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导
入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能力,在机制。
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我们国家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极大的关系。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 标 解 读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本课篇章
第一篇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篇章、秦朝的政治制度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篇章、西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次变化的主因
第一篇章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内外服制;
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
2.商朝: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
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内外服制度是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畿内与畿外
中国古代实行的以王都为中心的行政区划,,畿内又称内服,指直属于王都附近的地域,由国王任命的百官进行治理。畿外又称外服,指国王直接统治地区以外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五服,由邦国诸侯进行管辖。夏、商时期畿内和畿外的联系较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畿内与畿外的联系得以加强。
历史概念
贵族等级分封制
(天子地位、
分封对象、
诸侯权力和义务)
(二)西周政治制度
1.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2.特点: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以血缘关系的亲属维系政治等级
维护的工具
互为表里
家国一体
相互依存
分封制
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示意图
礼乐制
宗法制
图解历史
意识形态
家庭层面
国家层面
民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两者相结合,构成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辨易混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教材P2)
思考点
(1)相同之处:外服和诸侯国名义上臣服于商王和周王,但商王和周王对它们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它们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不同之处:①与王室关系上,内外服制度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没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与王室是臣属关系,诸侯王周王室一般都有血缘关系。②地方居民组成上,内外服制度下,附属国居民多数是聚族而居,有血缘是系;分封制下,多数诸侯国内血缘关系被打破。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
政治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制度产生)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2.战国: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结束长期战争的局面,也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奠基
3.秦统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图解历史
分封制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宗法制
天下归心
礼乐制
政治认同
血统认同
文化认同
封邦建国
家国同构
制礼作乐
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史料阅读:《左传.襄公十四年》(教材P3)
文言翻译:①司牧:管理,统治;②贰:辅佐,协助;③师:军队;④匡:纠正;⑤革:更改。
解读:(1)史料大概意思:设立君王是为了治理国家,但为了君王有效管理百姓,需要设立协助君王的大臣,以达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的目的。
史料表明,设立辅助君王的大臣是治理国家、君王贤明的重要保证,体现了设立大臣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筮力分配鱼血缘差盞
相结合。
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
4、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褪力蝗直廖集少。
5、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归纳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解析:题干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表明官员是为皇帝或皇室服务的,深刻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不仅仅是职分细化的问题,而是共同反映了为皇室服务的特点,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体现的是中央官员的职责,没有提及官员众多政务繁忙问题,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官员的选拔问题,排除D项。
B
选一选
第二篇章
秦朝的政治制度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度集中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皇帝制度
1.地位:
丞相和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决定权都在皇帝后手中(皇权至上)
2.内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走向瓦解。因而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的出现,土地私有程度的加深,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障。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二)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1.三公:
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
2.九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廷议
在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
御史大夫
中国古代官名。秦朝始置御史大夫;西汉沿置,地位仅次于丞相,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主要职责为:监察百官,牵制丞相,接受百官奏事,下达皇帝诏令及掌管重要文书图籍,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和朝廷的监察长。至西汉末,御史大夫改称司空。隋唐时,,御史大夫掌纠察、执法,名虽崇高,但品秩、权力均较秦汉为低。宋元时,御史大夫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实权。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置都御史掌监察,御史大夫之名也被废除。
历史概念
背景: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
内容: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
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地方制度
郡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史料阅读 《睡虎地秦墓竹简》 (教材P4)
文言翻译:①殴:同“也”,句尾语气词;②羁:束缚,引申为托人传达;③觱(毕):完成。
解读:第一段史料大意为“有事情请示,一定要写文书,不能口头传达,也不能托人传达”;第二段史料大意为“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搁压。搁压的依法论处”。
两段史料均表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格,以及文书在国家政令上传下达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官位世袭
独立性强
权力大小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官员产
生方式
历史影响
图解历史
中央任命
听命中央
有利于
中央集权
不利于
中央集权
分封制
郡县制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政令送到全国各地
(四)文书行政
管理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这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文字改革。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和混乱,不但妨碍政令的执行,而且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历史概念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 以皇权为中心
2. 形式上分权:山东分讲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秉承皇帝意旨
3. 家国同构:诸卿负责管理国家f政府,事务,也兼管皇室事务
4. 不得世袭:秦朝百官由皇帝任免
5.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归纳总结
汉朝中央政府官员可分为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朝官、省内官开始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隋唐三省六部制。
B.揭示出君相矛盾发展必然走向
C.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内朝牵制架空外朝并非集体决议。
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明清时期
解析:中朝官、省内官与皇帝日常接触较多,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朝官、省内官开始较多参与机要,这就直接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在中枢行政体制中的地位,揭示出君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走向,B项正确。皇帝身边的近侍人员参与机要,这是官僚政治变异的结果,并非集体决议的表现,更不是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的表现,A、C、D三项错误。
B
选一选
第三篇章
西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次变化的主因
汉代:汉承秦制(三公九卿)——汉武帝(中外
朝)——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东
汉(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中央行
政制的新阶段)
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管行
政、军政、财政)
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清: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一)中枢权力
机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尚书台
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东汉光武帝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秩六百石;尚书台下分设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台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历史概念
尚书
将军
皇帝
图解历史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近臣
中朝
外朝
九卿
参与决策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武帝建立中朝后中央机构的运行示意图
中
书
皇帝
图解历史
草拟
审议
政事堂
吏部
汉武帝建立中朝后中央机构的运行示意图
尚
书
门
下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执行
西 汉:沿袭秦朝郡县两级制——东汉: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州、郡、县三级制
隋:州县两级制
唐:由沿袭州、县两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
宋:由州、县两级制到路、州、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地方行
政制重大变化)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省格局没变,后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巡抚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权;省、
府、县三级制
(二)地方行政
制度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
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规律
1、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大多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2、在沿袭中变革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流。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长期保持稳定!而居于县之上的郡、州、道、府、路等则变化较大,直到行省制确立后才趋于稳定。
规律总结
元朝行省与郡县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宫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是 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地方大部分 设置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接统治。
辨易混
宋代中央机构——二府三司
皇帝
二府
三司
枢密院
图解历史
宰相办公机构行使行政权,长官为宰相
处理军务
中书门下
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掌管一
省民政
掌管一省,刑名、诉讼事务
承宣布政使司
废行省,权分三司
中央
都指挥司
图解历史
掌管军事
地方
提刑按察使司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教材P5)
秦汉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明朝废除宰相和中书省,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思考点
汉朝中央政府官员可分为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朝官、省内官开始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隋唐三省六部制。
B.揭示出君相矛盾发展必然走向
C.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内朝牵制架空外朝并非集体决议。
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明清时期
解析:中朝官、省内官与皇帝日常接触较多,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朝官、省内官开始较多参与机要,这就直接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在中枢行政体制中的地位,揭示出君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走向,B项正确。皇帝身边的近侍人员参与机要,这是官僚政治变异的结果,并非集体决议的表现,更不是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的表现,A、C、D三项错误。
B
选一选
小结
夏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
商
贵族等级分封制
西周
过程
战国萌芽
秦朝确立
汉至元发展
明清强化
君主专制强化
中央集权加强
趋势
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