明,排除C;
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社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马球有外来传入并在唐代广泛流传结合唐代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因此壁画内容突出了问佛,算改了史实,由此可见,该壁画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D项正确;
该壁画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项;
壁画涉及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
该壁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的内容结合唐初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用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因收支不挂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主体,这反映了国家治理的进步,D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进步,因此不是中央集权的弱化和财政体系的落后,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用于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因收支不挂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主体。
11.【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政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稳定,对外贸易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 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2.【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南宋文学家洪迈感叹宋代文人在创作歌诗时,没有唐朝诗人“直辞咏寄”、不避权贵的胆识,客观上反映出唐代文化气派的宏大,A项正确;
与唐朝相比,宋代“平民社会”的特点更明显,排除B项;
仅有唐代诗人抒怀咏志时的肆意豪放,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控制松弛,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宋诗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并非唐代儒学正统受到了挑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稳定,文化繁荣, 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 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3.【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针对部分士子为应付考试而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薄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故A正确;
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主要不是针对书商,排除B项;
儒学在明朝仍占统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未提到八股文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主旨信息并结合明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作答,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私下所封之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可知,未经三省体制所产生的官员并不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这说明在三省六部制度下,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其约束,故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直接封拜官职不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说明中书和门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皇权的功能,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实际上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是唐中宗时期的特殊个例,整体上古代中国皇权是不断加强的,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私下所封之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及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发生演变,政事堂由门下省到中书省办公,最后政事堂被改为中书门下,说明三省职能逐渐走向了合一,故D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三省职能合一,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的终结,A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提高办事效率,B错误;
据材料可知三省办事机构名称发生变化,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政事堂由门下省到中书省办公,最后政事堂被改为中书门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C项正确;
“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
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排除B项;
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通过多种途径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7.【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材料“唐后期”“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迸士及第”“特殊情况下的‘赐进士 ”表明在唐朝后期,皇帝通过个人权力在科举制之外另外选拔士人,这是专制皇权得到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中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的现象是专制皇权得以强化的表现,不能据此就说唐朝后期政治黑暗,A项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且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并不会造成科举制的破坏,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官员的政绩和作风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吏治得到有效整顿的结论,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知两税法将土地与财产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使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使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租佃经济伴随着人口流动也不断发展起来,C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
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枯竭是导致两税法推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税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19.【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D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唐朝吸收很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不是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排除A项;
丝绸之路交流频繁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B项;
材料没有具体的对外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奉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20.【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
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A项错误;
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共生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形式,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包容共生的特点,而非土生土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印尼所属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船及几万件器物,且都刻有铭文”可知,唐朝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瓷器行销海外,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故选A项;
材料强调是在印尼发现中国的商品,体现中外的交流,但是不能确定是官方往来还是民间交流,所以不能得出政府对经济交流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额对比,无法判断是否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
材料中是从印尼打捞出来的沉船中发现几万件器物,并不表示以东南亚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等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3.【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始”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链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进行分析。
24.【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唐朝政府疾病防控的手段以及对饮食饮水卫生的重视,这表明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中只提及唐朝设置了城市排污系统,并未说明其城市排污系统完备,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战争之后埋葬骸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但此举并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唐朝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医疗卫生事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进行分析。
25.【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
“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
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玄学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26.【答案】(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任意4方面)
(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任意3点)
(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任意2点)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和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可知5-9世纪的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而此时的西欧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根据材料一“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和材料二“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可知5-9世纪的中国从魏晋至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而同时期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和材料二“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可知5-9世纪的中国佛教本土化并从属于世俗政权,而同时期的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之上;根据材料一“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知5-9世纪的中国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欧是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和材料二“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可知5-9世纪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是与世界的联系较少。
(2)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秦代就已经实现大一统,历经秦汉两代的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基本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汉族力量衰落,这两大势力之间经过数百年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的走向融合,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国力强盛,因而社会较为开放和包容,这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数百年的动乱,为华夏注入新鲜血液,因而隋唐时期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盛行的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因而中国多次实现大一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于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缺少真正的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罗马灭亡后,西欧未能再次实现统一;根据材料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可知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根据材料一“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可知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可知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后世尤其是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国的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因而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重大制度创新,例如科举制,这为以后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故答案为:(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
(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
(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对比,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有一定难度。
27.【答案】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
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
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根据材料“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可概括出 观点一:历史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 根据材料“析置州县”“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等信息可概括出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根据材料“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根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可概括出观点。说明:根据材料“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以看出行政区划虽然受地理环境影响,但也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可概括出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观点三:根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可概括出观点。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效率的关系,材料“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和隋朝政治制度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答案】(1)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由中央政府主导;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铨选程序严格;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铨选程序不同;拟任官职注意征求选人意见。
(2)积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有利于加强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铨选主体权力太大,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从“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可得出“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和“中央政府主导”的特点。“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可看出“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根据“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可看出“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特点;铨选要经过多项程序,如三铨考试、长名留放、三唱三注、 依格注官、都省审复、 门下过官,程序严格繁琐;根据“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可以看出高级官员无需考试,而低级官员需要考试,程序不同;根据“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可以看出拟任官职选人不同意可以拒绝,三次不同意就只能等待下次铨选。
(2)铨选注重选人的实际政治才能,四才“书言身判”,有利于选拔具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提高官员整体素质;程序严格,有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中央政府主导,有利于打击士族,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宋明清的铨选制度深受唐朝铨选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铨选主体是吏部,无论是“四才”(身言书判)还是“三实”(德行、才能、劳效),主观性太强,政治清明时可以保证铨选相对公平,但政治腐败黑暗时就无法有效监督铨选主体的权力,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故答案为:(1)文官武职分由不同部门(吏部和兵部)负责选拔;由中央政府主导;重视选人的仪表气质、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选人的品德和实际政治才能;铨选程序严格;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铨选程序不同;拟任官职注意征求选人意见。
(2)积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有利于加强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铨选主体权力太大,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铨选制度公平公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官员的铨选制度,涉及特点和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9.【答案】(1)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任答四点);
(2)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根据“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得出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根据“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得出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根据“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根据“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得出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根据“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得出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根据“官为民役,民可黜官”得出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根据“顺民之性、养民之欲、利民之生”得出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
(2)综合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其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故答案为:(1) 主张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秦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分封制不利于选拔人才,郡县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出官吏要为民众服务,民众可以罢免官吏;反对政令扰民,主张“民自利”。(任答四点);
(2)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的反思,具有现实性;是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肯定,具有历史发展观;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