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西游记》 祭赛除诸 妖雷音降众魔(第62-67回)导读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西游记》 祭赛除诸 妖雷音降众魔(第62-67回)导读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6: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
祭赛除诸妖 雷音降众魔
(第62-67回)
——第六十二回至六十三回“祭赛国除邪”导读
隐笔批世道 素材追远古
隐笔批世道素材追远古——“祭赛国除邪”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二回至六十三回,叙写祭赛国金光寺佛宝失窃,举国遭殃,众僧蒙冤,唐僧带孙悟空扫塔,孙悟空擒获小妖并顺藤摸瓜,与猪八戒闯碧波潭大闹龙宫,最后在二郎神帮助下,斗败九头怪,夺回佛宝,重整金光寺,为国除邪。
本篇描写了《西游记》中九个人间国度之——曾使四夷拜服的“上邦”祭赛国。然而作者却通过众僧之口全然否定了唐僧“既拜为上邦,想是你这国王有道,文武贤良”的推想,一语道出了祭赛国“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糟糕国情,并借以概括了大多数人间国度的阴暗面貌。作者正是通过描写这些人间国度,寄寓了对明中叶社会黑暗现实、腐败政治的讽刺、批判。本篇对祭赛国的批判性描写,又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它通过金光寺失窃佛宝、举国遭殃,引起众僧蒙冤负屈的特定情节,表现了祭赛国朝政的黑暗、腐败,来寄寓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隐笔批世道素材追远古——“祭赛国除邪”导读
作者通过众僧之口向唐僧详细诉说了他们蒙冤负屈的由来:“.……我这金光寺,自来宝塔上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万里有人曾见;昼喷彩气,四国无不同瞻。故此以为天府神京,四夷朝贡。只是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时,下了一场血雨。天明时,家家害怕,户户生悲。众公卿奏上国王,不知天公甚事见责。当时延请道士打醮,和尚看经,答天谢地。谁晓得我这寺里黄金宝塔污了,这两年外国不来朝贡。我王欲要征伐,众臣谏道:我寺里僧人偷了塔上宝贝,所以无祥云瑞霭,外国不朝。昏君更不察理。那些赃官,将我僧众拿了去,千般拷打,万样追求。当时我这里有三辈和尚:前两辈已被拷打不过,死了;如今又捉我辈,问罪枷锁。……”
隐笔批世道素材追远古——“祭赛国除邪”导读
如果说,夜降血雨、塔宝失窃带来举国遭殃、四夷不朝是一场意外、离奇的“天灾”(确切地说,是妖怪祸害),那么众臣诬谏众僧偷宝,“昏君更不察理”,加上赃官拿了众僧“千般拷打,万样追求”,三辈和尚打死两辈,又对幸存一辈“问罪枷锁”,则是一场十足的荒唐“人祸”了,由此充分暴露了祭赛国朝政的黑暗、腐败,真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
作者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众僧的冤屈和朝廷的失政。这里试谈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烘托气氛。开头写到唐僧师徒踏进金光寺山门观看时,作者以细腻的诗笔描绘了寺内颓废之景:“古殿香灯冷,虚廊叶扫风。……满地落花无客过,檐前蛛网任攀笼。空架鼓,枉悬钟,绘壁尘多彩象朦。讲座幽然僧不见,禅堂静矣鸟常逢。凄凉堪叹息,寂寞苦无穷。佛前虽有香炉设,灰冷花残事事空。”叶落花残,香冷尘厚,钟鼓空设,禅堂聚鸟……在这金光寺一派颓败冷落的景象中,一种凄凉寂寞的浓重氛围油然而生,可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而巧妙地透示出众僧蒙冤负屈的凄苦之情。
隐笔批世道素材追远古——“祭赛国除邪”导读
二是强烈对比,讽刺揶揄。当唐僧在孙悟空帮他扫塔抓获偷宝的碧波潭两妖贼后,入朝倒换关文时,祭赛国王出场亮相。但见他一开口就咬住金光寺众僧不放,说什么:“寡人这里和尚,专心只是做贼,败国倾君!”“近被本寺贼僧,暗窃了其中之宝,三年无有光彩,外国这二年也不来朝,寡人心痛恨之。”金光寺失宝明明不干众僧之事,然而那国王却一口咬定众僧是窃宝之贼,有“败国倾君”之罪,以至于痛恨入骨,公然制造冤狱。事实的确凿无疑与国王指罪的虚妄无稽,形成了异常强烈的对比,更显出国王昏庸无道达于极点,从而对祭赛国黑暗、腐败的朝政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中还写到了锦衣卫:“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锦衣卫这个明朝特有的特务机关在神话小说《西游记》本篇中出现,显然巧妙标志着祭赛国故事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祭赛国那大肆灭佛、大搞冤狱的黑暗腐败的朝政,更是具有明中叶社会鲜明的时代特点,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值得读者再三玩味。
