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 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一、教材分析:
地形的各种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尝试探究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运用探究方法到实践中去,分析当地地形地貌的形成,进一步理解我国东西地貌特征的差异。
二、学情分析:
前面的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河流,但其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学生了解不多,所以安排了这一节课,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河流和地形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探究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流水侵蚀下的地貌特征。
(2)、认识流水堆积下的地形类型。
(3)、领悟与理解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
(4)、理解我国东西地貌特征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材料分析,认识河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和沉积塑造地形;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2)、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感悟地理间的内在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流水侵蚀下的地貌特征和流水堆积下的地形类型。
难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领悟我国各大地形区地貌特征与河流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环境对话
六、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阅读感悟课本内容,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小组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正确的知识结论。充分利用已有的图片、文字内容让学生探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河流的冲刷、侵蚀、沉积等作用,深刻改变着流经地区的地表形态。探究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东西地貌特征的差异。(2')
(二)讲授新课:
(1)展示自学提纲,学生与文本对话:(4')
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阅读资料、提炼知识的能力。
(1)、流水对流经地区进行侵蚀,强烈的切割地表,在岩石上形成沟槽,在山区形成沟谷。
(2)、感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形的改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3)你能说出生活中的河流对地表的侵蚀现象?
(2)师生思维对话,检查点拨,探寻规律:(4')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让学生解答自学问题,师生给予修正,总结。
1、水滴石穿等
2、分析河流携带泥沙等碎屑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感悟我国大的冲积平原、大河三角洲的形成。
3、图文结合感悟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4、流水沉积塑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区。
(3)多项思维对话,合作探究,突破重点:(6')
(学生与文本对话)1、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
2、流经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
3、这些河流上游经过的地区?该地形区的特征?
4、河流在冲出山口后所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
5、连在一起会形成什么地形?
6、华北平原的地势特点?
(生生对话)1、华北平原是海河、黄河、淮河等大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6')
2、海河、黄河、淮河。
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
4、冲积扇。
5、平原。
6、西高东低
(学生与环境对话)指导学生写出探究收获(10')
适时予以点拨及鼓励性评价。(6')
(拓展延伸:)
1、观察山坡被雨水冲刷的情况,比较植被疏密不同的山坡,受雨水冲刷程度有无差别。
2、在中国地形图上,观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布特点,说明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3、利用业余时间,观察山区地形,描述流水对地形的塑造过程。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形与河流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地形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河流对地形有着塑造作用。(2')
(五)巩固练习:《伴你学》P47,综合题。(5')
九、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 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一、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二、流水沉积塑造的地形1、流水的侵蚀 1、沉积作用2、对地形的改造 2、冲积扇、冲积平原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