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课件+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3 08:55: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课题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生学习和将来步入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上节课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而本节课要“走进”地球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对上节课的深化,同时也为后面在空间范围内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高 中生活,可能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容易产生失落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教 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类比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利用示意图和比较法,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物质组成(综合思维)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重点 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征,横纵波的异同;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情况和各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 地震波的特点,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软流层的位置; 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展示图片】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过渡承转】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地球,一起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自主阅读】1、什么叫地震波?2、地震波分哪几类?3、传播有何特性?4、说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5、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有几个不连续面?不连续面的名称和深度是多少?波速是如何变化的?6、推测在这些界面地震波波速变化的原因?7、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分几个圈层?说出各层的名称?【新课讲解】一、地震波【讲解】地震波定义与类型【演示】演示纵波和横波的Flash动画,让学生体会两种波的特点。【问题】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呢 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指导学生读图,在地震波波速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速度,纵坐标表示的是深度,我们可以看到,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不是单一的。【问题1】讲解不连续面的定义,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请找出来?【讲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持征【问题2】上地幔上部有一个岩石圈,思考岩石圈和地壳有何异同 【问题3】推测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并说明判断依据。【类比】如果把地球内部比作煮熟的鸡蛋,可以如何类比 【承转】我们借助地震波探究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物质构成,在我们地表之外,即是存在我们视线之内,地球之外的世界,在一定范围内,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同地球内部一样,我们试图划分外部圈层结构。【学生自学】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组成、范围。【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地球的各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布置任务】完成地球外部圈层对比表格。圈层概念范围与组成特点与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1、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2、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学生读课本,完成课件上提出的7个问题。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完成纵波和横波的比较。【回答1】先上下摇晃再左右摇晃【回答2】只能感受到上下摇晃学生讨论回答问题1—3【回答】蛋壳=地壳 蛋白=地幔 蛋黄=地核1. 举例说出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空间范围。2.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球的各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初步认识到地球外部圈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地球表层系统。3.合作讨论并完成表格。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问题,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己就能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可以传递信息,是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手段。地震波的学习为判断地球内部结构奠定了基础。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并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对比法比较岩石圈和软流层,加深学生理解,突破难点。通过类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1.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3.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小结
板书
教学反思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即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图片材料作为条件支撑,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和口头讲解。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能够解释清楚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行为结果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个方面。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需要注意的是,要清晰定位岩石圈在圈层结构中的独特地位,防止发生混淆;还要注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并且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深度\K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
一、选择题(4分/题,共64分)
下图为“西藏至准噶尔一线的地势及莫霍界面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壳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高低和地壳厚度大小呈正相关 B.地势高低和地壳厚度大小呈负相关
C.海拔升高,地壳厚度一定变小 D.喜马拉雅山地壳厚度最大
2.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面 B.岩石圈的下界面
C.软流层的上界面 D.地震波波速发生突变的界面
2018年6月2日,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完成首秀,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二井工程中成功应用,钻井深达7018米,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壳一号”钻机钻井最深处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4.钻井最深处所在圈层( )
A.物质状态以固态和液态为主 B.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C.地震波横波消失 D.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
2021年3月7日,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埃特纳火山再次爆发,喷发出的火山灰冲到1万米高空后飘落下来,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左图为火山爆发景观图,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6.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如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 )
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在地球四大圈层中,由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而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他三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字母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壳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壳
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 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
11.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独立存在,与其他外部圈层没有联系
C.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
2021年11月21日18时51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震中)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下图示意地震发生时重庆市和成都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3.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位于地核 B.震中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C.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相同 D.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14.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是利用( )
A.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
当地时间2017年1月4日,哥斯达黎加境内的图里亚尔瓦火山大规模喷发,地热蒸汽夹着火山灰喷涌而出,严重影响当地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降。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物质为熔融状态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1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二、综合题(36分)
17.下图为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指出图中④代表的不连续面 并说出地震波在此界面附近发生的变化 。
(2)①+②构成的圈层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哪一层 ?简述该圈层的特点 。
(3)图示高原地区发现三叶虫化石,推理三叶虫繁盛时代的地理环境 ,并说出该地的地壳运动过程 。
18.如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