——第六十四回“越荆棘林”导读
披荆斩棘状先锋 别具一格塑精魅
披荆斩棘状先锋 别具一格塑精魅——“越荆棘林”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六十四回,描写唐僧一行受阻荆棘岭,猪八戒努力开辟道路;唐僧被岭上众树精摄至“木仙庵”,借吟诗遣怀以女色勾引,最后三徒救出师父,八戒筑倒众树精。
本篇中猪八戒形象的正面性格很有光彩,引人瞩目。让我们就从猪八戒形象谈起吧。
首先,猪八戒努力开辟八百里荆棘岭,表现了扫除取经道路上大自然障碍的奋勇精神和巨大威力。一开始,取经队伍行至荆棘岭前,遇到了少见的大自然障碍。只见“那岭上荆棘丫叉,薜萝牵绕”,“夹道柔茵乱,漫山翠盖张。密密搓搓初发叶,攀攀扯扯正芬芳。遥望不知何所尽,近观一似绿云茫。蒙蒙茸茸,郁郁苍苍。”“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真是:“为人谁不遭荆棘,那见西方荆棘长!”正当唐僧眼睁睁地发愁道:“这般怎生得度?”但见猪八戒挺身而出道:“要得度,还依我。”随即“捻个诀,念个咒语,把腰躬一躬,叫“长'就长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躯;把个钉钯幌一幌,教“变!'就变了有三十丈长短的钯柄,拽开步,双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带领唐僧和沙僧、悟空穿越荆棘岭。就这样,八戒一路奋勇当先,披荆斩棘,“这一日未曾住手;行有百十里,将次天晚”。当见到当路一通石碣上写有两行字云:“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八戒更是毫无惧色,含笑添上两句诗道:“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充分表达了他扫除西天路上大自然障碍的豪迈情怀和巨大气魄。猪八戒奋勇辟通八百里荆棘岭,为西天取经立了一大功。
披荆斩棘状先锋 别具一格塑精魅——“越荆棘林”导读
其次,猪八戒断然筑倒荆棘岭众树精,表现了彻底铲除害人妖精的可贵斗争精神。本篇情节写到最后,悟空三徒从“木仙庵”救出唐僧,孙悟空发现石崖上那桧、柏、松、竹及枫、杏、梅、桂众树都是妖怪,说破道:“就是这几株树木在此成精也。”只见那“八戒闻言,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腊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并不顾唐僧劝阻,“索性一顿钯,将松、柏、桧、竹一齐筑倒”。猪八戒这种对害人妖精斩草除根的果决行为和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受到了孙悟空的支持和赞扬—“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孙悟空这句话,既是对唐僧的劝说和批评,更是对猪八戒的坚决支持和热烈赞扬。
谈到荆棘岭故事,一般论者往往着眼于前半节对猪八戒开辟荆棘岭的描写,而忽略了唐僧“木仙庵”奇遇的后继情节,其实,本篇这后半节倒是更见作者艺术匠心,更富艺术特色,因而更加值得注意。由于《西游记》“八十一难”取经故事,情节框架类似,故越写到后面就越是难写。当作品写到荆棘岭故事时,西天取经已行程过半,然而,作者惨淡经营,还是在“棘林吟咏五十二难”中,写出了新意、奇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披荆斩棘状先锋 别具一格塑精魅——“越荆棘林”导读
第一,环境、情节飘忽迷离,别开生面。请看荆棘岭上那一夜之间发生的形形色色:一忽儿入晚时分,从“松柏凝青,桃梅斗丽”,“闲花野蔓绕墙头”的古庙门后,一阵阴风,蓦然转出一个“头戴角巾,身穿淡服,手持拐杖,足踏芒鞋”的老者,后跟一个“青面獠牙,红须赤身鬼使,头顶着一盘面饼”,跪称“荆棘岭土地”,给唐僧师徒献斋,又一阵阴风,竟把唐僧不知摄去何处;一忽儿唐僧被那十八公摄至一座俨然“漠漠烟云去所,清清仙境人家”的“烟霞石屋”——“木仙庵”,另有“霜姿丰采”的孤直公,“绿鬓婆娑”的凌空子,“虚心黛色”的拂云叟,与唐僧“会友谈诗,消遣情怀”……好不逍遥风雅;一忽儿到夜深沉时,又“有两个青衣女童,挑一对绛纱灯笼,后引着一个仙女”,“拈着一枝杏花,笑吟吟进门相见”唐僧,始则奉诗唱和,继则春心荡漾,诸公则纷纷附和作媒……;一忽儿至拂晓时候,当悟空三徒赶到,“那四老与鬼使,那女子与女童,幌一幌,都不见了”,但见那石崖上有“木仙庵”三字,“却原来是一株大桧树,一株老柏,一株老松,一株老竹。竹后有一株丹枫。再看崖那边,还有一株老杏,二株腊梅,二株丹桂。”—环境如此之飘忽不定,情节如此之迷离恍惚,这在《西游记》众多取经故事中确实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奇趣。
