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综合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综合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5: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3.1《朝花夕拾》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 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 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 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 《___________
(
_______
) (
_
_________________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揭示 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 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丰富的生活趣味;《__________________》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 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还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来描绘人物的性格,使作 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人物形象、生动,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举例说明。
如《__________________》中写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
相关情节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 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 但回国偶遇后, 交往甚密, 这位朋友是 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身材高大, 长头发, 眼球白多黑少的人, 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 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回忆少年时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之类;而“_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则有些可疑, 还有“_______ ___________ ”的故事若模仿则有性命之忧。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 S 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
1.下列作品不属于《朝花夕拾》散文集的是( )
A. 《记念刘和珍君》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琐记》
D. 《阿长与<山海经>》
2.下列关于《朝花夕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表达了鲁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进行的辛 辣嘲讽。
B.《藤野先生》中记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即修订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验和询问 中国女人裹足的情况。
C.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 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江南水师学堂, 这些在《琐记》中均 有提及。
D.《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鲁迅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那些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 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下列文章中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 《狗 ·猫 · 鼠》
B. 《琐记》 C. 《父亲的病》
D. 《无常》 4.在图书馆,新生小明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了《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半夜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有趣。
C.这本书像一幅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三、简答题
1.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2 分)
2.下列篇目均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分)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3.走进《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 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人生抉择,并简述其原因。(4 分)
4.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鲁迅都提到了衍太太,请举两例说说鲁迅为什么不喜欢衍太太。(2 分)
5.鲁迅为什么那么憎恨猫?(2 分)
6.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后来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 投水自杀表示怀疑?(3 分)
7.在《朝花夕拾》中, 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 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请你从以下文章中 选择一篇或几篇结合内容说说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4 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
8.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瑶曾说:“《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 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 少其昂扬斗志。”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4 分)
9.读《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你会读到一个“小鲁迅”和一个“大鲁迅”,请根据相关篇目和情节,谈谈 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鲁迅”。(4 分)
10.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次阅读活动的专题是“爱与憎”,请你选取下面《朝花夕拾》人 物中的一个,结合人物经历具体谈谈你对作者“爱与憎”的理解。(4 分)
A.阿长
B.范爱农
11.“一心中国梦, 万古下泉诗”,鲁迅是近代史上为实现中华复兴奔走驱驰的代表人物。他深沉冷峻, “横
眉冷对千夫指”,但他也不乏温情, 集中体现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请选择下列一个主要人物进行 简要评价。(4 分)
长妈妈 范爱农 父亲 藤野先生
12.作家黄蓓佳评价鲁迅时说他灵魂是“柔软而坚硬”的,请你联系《朝花夕拾》中的具体文章的情节来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13.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的哪位女性塑造的?理由是什么? (4 分)
14.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 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 分)
温情 理性 率真 批判
四、实践综合
1.你们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两项任务。(8 分)(1)
【走进名著】请你结合《小引》(即序言) 的内容, 为本次读书交流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 60 字)。(3 分)
(2)【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 A、B 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根据问题回答。(5 分)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 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 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五猖会》)
①A、B 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2 分)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3 分)
2.“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7 分)
(1)活动一:观点争鸣(3 分)
在活动过程中,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 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 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故 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

从百

园到三
味书屋》
) (
叙述:“我”在百草园自由玩耍

在三味书屋读
书求学
) (
叙述
:②
) (

五猖会》
) (
表达:希望儿

怀
健康成长的情
) (


露:

建教育对儿

天性的压
制和摧
) (
叙述: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

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
) (

阿长与

山海经


) (
叙述:长妈妈买回“我”念

不忘的绘图《山
海经》
) (
①______
_
) (
揭露: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


菅人命的本质
) (

达:③
)
(2)活动二:薪火相传(4 分)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 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
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进行供稿。
要求:结合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的“种子”。
3.第三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 ·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 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 分享他们阅读《朝 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 分)
朝花夕拾 童年点滴



