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6: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红 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创作
2.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感受字里行间诗人情感及其变化。
3.领悟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风格:沉郁绮丽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节)
《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的序诗。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资产阶级的独裁、普遍的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
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却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闻一多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红烛》。本诗为我们了解闻一多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23年出版
说到“红烛”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
……
98年前,24岁的青年闻一多,想到了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并由此展开了他对青春的思考……
红 烛
红:赤诚
红烛:赤诚之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闻一多用李商隐的这一名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这一名句便是诗歌的主题所在。
引子的作用:
1、引领全篇;
2、引出对象;
3、概括主旨;
4、铺垫、烘托、暗示。
二、鉴赏“红烛”意象,感悟诗歌情感
问题:思考诗人描写了红烛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内容赏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一节:
①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如同赤子的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样红”表明诗人正在近处凝视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
② 反问,以问代答,表明诗人有一颗赤诚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可以使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诚的心。
③ 开端即呼喊“红烛”,诗人以“红烛”喻自己的赤诚之心,“红烛”即是诗人,诗人即是“红烛”。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烛之红 赞叹:红烛赤诚的品质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仿佛诉说的对象就在你的面前,营造一种面对面“控诉”的语境,以此来加强感染力。
内容赏析
第二节: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在这里却有了先后关系。因此产生了疑问,烧蜡成灰才放出光是自相矛盾、不可理解的。“一误再误”含有强烈的责怪语气。
第三节:
否定了自己的疑问,领悟到了只有燃烧才能放光,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燃烧才能放光 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领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
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内容赏析
第四节:
【象征】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燃烧才能放光 激励: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和世界
内容赏析
第五、六节:
【拟人】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会流泪,“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诗人对红烛流泪产生了困惑,然后才领悟到是“残风”的存在使它伤心、流泪。
“残风”指理想的阻挠者,暗指反动势力。
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残风”指什么?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发光时会流泪 伤感困惑:为何流泪?
领悟:原来是受到“残风”侵蚀,所以才壮志难酬
内容赏析
第七节:
①比喻,将蜡泪比作滋养花果的脂膏。
②拟人,花儿、果子
③含义:表现牺牲自己的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带来幸福与快乐。
④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红烛的泪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发光时会流泪 慰藉:即使流泪也要奉献自己
内容赏析
第八节:
①拟人,“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因。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果关系。
第九节:
①引用曾国藩的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②比喻,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③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与开头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首尾呼应,并卒章显志。
④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表明诗人愿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发光时会流泪 肯定与期望: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二、鉴赏“红烛”意象,感悟诗歌情感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红色 赞美:红烛赤诚的品质
燃烧才能放光 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领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
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激励: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和世界
发光时会流泪 伤感困惑:为何流泪?
领悟:原来是受到“残风”侵蚀,所以才壮志难酬慰藉:即使流泪也要奉献自己
肯定与期望: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问题: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诗人描写了红烛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歌主旨】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红烛”象征意义
1、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2、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
《红烛》
内在情感
章节内容
(1)
歌咏“烛之红”
(2)
困惑“烛之焚”
(3-4)
颂扬“烛之烧”
(5-6)
感伤“烛之泪”
四“扬”
三“抑”
(7)
劝勉“烛之流”
(8)
感叹“烛之心”
(9)
点明“烛之魂”
(一)感受“音乐美”
“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押韵——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相同或相近或者平仄统一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从而达到铿锵和谐之感。
问题:请结合文本分析本诗的音韵特点。
三、了解“三美”主张,感受诗歌之美
问题: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红烛》各小节间有怎样的特点?
1.每段开头的“红烛啊”与段内“烧吧!烧吧!”
修辞手法——反复: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
2.节与节之间基本匀称,各小节内部行与行之间也基本均齐,句式长短交错,体现出一种匀称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二)感受“建筑美”
三、了解“三美”主张,感受诗歌之美
问题: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红烛》的情感经由对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平静的诉说,到赞叹、困惑、疑问等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平静的领悟,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
这种情感结构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展现出情绪上的一种和睦关系,符合闻一多建筑美的要求。
(二)感受“建筑美”
三、了解“三美”主张,感受诗歌之美
问题:请找出诗中秾丽、鲜明、有色彩感的词语。
第一节突出红烛的红,由此联想到诗人的心,将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有色彩感,富有绘画美。
(三)感受“绘画美”
三、了解“三美”主张,感受诗歌之美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写作特色
这首诗有浓烈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已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适配,如重复句的使用,顶针等修辞的采用。
注意押韵格律。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一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青年闻一多先生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这对我们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闻一多先生也在《红烛》中做了诗歌“三美”理论的尝试,让诗歌在音乐、建筑和绘画方面满足现代诗的美感要求,使现代诗的发展更具青春的生机。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付诸实践的奉献。希望我们都能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欣赏闻一多的《死水》,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角度感受诗歌的美。
课后作业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风格:沉郁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