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1)短歌行
1.作者知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能属文。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他的诗气魄雄伟,具有慷慨悲凉之气;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人物评价: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2)毛泽东:“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后又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称及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3)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2.背景知识
曹操平定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率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明月皎洁,曹操设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酒酣,忽见乌鹊往南飞去。曹操感此景,于是横槊,即席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连年战乱,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
3.知识链接
(1)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蒿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上。长歌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行是微吟低回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等。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旸、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196—220),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4.诵读诗韵
诗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 ”字为韵脚,注意在诵读的同时体会用韵特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 “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中间断开。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韵。
5.基础知识
词语 释义
对酒当歌 对
几何 多少
去日苦多 去,过去的;苦,以……为苦
青青子衿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我心 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但为君故 但,只是;故,缘故
沉吟至今 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鼓瑟吹笙 弹奏
何时可掇 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枉用相存 枉,枉驾;存,问候、探望
契阔 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绕树三匝 周,圈
山不厌高 满足
一课时 慷慨悲凉的英雄,才华横溢的诗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掌握诗中的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关于曹操《短歌行》的插图绘画,网上和各类图书有各种版本。诸如:
三国的历史已经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而这些画像,对于我们理解具体而真实的曹操而言,不过是管中窥豹。幸好,曹操不仅出现在历史书中,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也在一些大家的评价里。这些文字,让我们对距今约1 800年的曹操的理解,从模糊到具体而生动。结合之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了解,以本首诗为基础,从名家的评价入手,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诗情和豪情,以便更精确形象地描绘曹操。
活动一 根据诗评,体慷慨悲凉之神气
1.三国锺嵘评价曹操诗歌:“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思考这首诗歌中的“慷慨悲凉”在情感上是如何体现的。
(1)请概括全诗的情感变化轨迹,并说明其各自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3)《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请阐述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诗句,品遣词用句之才气
2.叶嘉莹曾言:“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之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具备了这双重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一首诗来。”本诗歌的“慷慨悲凉”特点,离不开曹操的诗人才情。请从手法方面进行鉴赏。
(1)《短歌行》主要采用的手法是用典,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写下面的表格,并思考问题。
用典语句 原典出处 用典翻译 用典意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① 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③ ④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⑤ ⑥
周公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⑦ ⑧
(2)思考:这些典故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上面四个典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句子。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被称为“遣词巧妙,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请解释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此句有诗意,有情感,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不仅仅是形象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被称为“有画龙点睛之妙”,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短歌行①
[三国]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 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 (1)短歌行
一课时 慷慨悲凉的英雄,才华横溢的诗人
情境任务
1.(1)忧→思→迎→盼。
前八句表达的是忧,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紧接着“青青子衿……至今”“明明如月……不可断绝”表达的是思慕贤才,求贤若渴;“呦呦……吹笙”“越陌……旧恩”表现的是迎,想要宴待贤才,礼待贤才;后八句表达的是盼,盼望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2)①对酒当歌 慨叹人生 ②为人而忧 渴求贤人
(3)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2.(1)①穿着青色交领的衣服的人啊,我对你的思念连绵不断。②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③鹿在悠闲地吃草,发出呦呦之叫,彼此应和。我在宴请宾客,鼓瑟吹笙。④表达了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⑤高山不满足于它的高,海水不满足于它的深。⑥表达了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的心情。⑦周公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⑧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2)第一问:使得情感深沉蕴藉,慷慨有悲凉之气;使得语言简约,言近旨远;使得风格古朴典雅。
第二问:不可以调换。理由:从时间顺序看,第一个典故是思慕贤才,贤才还未到来,第二个典故是宾客来了,最后是礼遇。从情感范围看,第一个典故是讲恋人间的真挚感情,第二个典故是讲对朋友的敬重,第三个典故是讲君臣之义,情感上是逐渐扩大的。
3.(1)①运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设问开端,让人深思或者警醒;比喻的手法内含有对时间短暂性的夸张,强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也具有警醒作用。②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2)意象的选择充满诗意,动词和疑问、比喻手法的运用,充满情感。①诗人运用疑问句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人才未至的忧虑和感伤。②“掇”这个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内心所求。③又把贤能之人比喻为“明月”,德才如月光照耀,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仰慕和赞誉。
(3)①这四句诗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②诗人的表达温暖且富于人情味,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①这两句诗用典故的形式,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属于卒章显志,画龙点睛。②既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王者霸气,气势宏大,意义深远。
微任务
不同。①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②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