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近五年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题0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近五年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题0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2 16:16:54

文档简介

五年真题分类特训 地理
    专题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3 湖北卷,10~12)藏色岗日位于羌 3.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塘高原(青 藏 高 原 主 体)中 北 部.下 表 示 意 (  )
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 A.保持稳定不变  B.处于退缩状态
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C.正向山麓延伸 D.处于扩张状态
冰川 2006年 2015年   (2021 福建卷,9~10)罗布泊地区原为
朝向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
西北 18 22.3 19 21.9 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
) .
北 12 13.4 12 12.9 壳状物质 广泛发育 图1示意罗布泊地区内
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
东北 13 89.3 13 87.9
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4~5题.
东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1.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
间,该区 (  )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
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
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 4.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均面积较小 (  )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 A.甲乙丙    B.甲丙乙
均面积较大 C.乙甲丙 D.乙丙甲
2.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 5.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原因可能是 (  ) (  )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考点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021 全国乙卷,9~11)苔原带植被多由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
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
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  ) B.目前基带气温高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D.冰期基带气温高
48
{#{QQABAQ6EggiIQAIAABgCAQUQCgEQkBEAAIgOxBAEMAAACAFABAA=}#}

专题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 北京卷,7)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 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
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下图是 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
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读图,完 成8~10题.
成下题 8.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
坡的 (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4.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 (  )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A.① B.② 9.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
C.③ D.④ 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
  (2021 福建卷,14~16)我国某山脉L谷 A.暖湿 B.暖干
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 C.冷湿 D.冷干
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 10.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
站点的部分资料(表1),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5~7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表1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土壤冻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海拔 7月平均 年降水 土壤冻结
站点 结最大   (2020 山东卷,13~15)山地地形影响气(m)气温(℃)量(mm)天数(天)
深度(cm) 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
① 663 22.8 276 97 41 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
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
② 776 21.2 352 103 56
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
③ 1106 19.6 554 120 64 图6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
④ 1210 19.2 599 126 103 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1~13题.
⑤ 1854 16.5 802 144 85
5.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
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图6
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1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6.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 (  )
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A.积雪深度 B.风力大小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冬季气温 D.太阳辐射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7.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1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
  (2020 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 1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
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 因是 (  )
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49
{#{QQABAQ6EggiIQAIAABgCAQUQCgEQkBEAAIgOxBAEMAAACAFABAA=}#}
详解详析
30.解析:本题以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 冰川较小,南朝向冰川较大,A、B错误;从退缩率来看,
化性质为材料,考查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农业区位的 北朝向退缩率为3.7%,南朝向退缩率为0.9%,北朝向
改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 退缩率更大,C正确,D 错误.故选 C.第2题,西南朝
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 向与其他朝向受全球变暖影响较为接近,A 排除;此处
学科素养.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 位于羌塘高原,人类活动较少,且冰川增加与山地植被
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 覆盖并无直接关联,B、C错误;受西风影响,西南方向降
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 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积增加,D 正确.故选 D.第3题,
不良.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 从各个朝向来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
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 冰川面积均 呈 缩 小 趋 势,说 明 冰 川 整 体 上 呈 现 退 缩 态
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 势,冰川向山上退缩,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
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 4.B 5.C 第4题,本题考查地貌形成顺序判断,较难.
低.第(2)题,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为挖沟培垄. 由材料可知,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中,
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 地表盐壳广 泛 发 育,甲、乙、丙 是 相 邻 且 不 同 海 拔 的 三
夏初收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 处,地下水越深则说明当地海拔越高,因而可从地下水
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 埋深的数据推出甲、乙、丙三地的海拔,甲较高、丙次之、
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 乙最低,故在罗布泊地区干涸过程中,甲最先干涸,先形
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 成盐壳,丙随后,乙海拔最低,最后干涸,形成盐壳也最
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 晚,B正确.第5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 性,难度中等.根据上题推断,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
小麦)的生长. 甲处已经形成盐壳,说明甲处湖水已经干涸,而乙处还
答案:(1)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 没有形成盐壳,说明乙处还有湖水存在.甲、乙、丙是相
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 邻且不同海拔的三处,降水量的差异不会很大,A 错误;
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位与地面高程之差,甲、乙、丙三处
(2)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 海拔不同,且材料中没有具体的海拔数据,三地的地下
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 水位高低无法比较,B错误;乙处此时有地表水存在,蒸
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 发量比甲、丙多,C正确;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已
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 经形成盐壳,乙处还有湖水存在,甲、丙两处的下垫面情
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况相差不大,地表温度相当,乙处还有湖水存在,受湖水
31.解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 调节,白天地表温度稍低,夜晚地表温度稍高,D错误.
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机 考点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质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 1.D 2.B 3.D 第1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
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 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
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第2题,亚欧大陆北部,受
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 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
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 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
碳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 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 错误.水分对植被
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 生长影响大,C 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
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 少,D错误.第3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
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水分均比较充足, 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
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 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
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 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
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 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
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 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
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 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4.D 据题干可知,该区域是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基带的森
答案: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 林植被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
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 低,且每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C,所以可推断针叶
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 林应该分布在1500米~2000米,此区域④树种出现次
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数最多,应该是针叶林,故④正确.①②③位于的海拔
专题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都较低,应该是暖温带树种或部分是暖温带和亚寒带的
过渡区树种,但针叶林树种出现次数一定较少,故 A、B、
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C错.
1.C 2.D 3.B  第 1 题,2006 年 北 朝 向 冰 川 面 积 为 5.C 6.A 7.D 第5题,本 题 考 查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判
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 断,难度 中 等.表 中 海 拔 最 高 的 ⑤ 站 点 年 降 水 量 802
川面积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2km2,北朝向 mm,该海拔以上的年降水量不得而知,最大降水高度无
153
{#{QQABAQ6EggiIQAIAABgCAQUQCgEQkBEAAIgOxBAEMAAACAFABAA=}#}