(3)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4)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由图可知,地势高的地方,莫霍面深度较深,地壳厚度大,因此地势高低和地壳厚度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升高,莫霍面深度变深,因此地壳厚度变大,C错误。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厚度为海拔高度加上莫霍面深度,即8+60=68km,西藏的地壳厚度为6+70=76km,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厚度并不是最大,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一个不连续面,地震波波速在此发生明显变化,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A错误,D正确。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莫霍界面并非岩石圈的下界面,软流层才是,B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其上部并不是莫霍界面,而是岩石圈,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
3.A 4.D
【解析】3.我国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在松辽盆地完成了钻井深7018米,最深处位于地壳。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所以“地壳一号”钻机钻井最深处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A错误;岩浆发源于软流层,B错误;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横波不会消失,C错误;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D正确。故选D。
5.B 6.D
【解析】5.现代科学普遍认为,岩浆发源于软流层之中,软流层位于地幔顶部,也就是图②圈层,界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B正确;①圈层为地壳, 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内核,ACD错误。故选B。
6.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首先来自地下岩石圈,喷发之后散发到大气层中,迁移到大气圈,之后逐渐沉降,进入水圈和生物圈,生物遗体和水中物质的沉积最终转化为沉积岩又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A 8.B 9.D
【解析】7.根据图示圈层降水、供水、渗透和供氧的功能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根据上题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落花”属于生物圈(③),“春泥”属于岩石圈(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是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生物圈是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其他三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D 11.C
【解析】10.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为莫霍界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所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B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C正确;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D错误。故选C。
12.D 13.B 14.A
【解析】12.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因此当地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1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错误; 震中位于四川宜宾,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正确; 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B。
14.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二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而电磁波的波速快于横波,因此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A正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B错误;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是与发布预警信息的原因无关,CD错误。故选A。
15.C 16.B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是固态的,A错误;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BD错误;岩石圈和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故选C。
16.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含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错误。故选B。
17.(1) 莫霍界面 纵波、横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都会突然增大。
(2) 地壳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 海洋 三叶虫生活在海洋里,后来地壳抬升,该地由海洋环境变成陆地环境,再后来继续抬升,成为高原地形。
18.(1) 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 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3)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4)软流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物质组成
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新知导入
《地心游记》地球内部揭秘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知讲解
自主阅读:
1、什么叫地震波?
2、地震波分哪几类?
3、传播有何特性?
4、说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5、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有几个不连续面?不连续面的名称和深度是多少?波速是如何变化的?
6、推测在这些界面地震波波速变化的原因?
7、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分几个圈层?说出各层的名称?
1、地震波的概念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横波(S波) secondary
2、地震波的类型
纵波、横波的特点差异
横 波
纵 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左右摇晃)。
波的传播方向→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想一想:
纵波
横波
传播方向与其粒子振动方向一致,表现为上下颠簸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速度较快
传播方向与其粒子振动方向垂直,表现为左右晃动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较慢
其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深度\Km
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3km
2900km
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的面
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划分。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球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从里到外)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根据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液)
(固)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壳结构示意图
3.内部圈层
地壳
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最厚达到70km,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 壳
上地幔







地幔
顶层
上层
下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软流层
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层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 壳
上地幔







岩石圈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岩石圈
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都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思考:地壳=岩石圈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 17km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100km 地表至上地幔顶部 *列表比较: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 壳
上地幔







地核
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为界,厚度为3400多千米,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核:液态的金属物质
内核: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圈层 界面 深度 物质 状态 特点
地壳 由 组成的固体壳;厚度不均(约 ),大陆厚(33km),大洋薄,最厚处是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慢 地核 外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 ,内部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产生大量的能量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岩石
17km
青藏高原
软流层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大气圈 The outer spher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 …
… …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主要由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组成的。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
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层生物 的总称。
生物圈
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及其生存环境
地球外部圈层与自然环境 The o-sphere of the earth and the n-environment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
… …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空中布满火山灰。
1.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3题。
2.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3.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
A.A B.B C.C D.D
5.图中A圈层 (  )
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
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为大气圈 B.A为水圈
C.D、E 合称岩石圈 D.B为文化圈
8.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