五、阅读题
1.阅读《范爱农》选段,完成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 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 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 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 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 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 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 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 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 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1)范爱农的出场是在徐锡麟被害后的同乡会上,作者写他的出场有什么特点?(2 分)
(2)下面四句是后文中对范爱农语言特点的分析,请用一个字概括其语言特点。(4 分)
a.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 ——不但我,我们。”
b.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c.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 · · · ·。”
d.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3) 对人物的刻画, 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 勾灵魂”的。这几段文字是怎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的? (2 分)
(4)“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 分)
2.阅读《无常》选段,回答问题。
“我道nga 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
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
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 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
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 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 ”之所谓“老婆儿 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 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 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 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 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 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 鬼神能前知, 他怕儿女一多, 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 所以不但研究, 还早已实行了“节 育”了。
这捧着饭菜的一幕, 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 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 就得用酒饭 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
(1)仔细揣摩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4 分)
(2) 无常因为“阿嫂哭得悲伤”,就违反规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现实生活中有些执法者也会有类似的举 动,你怎么看?(6 分)
3.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 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 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
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 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
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 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 高高在上, 那么, 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 也许倒以为多事, 正如 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 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我称心如意地安排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按照它们的习俗,主人在离它家六码远的地方安排了一间房子 给我。 ……我沉浸在健康的体魄和平和的心境中,没有朋友背叛我,也没有被隐秘的或公开的敌人所伤害, 而我同样也用不着向任何大人物行贿、献媚或诲淫,以此来取得他们的宠信甚至沦为他们的奴才。对于欺 诈和压迫,我也不必提防,因为这儿没有医生来损害我的身体,没有律师使我破产,也没有告密者监视我 的言行,更没有人受雇来诬告我。这儿没有冷嘲热讽者、责难者、诽谤者、扒手、盗匪、窃贼、律师、鸨 母、小丑、赌徒、政客、智者、坏脾气的人、空谈者、善辩者、强取豪夺者、杀人犯、古董贩子;没有党 派领导和他们的扈从;没有用坏的手段和榜样来诱人堕落的人;没有地牢、斧子、绞刑架、笞刑台以及颈 手枷;没有骗人的店家和工匠;没有骄傲、空虚、虚荣;没有花花公子、欺凌弱小者、酒鬼、游荡的妓女 或者梅毒患者;没有出言不逊者、淫荡而奢侈的妇人;没有妄自尊大却愚昧至极的学究;没有胡搅蛮缠的、 傲慢的、好斗的、聒噪的、喧闹的、空虚的、自以为是的、惯于赌咒的伙伴;没有因其恶行而平步青云的 无赖、没有因其德行而一落千丈的贵人;没有地主老爷、小提琴家、法官和舞蹈大师。
(1) 甲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 (2 分)
(2)乙文段列举了种种丑恶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中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试举一例说明。(4 分)
(3)甲、乙两文段所在的作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不同,请举例分析。(4 分)
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 得, 新方一换, 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 再寻药引。“生姜”两片, 竹叶十片去尖, 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
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
求不到的。
(1) 甲、乙两位同学针对上面的语段讨论时, 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若你参与其中, 会发表怎样的见解? (至少答出一点)(2 分)
甲同学: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
乙同学: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我觉得这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 你的见解:
(2)在初中教材中,也学到了鲁迅与医学有关的课文。请写出篇名及与他留学生活有关的一件事。(3 分)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
1.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2.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 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
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将长妈妈这一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
示例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寿镜吾 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 “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3.范爱农 范爱农
4.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5.阿长(长妈妈)衍太太
6.绍兴城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
1. A 2.C 3.A 4.B
三、简答题
1.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一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
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 意见,表现他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而无奈背书,显得活泼好动,又 有点顽皮。(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
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特点;又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 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走上了文学道路。
示例二:《父亲的病》中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奇特,表现了 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正在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 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悲哀。
示例三:《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候的老师,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日本“举国上下都 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鲁迅,反而对他特
别热情、友好与尊重,理解和尊重他的人生
选择。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并感激。藤野先生在生活习惯、治学态度等方面都对鲁迅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还影响着鲁迅对日本的看法。(2 分)
