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闻一多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现代诗人
民主战士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文学成就
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考查探究)的赅博(渊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郭沫若。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然而绝望的怒火中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五四的时代,虽然风云动荡,充满变革,但是却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其中的人们虽然迷惘、困惑,但是它却能让闻一多冲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的格局,甚至达到无我之境,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1923年,闻一多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抒发壮烈情怀,点燃澎湃青春!
1.熟读文本,了解本诗抒情脉络。
2.体会诗歌语言,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诗人的报国志向和奉献精神,理解青春的困惑与希望。
学习目标
听名家朗诵,初步感受诗人借红烛所抒之情。
(B站搜“诗朗诵:《红烛》”)
《红烛》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隐喻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寄托作者情感追求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艺术手法。
托“红烛”言何志?如何言志?
一、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代表热烈、赤诚,是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诗人的“心”与“红烛”一样红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第二、三节: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光”象征什么?作者最终悟得了什么?
矛盾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彻悟
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照亮世界。“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照亮世界的理想信念。
青年只有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才能如红烛照亮世界一般,拯救世界。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是
怎样的?
梦
血、灵魂
监狱
民众尚未觉醒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
思想陈腐、受着禁锢
也是诗人的自励自勉:不畏牺牲,唤醒国人,点燃国人的救国热情!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泪”:象征着诗人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五六七节:红烛的“泪”、“残风”、“脂膏”象征什么?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残风”:红烛创造光明,但是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要来侵扰它、阻碍它,“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而献身祖国,“脂膏”是诗人抱定决心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
第八、九节:如何理解颠倒的因果关系以及红烛的选择?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原因:创造光明
结果:灰心流泪
付出收获不平等
社会现状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红烛的选择: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默默无闻地燃烧自己,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既揭示红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不计得失,奉献自我!
诗歌结构提纲
物
志
如何言志?
1.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作者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有何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小结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你是我们永远的红烛!
拓展阅读: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祖国在他的心中是“慈光普照的太阳”,是“五彩缤纷的秋菊”。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诗情感的根基。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突出了死水的凝滞、毫无生气、肮脏的特点。
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1节:绝望凝滞的死水 (总写)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比喻
突出
色彩
静态描摹
2节:从视觉角度写死水的污浊肮脏。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比喻
拟人
3节: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写死水的腐烂变质。
动态刻画
突出
色彩
气味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拟人
突出声音
4节:从听觉角度写出死水的死寂。
以动衬静
艺术特色: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能引起反感,使读者去思考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讽刺力度。
2——4节具体写死水的肮脏腐烂死寂时,用了很多“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厌恶、诅咒、期望速亡。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5节:直斥死水的丑陋,诅咒其速亡。
作者对死水的什么态度?
死水到底指什么?
死 水
象征军阀统治下的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旧中国。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最后两句除了包含作者深深的绝望还有其它情感没有?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最后两句除了包含作者深深的绝望还有其它情感没有?
他没有真的绝望,“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希望打破这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