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5: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1)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知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艺术表现手法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数次起落。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寄于词中。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婉;其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典故,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多有谴责。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背景知识
(1)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他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1082年,他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②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产生分歧,于是请求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他“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并送交至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还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42岁到60岁,辛弃疾一直过着不被朝廷重用的“隐居”生活。1203年,他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而韩起用他无非也只是想利用辛弃疾主战派的身份,为自己北伐造势。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地位,草草北伐,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当时他已经66岁。
3.知识链接
(1)豪放派
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于音律。不仅描写花前月下,而且摄取军情国事这样重大的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2)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诵读词韵
词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 ”的字为韵脚。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①故垒(lěi)       ②纶巾(ɡuān)
③樯橹(qiánɡ lǔ) ④早生华发(fà)
⑤初嫁了(liǎo) ⑥还酹(huán lèi)
⑦佛狸祠下(bì) ⑧舞榭(xiè)
⑨巷陌(xiànɡ mò) ⑩金戈(ɡē)
元嘉(jiā)
(2)基础梳理
词语 释义
千古风流人物 杰出的
雄姿英发 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灰飞烟灭 代指曹操的战船
一尊还酹江月 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的业绩
金戈铁马 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元嘉草草 轻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
烽火扬州路 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一提到宋词的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一定会被提及。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二人并称“苏辛”。巧合的是,两人分别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怀古词,那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了让同学们对“苏辛”之词理解得更清楚,现在针对这两首词,举办一次诗歌对比研讨会。
课时1 生于南北两宋,为何同归“豪放”?
学习目标 赏析“苏辛”豪放之表现。
活动一 词中“景”和“人”的豪放体现
1.苏轼兀立赤壁,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请找出你认为“豪放”的景色描写,并说明理由。
篇名 “豪放”之景 原因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除教材中的版本外,还有另一版本,二者有三处不同,究竟哪个版本更好呢?请说说你的见解。
教材版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另一版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各自怀想的是哪些古人?这些人“豪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刻画出来的?请结合作品内容,填写下表。
篇名 “豪放”之人 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活动二 词中“事”和“情”的豪放体现
4.阅读两首词,思考:作为豪放词,它们在事件选用上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篇名 事件 事件特点 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阅读两首词,思考:作为豪放词,它们在情感上有何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2 同为怀古词,豪放中亦有大不同
活动一 “乱石穿空”和“斜阳草树”之不同
1.仔细体会两首词中的景物描写,思考它们的不同之处。结合内容,填写下表。
篇名 诗句 不同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活动二 “樯橹灰飞烟灭”和“元嘉草草”之不同
2.作为怀古词,苏轼和辛弃疾分别想到哪些古人古事?借用这些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1)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填写下表。
周瑜 诗人(苏轼)
年龄
形象
生活、婚姻
职位
功业
用典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填写下表。
典故 目的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3)根据以上两个表格,归纳两首怀古词在用典上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语言、手法、抒情方式之不同
3.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语言、手法、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处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本二: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选自余秋雨《东坡突围》)
文本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壮志未酬之情,那两位词人最后有没有排解这种苦闷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课 (1)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情境任务
课时1 生于南北两宋,为何同归“豪放”?
1.
篇名 “豪放”之景 原因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①意象宏大:“大江”“大浪”“巨石”“江山”有气势、有气魄、有力量。 ②意境:恢弘、旷远、阔大。 ③选词大胆自由,震撼人心:如动词“穿”字直插云霄,“卷”字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形容词“乱”“惊”二字用语雄奇。 ④组合的画面,具有时空感和历史感。 ⑤夸张、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如“千堆雪”,其实是很多的浪花;表述为“千堆雪”,增强了豪放之感,使得画面更有冲击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①意象:宏大,有历史的沧桑感。 ②意境:恢弘、辽远、深邃。
2.教材版本更好。理由: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同样是写赤壁两岸的悬崖,“穿空”不但有空间上的立体感,更有时空的跨度,这个“空”字是一语双关的;一个“拍”字,则中和浪花的戾气,与后一句“千堆雪”完美呼应。相比之下,“裂”字便生硬了不少。②“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指挂帆的桅杆,“橹”指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这两个字不但将当时赤壁之战的情形用具体细节带到读者面前,同时又是绝妙的喻指,比直接用“强虏”要高明不少。③“人生如梦”和“人间如梦”,一个强调个人,一个强调人世。苏轼写此词时想到的是周瑜跌宕的一生,并没有产生人间炎凉的消极想法,所以“人生如梦”明显更符合词意。
3.
篇名 “豪放”之人 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容、潇洒、 年轻有为、丰神俊逸、指挥若定、风度翩翩、胸有成竹、英明神武 ①直接描写:对周瑜的塑造,有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②夸张、借代手法的运用:“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灰飞烟灭”一词夸张而生动。 ③衬托:用大江大浪衬托英雄的豪迈;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③霍去病——“封狼居胥”。④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①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②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③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④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年老依然愿为国家效命。 ①选词:“金戈铁马”代指刘裕的雄姿。 ②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勇猛、所向无敌的气势。
4.
篇名 事件 事件特点 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之战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大战 ①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②更有利于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显露英雄的豪迈气概和非凡才能。 ③使得诗歌整体风格宏大深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裕北伐中原,宋金之战 重大历史事件
5.①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表现了对英雄的仰慕,都有积极进取的豪迈之情。②都流露出壮志未酬的伤感,但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感,不至于陷入愤懑绝望(或“遭受打击之后不至于潦倒哀怨”),伤感中有从容,有悲壮。
课时2 同为怀古词,豪放中亦有大不同
1.
篇名 诗句 不同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景物描写是具体的,有特写的细节,大气磅礴,尽显张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景物描写是抽象的,是勾勒轮廓式的,有一种厚重的悲凉感。
2.(1)
周瑜 诗人(苏轼)
年龄 34岁(年轻有为) 47岁(年近半百)
形象 英俊儒雅、风流倜傥 早生华发
生活、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三十丧妻
职位 东吴都督 黄州团练副使
功业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目的:①表达了对周瑜的缅怀、敬仰之情。②对自己的功业未就抒发感慨。
(2)
典故 目的
孙权 “英雄无觅”,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以及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刘裕 赞颂功业,如果遇到这样的国君,自己的正确策略就会被采纳。
刘义隆 不能草率从事,必须做好准备
佛狸祠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和沉重的心情,以及对南宋政权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词人自比,抒发悲愤、壮志难酬的苦闷。
(3)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的典故不仅仅有建功立业、令人仰慕的英雄人物,还有批判性的人物,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刘义隆;还有对战事后整个社会苟安偷生现状的深深忧虑,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还通过廉颇的典故,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无能,抒发自己的抗金热情。②苏词紧扣个人际遇,重在感伤自己;但苏轼又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豪放之情,更多的是借古伤己;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等英雄来斥责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的统治者,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多的是借古伤今,体现出一种深沉、悲愤的豪放。
3.①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例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②手法上,苏词以描写景、 人为主,而辛词以叙事为主。苏词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辛词中人物出现无层次感。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衬托周郎,而辛词中未体现。
②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群文任务
①“人生如梦”是苏轼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苏轼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自此,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②辛弃疾仍旧处在无限的苦闷当中,词作最后还在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仍想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实际上年老的廉颇尚且有赵王询问,而自己却无人过问,甚至要调离镇江,内心的唏嘘不免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