3.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选择去日本仙台学习医学, 因为他在矿路学堂学习时对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毕业后又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2 分)
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时决定弃医从文,因为在那里他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和侮辱,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 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2 分)
4.示例:①父亲临终前衍太太催促“我”哭叫;②衍太太给“我”看不健康的画;③衍太太欺瞒孩子们做错事甚 至怂恿孩子们冬天吃冰;④衍太太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诬陷“我”。(2 分,写出两点即可) 5.因为猫喜欢尽情玩弄猎物后再吃掉;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到处嗷叫,闹得人心烦;以为它吃了自 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伤害了兔子的儿女们。(2 分)
6.鲁迅起初认为范爱农是个非常冷漠, 十分胆小, 对师长无情, 与人背道而驰的人。后来认为他是个爱憎 分明、为人正直的人。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际上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 不彻底性。(3 分)
7.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鲁迅借此表达尊重孩子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示例二:《五猖会》写鲁迅心心念念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鲁背《鉴略》,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 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示例三:《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鲁迅借此表达儿童读 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4 分)
8.示例:赞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 锐矛盾。《五猖会》写“我”急切去观看迎神赛会, 但父亲要“我”背书, 从而批判了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
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两文在追述往事时,不乏批判现实的昂扬斗志,体现了鲁迅剖析自我、剖析教育、剖 析社会的态度。(4 分)
9.“小鲁迅”是个质朴纯真善良的人,他天真活泼,敢于冒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喜欢神话故事, 喜欢读书,喜欢养小动物(《阿长与<山海经>》);喜欢热闹,喜欢逛庙会(《五猖会》)等。(4 分)
10.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儿时的鲁迅买来了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鲁迅对她充 满了感激。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这是爱;当鲁迅知道是阿长谋害了他 的隐鼠时,就极严重地诘问她,并且当面叫她阿长,这是憎。(4 分)
11.示例一: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 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示例二: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 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 N 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 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示例三: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 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 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示例四: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他平等待人,没有民族歧视,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 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4 分)
12.示例:无论是“百草园”中的景物,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还是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都给了鲁迅许多乐趣和温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中,鲁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表现 了灵魂中的温情和柔软。在《二十四孝图》里,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等封建孝道故事,尖锐抨击了这 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生命, 将“肉麻当作有趣”,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体现了鲁迅灵魂的坚硬。 (4 分)
13.衍太太。二者都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爱搬弄是非,是典型的庸俗、市侩的小市民形象。(4 分) 14.示例一: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 己买绘图《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她诚挚的感情。
示例二: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他背书,他感到扫兴和痛苦, 作者通过这件事批判封建教育。(4 分)
四、实践综合
1.(1)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勾画的一幅幅优美的生活画
卷,走进他多姿多彩的童年吧!(3 分)
(2) ①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 这本书。(2 分)
②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制。(3 分。意 思对即可)
2.(1)示例: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 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开 辟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3 分)
(2)示例一: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常读常新。如他在《孔乙己》中对 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 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示例二: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 《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鲁迅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 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4 分)
3.①《父亲的病》②示例: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内心充满痛 苦和失望 ③示例: “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3 分)
五、阅读题
1.(1)范爱农出场先闻其声(钝滞),后见其形(高大)。(2 分)
(2) a.直 b.喜 c.诚 d.冷(4 分) (3)文中通过对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的特写,突出了他冷眼看世界、鄙视群小、反抗丑恶的特点。(2 分) (4)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在不了解范爱农的情况下, 对范爱农的厌恶之情。用笔奇峭, 制造悬念, 欲扬先抑。 (3 分)
2.(1)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4 分) (2)示例一:我认为执法者一定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如果感情用事,标准不一,势必导致混乱和不公 平。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执法过程中多些变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些和谐,多些理解。(6 分)
3.(1) 狗 ·猫 · 鼠(1 分。三个字间的点没加不给分) 慧骃(或:智马、慧骃国的马给 1 分,只写“马” 不给分)
(2)示例一:乙文段中提到“对于欺诈和压迫,我也不必提防,因为这儿没有医生来损害我的身体”,《朝 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就讲述了庸医谋财夺命却无须负责、逍遥法外的故事。
示例二:乙文段中说“没有用坏的手段和榜样来诱人堕落的人”,《朝花夕拾》中出现的“衍太太”就是一 个面善心黑、诱人堕落之人。(4 分)。指出与乙文段对应的丑恶现象给 1 分, 叙述出篇目具体内容或人物形 象给 1 分,能恰当地与乙文段对照、略作分析给 2 分) (3)《狗 ·猫 · 鼠》是在对比与写实中讽刺“正人君子”;《格列佛游记》则是通过想象与虚构来映射英国 社会各阶层的劣根性。(4 分)
4.(1)示例:名医与大众医生对比(作比较),写出名医“用药与众不同”,体现在药方不寻常,不用平常 的药, 只用难得的药;“药引 ”难得, 常让人忙碌不已, 大约后来还能购求到, 这让作者感到很意外。(2 分。 意思对即可)(2) 篇名:《藤野先生》。(1 分) 事件: 目睹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仙台颇受优待;结识藤 野先生;学习期间,藤野先生帮“我”订正讲义;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藤 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我”被学生干事刁难;“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2 分。答出任 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