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1)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作者知识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背景知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有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困境。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3.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则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经典代表作:夏衍《包身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张继民《毛主席的队伍进入拉萨》《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王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华山《英雄的十月》,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一课时 世界级“庄稼汉”和他的“试验田”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2.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为庆祝国庆节,学校准备举办“最美奋斗者”图文展览,要求每个班级任选一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最美奋斗者”展板。你所在的班级将选择袁隆平院士作为参展人物,请同学们认真学习课文,着手准备“最美奋斗者”袁隆平图文展板。
活动一 寻深深足迹,悟精神品质
1.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寻找具体事件,归纳概括这些以具体事例所展现的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活动二 列《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思来路艰辛
2.通读课文可知,这篇通讯大体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序写出其中的重要环节。请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列出《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作为展板内容之一。
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序号 研究内容
(1)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2) 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3)
(4) 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5) 两系杂交稻研究成功
(6)
(7) 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
(8)
3.思考:科研之路不会是平坦的,总会有坎坷。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记录深情,选摘佳句共赏析
4.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请从中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加以赏析,然后将其作为展板的一个模块。
(1)摘录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录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巧妙布局,展出风采
5.布置图文展览需要提纲挈领式的布局安排,让参观者既能很快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又能感受袁隆平院士的人格魅力。本篇人物通讯中小标题的设置、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对布置图文展览也有借鉴意义。试分析课文中小标题的内涵和作用,概括课文的叙述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环球》《生活周刊》《自然》杂志向你约稿,内容是关于袁隆平的专栏报道,你打算选择以下哪些材料?为什么?
材料一:袁隆平宁愿不住豪宅、不开豪车,也要把经费拿来做研究: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被他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下田地做实验,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直到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方便才购置了一辆不到十万的车。
材料二: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90岁的袁隆平做过一次20分钟的演讲,全程英文,吐词清晰,掷地有声。
材料三: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多个地区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造福了全世界。
材料四:袁隆平诙谐地说:“老年人容易缺钙,我在田野工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还能充分享受日晒,虽然皮肤晒黑了,但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他早年吸烟,可戒烟后没再吸过一口烟,身边的人有时故意问他:“您还想吸烟吗?”他很坚定地说:“不想。”可话锋一转,“做梦还是会梦到在吸烟,哈哈。”
材料五:一次采访中,袁隆平前一秒还自称是个“资深帅哥”、非常英俊的,下一秒就因为自己的“不诚实”笑到镜头都模糊了。当主持人说到83岁高龄时,袁老立马纠正道:“是83岁青春。”
材料六:袁隆平与妻子邓哲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从青春年少到白头,感情仍保持不变,依然浓烈、浪漫。在袁隆平90岁生日宴上,袁老狠狠地喂了大家一大波狗粮。当九层高的大蛋糕被端上来时,他开心地切下第一块,马上递到妻子的嘴边,嘴里还不忘念叨着:“来吃。”那一刻,已经83岁的邓哲,笑得如同少女般羞涩。
材料七:2020年10月,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测评,青岛、温州、潍坊三地产量,最高亩产800公斤,创造新纪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4课 (1)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课时 世界级“庄稼汉”和他的“试验田”
情境任务
1.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几天后将赴京领奖的袁隆平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工作,淡泊名利
②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确定研究方向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③1964年7月,袁隆平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推进研究进程 不惧权威,敢于创新
④1992年6月,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功,影响世界 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2.(3)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6)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 (8)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3.①困难:权威论断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4.(1)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画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3)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5.(1)小标题的运用,使布局谋篇精细、巧妙。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发现过程;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理念;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重大意义。内容丰富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微任务
(提示)不同杂志的侧重点不同,《环球》更希望发出世界的声音,《生活周刊》需要呈现的是一个接地气的袁隆平,《自然》需要呈现的是袁隆平团队在科学上的成就。依据不同的中心,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