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6: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文学常识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自由诗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háo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浪漫主义情怀。 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留学期间,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
1921年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作为现代诗歌的领军人物,郭沫若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强调诗歌要自然流露。《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作品:诗集《女神》,
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
小说《漂流三部曲》,
学术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十月革命
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五四运动
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新文化运动
知识小卡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五四运动
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新文化运动
知识小卡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定为青年节。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受到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如果说 , 鲁迅是以一个思想家的风范 , 在当时的中国站在时代思想的巅峰上 , 以理性的力量向国民发出启蒙的呐喊 ;
那么 , 郭沫若及创造社一班人 , 则是站到了时代情感的巅峰上 , 以充满情绪的力量而向世界发出的放号和冲击。
视频朗读
视频朗读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拟人手法
“好”“壮丽”“晴景”
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激动、喜悦、赞美。
运用拟人手法。“提起”“推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平洋强劲有力的特点,营造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
结构上:过渡句,紧承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由远及近,由景入情,进一步感叹洪涛汹涌澎湃的壮丽之美。
作用
“无数”“怒涌”
宏伟、阔大,白云排山倒海般涌来。
“无数”“无限”描绘出“立在地球边上”所看到的开阔境界。
“啊啊”多次在文中出现有何作用?
使用叠词,直抒胸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啊啊,力呦,力呦”除了叠词还用了什么手法?
反复,起强调作用,直接抒发了对力的赞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征: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阔远雄奇
动作:怒涌、推倒
意象:
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
1、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
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
排比句,起强调作用。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和情感。
3、怎样理解这几句话?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诗人从多角度设喻,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的美。
力——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自然之力、宇宙之力
毁灭之力、创造之力
对力的直接赞美
4、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
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力的色彩,力的形态,力的节奏,力的神韵,力的韵律。

自然之力
人民之力
革命之力
潮流之力
作者对力的赞美歌颂
努力创造
乐观进取
追求光明
白云的怒涌
洪涛汹涌
五四精神
象征
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诗眼——力
4、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洪涛。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5、主人公是谁呢?“地球边上”在哪里呢?
他的主要感受又是什么呢?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时代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6、分析文本特色
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用词、标点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7、总结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接抒情方法如下: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直接抒情,“力哟”“啊啊”。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这三句话在诗歌的句首,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新生活、新世界,摧毁旧世界,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比较阅读
诗人所处位置 意象特点 诗人形象 时代背景 语言形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沁园春·长沙》
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沁园春·长沙》在以下这些方面的不同。
海岸山上
橘子洲头
阔大雄壮
自由勃发
激情澎湃
迷茫之后有力量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军阀混战
“啊啊”“呦”大量语气词,叠词直接抒情。排比句。句式自由。
词,上下片通过问答连接起来。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