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出处〗《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诗经》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与《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合称五经。它内容丰富,涉及到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拜与宴会、天象与自然等。种类多样,包含有史诗、讽刺诗、叙事诗、劳动歌、恋歌、战歌、颂歌等。《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从形式上来看,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品简介
1.思想内容:
2.特点: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艺术感染力强;
②语言凝练、生动,词汇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3.地位:
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③《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泉
一、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
二、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
三、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文化知识
诗歌形式
风(十五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
风土之音
朝廷之音
宗庙之音
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经》有“六义”,即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名出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诗经·小雅·鹿鸣》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她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成千上万条因疟疾而危在旦夕的生命。
林徽因
出自诗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诗经·大雅·思齐》
梁思成
出自诗句: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诗经·商颂·那》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她和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也是诗人和作家,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家所熟知。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他的父亲是清末政治改革家梁启超,与妻子林徽因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其名出自“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历史建筑名。
明治初期的1883年,日本接待外国贵宾的建筑,被命名为「鹿鸣馆」,意取《诗小序》:「鹿鸣,宴群臣嘉宾也。」
画作名。
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一《凯风快晴》,
创作于1832 年,画名出自《诗经· 邶风· 凯风》: 「凯风自南, 吹彼棘心。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
庭园名。东京文京区的「六義園」,建于1702年,取《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
地名。
富山县的「高冈市」
1609 年命名, 取“ 凤鸣高冈” 之意。
出自《诗经·大雅· 卷阿》:“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
芣苢
fú yǐ
06.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duō
luō
jié
xié
bó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学名车前草,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由于芣苢能够结很多的种子,被古时候的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妇女吃了,可以多子多孙,所以,人们在采摘芣苢的时候,总是在心中寄予无限的希望。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写妇女们出发和采摘芣苢的情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摘的一般性描述(泛写)。
茂盛的样子 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写经过紧张的劳动,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敏捷灵巧、满载而归。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
全诗总起
劳动过程总述
采摘过程
满载而归
劳动的热情和欢欣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深入探究
不能。
1.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2.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
3.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① 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② 重章叠句。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 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2.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兴
赋
赋
比
兴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兴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① 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3.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②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
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当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