五年真题分类特训 地理
从判断,A错误;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
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受气温的影响相对不显著,即使气 专题八 自然灾害
温对降水有影响,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7月平均 考点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
气温影响夏季降水,对其他季节降水的影响有限,对年
考查点1 地质灾害
降水量的影响不会很显著,B错误;表中土壤冻结天数最
1.C 2.D 第1题,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
长接近150天,因此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
, ; , 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
,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
月 C正确 对流层内无逆温情况下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降低, 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土壤开始冻结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早,D错误.第
6 , 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
(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
题 本题考查地理环 境 的 差 异 性,难 度 中 等.由 表 可
知,与④站在相比,⑤站点海拔较高、年降水量较大,冬 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
季积雪较多,积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因此⑤站点土壤 河道,故选 C.第2题,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
冻结最大深度较浅,A 正确;通常,海拔越高,风力越大,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
气温越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越深,而这与表中④⑤两 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
地相关数据矛盾,故风力大小与冬季气温不是主要影响 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
因素,B、C错误;两站点在同一谷地中,且坡度、坡向相 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 D.
似,太阳辐射的差异不大,D 错误.第7题,本题考查区 3.解析:第(1)题,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
域位置的 判 断,难 度 中 等.该 山 脉 降 水 季 节 分 配 较 均 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
匀,太行山脉、长白山脉和横断山脉位于季风气候区,降 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冰碛物和寒冻
水季节变化大,A、B、C错误;天山山脉受中纬西风影响, 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
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且由表可知,海拔663m 处就有 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
季节性冻土分布且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也可推断 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第(2)题,结合
出 L谷地位于天山山脉,D正确. 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
8.A 9.A 10.B 第8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 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
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
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
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
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段
故雪线更高,A 正确.B、C、D 错误.
CD
故选 A.第9题,
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
, ; 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第()题,泥石流严重群所在区域 气候变暖 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 3
增多,因此, 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A正确,B、C、D 错误.第10题,火山喷发若干年内,火 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
山锥受外力风化侵蚀,坡度变缓,雪线下降.火山灰为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
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林线升高.B 正 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
确,A、C、D错误. 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
11.B 12.A 13.B 第11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 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
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 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 错误.与黔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
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 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
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 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
最大处的海拔为2200-2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 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 段:沟
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 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故选B.第12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
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 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
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
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
土流失快,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
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 正确,B、D 错误.
、 , . 4.解析:本题以中国和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背景 资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 土壤贫瘠 C错误 故选 A.
, , 料,考查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第13题 读图可知 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
, . ,高 可以到达海拔2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 认知能力 对 图 示 区 域 进 行 定 位 该 地 区 位 于 边 境 地
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 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引
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
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 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
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 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
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被破坏.
154
{#{QQABAQ6EggiIQAIAABgCAQUQCgEQkBEAAIgOxBAEMAAAC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