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4: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作者知识
林为民,原名林义旻,是“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林家一贯秉持“家国同构,国比家大”的家训,曾在关键时刻将家产和生命都贡献给革命事业。林为民频繁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为弘扬“雾峰林家”的爱国精神、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而四处奔走。林为民的理想本是做一个考古学者,最后服从国家的派遣,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名资深记者。
1979年,林为民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先进事迹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获商业部优秀新闻奖;1980年,调查报告《醒醒吧,长城》获全国最佳新闻稿;1981年,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天鹅之死》首次引发
了首都人民关于环保和爱护野生动物的大讨论;1982年,主编《三希堂法帖》,荣获全国最佳图书奖。
2.张秉贵知识
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一课时 平凡孕育伟大,朴实更显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张秉贵的先进事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品质。2.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对当代的意义。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百货大楼前,立着一尊雕像。人们塑起它,是为了纪念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张秉贵。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为什么能获此殊荣?他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楼”,开启时代的记忆,认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在充分了解张秉贵事迹的基础上,如果让你重新给他塑像,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创意来展现他的“一团火”精神?
活动一 靠近“一团火”,温暖顾客心
1.了解人物事迹,才能更好地完成重塑雕像的任务。结合课文中的片段,走近张秉贵,认识张秉贵。
序号 行为表现 性格或品质
(1)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2)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3) 热情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
(4) 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5)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6) 忆往昔被兵痞打,如今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7) 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8) 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他从中受到启发
2.文章从开头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重燃“一团火”,深情塑雕像
3.细微之处见精神。仔细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下列语句的描写手法,概括张秉贵的精神品质,为重塑雕像做准备。
(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根据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张秉贵。选出你心目中最让人感动的场景,以此为基础为他塑像,并简要说明塑像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本文的意义在于彰显人物精神的时代意义。作家冰心曾评价张秉贵说:“他用这团火,温暖着别人,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认为,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张秉贵的技术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一团火”精神也已经过时。对此你怎么看?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并发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课时 平凡孕育伟大,朴实更显精神
情境任务
1.(示例)(1)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2)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
(3)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4)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5)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6)热心周到、专业细致
(7)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
(8)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2.这部分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是层层深入的。第一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招待抱孩子的顾客,体现出的是他良好的个人职业素质;第二件事写张秉贵提前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体现出他超出一般人的观察力;第三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对待不讲道理的顾客,则更进一步体现出他完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四件事写张秉贵不因女儿生病而影响工作,体现出的是他为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这四件事所体现的精神是逐层深入的,让读者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张秉贵的伟大之处。
3.(1)动作描写。“拿出”“放回”“又拿出”“装好”“塞进”“包捆结实”等一系列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
(2)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其对待顾客的热情主动,亲切和蔼。
(3)对比的手法。工作时和下班后状态的对比,强烈的细节对比,展现了张秉贵工作时极大的热情与专注,也正是因此,他下班后方感疲惫与力不从心。
4.(示例一)张秉贵是属于柜台的,最能展现他风采的应该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时候,所以我想为他塑一尊站立着的、一手抓糖果、一手扶称盘、微笑着的像。
(示例二)张秉贵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他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实地考察,做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再平凡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也会有不平凡的意义,所以我想为他塑一尊手拿笔记本、认真学习记录的塑像。
微任务
(1)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精神的传承是永远不过时的。张秉贵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工作,为他人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和颂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①把“一团火”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这是弘扬“一团火”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②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对于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