披荆斩棘状先锋 别具一格塑精魅——“越荆棘林”导读
第二,妖精形象清奇儒雅,别具一格。本节中出现的“木仙庵”四公—松树精十八公、柏树精孤直公、桧树精凌空子、竹树精拂云叟,一反书中妖魔皆凶恶可怕的常见形象,一个个风采翩翩,温文尔雅,尤其“言谈清雅,极善吟诗”,摄来唐僧,便乘着月明星朗,以诗相谈,或自咏,或联句,或步韵,颇堪玩味。如四公自我介绍千年之寿,并不直言相告,而是吟出切合各自身份的七律诗来,其首联各曰:“我岁今经千岁古,撑天叶茂四时春。” “吾年千载傲风霜,高干灵枝力自刚。” “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 “我亦千年约有余,苍然贞秀自如如。”诗意葱茏,可谓风雅潇洒。甚至那女子杏仙也不乏诗才。如她奉和唐僧的七律诗首联云:“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以汉武帝访蓬、瀛时受献之山杏被称“武帝杏”,和曲阜孔庙中有孔子当年讲学的“杏坛”遗迹这两个典故,紧扣自己杏树精身份,出手不凡,堪称锦心绣口;即使流露“春意”,也隐含在那“雨润红姿娇且嫩”所谓“清雅脱尘”的诗句中;就是向唐僧卖弄风情,亦与毒敌山蝎子精之流大不相同:“人生光景,能有几何?”文质彬彬,不也颇有几分诗意吗?作者在这一节中创造了清奇儒雅的众树精形象,在《西游记》妖魔形象的系列中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第六十五回至六十六回“误入小雷音”导读
降妖壁垒分明 伏魔珠联璧合
降妖壁垒分明 伏魔珠联璧合 ——“误入小雷音”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五回至六十六回,叙写唐僧不听孙悟空劝阻,误人“小雷音寺”,与八戒、沙僧被妖王擒拿,悟空亦让金铙合住横竖出不来,幸被星神亢金龙救出;悟空、诸星神又被妖王用搭包装去,悟空放走众人,但又被装回;悟空遂二请神兵救助,也均被装入包内;最后弥勒佛前来降伏那黄眉妖,悟空救出师父、师弟和众神。
正如本书在前面论述“神魔一体说”难以成立时曾经谈到的,神佛是取经事业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他们与孙悟空共属同一抗妖阵营,在本篇“小雷音”降妖斗争中,诸神佛与孙悟空联手作战,紧密配合,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凶狠的妖魔,而诸神佛的有力支持,更使孙悟空原有的神通、智慧如虎添翼,发挥出愈加巨大的威力—这一点恐怕也是本篇留给读者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本篇就从这个角度展开分析。
唐僧不听孙悟空一再劝阻,硬要进“小雷音寺”拜见“佛祖”,致使自己及八戒、沙僧为假佛黄眉妖所擒,孙悟空亦被合在那“永不开放”的金铙之中,只等“三昼夜化为脓血”。但见孙悟空在密闭的金饶中顽强拼搏,使尽了神通:
降妖壁垒分明 伏魔珠联璧合 ——“误入小雷音”导读
却说行者合在金饶里,黑洞洞的,燥得满身流汗,左拱右撞,不能得出。急得他使铁棒乱打,莫想得动分毫。他心里没了算计,将身往外一挣,却要挣破那金铙;遂捻着一个诀,就长有千百丈高,那金饶也随他身长,全无一些瑕缝光明。却又捻诀把身子往下一小,小如芥菜子儿,那铙也就随身小了,更没些些孔窍。他又把铁棒,吹口仙气,叫“变!”即变做幡竿一样,撑住金饶。他却把脑后毫毛,选长的,拔下两根,叫“变!”即变做梅花头,五瓣钻儿,
挨着棒下,钻有千百下,只钻得苍苍响晓,再不钻动一些。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孙悟空情急智生,念咒语唤来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相助,“众神真个掀饶,就如长就的一般,莫想揭得分毫”。金头揭谛旋即自告奋勇直上天宫求援。玉帝即传旨差二十八星宿赶来“释厄降妖”。众星宿遂一齐动手,各展兵器撬铙,然“弄到有三更天气,漠然不动,就是铸成了囫囵的一般。那行者在里边,东张张,西望望,爬过来,滚过去,莫想看见一些光亮”。在这极其危难的时刻,又见星宿亢金龙挺身而出,使巧法,施勇力,与孙悟空里应外合,终于解危释难,化险为夷:
降妖壁垒分明 伏魔珠联璧合 ——“误入小雷音”导读
这星宿把身变小了,那角尖儿就似个针尖一样,顺着钹合缝口上,伸将进去。可怜用尽千斤之力,方能穿透里面。却将本身与角使法象,叫“长!长!长!”角就长有碗来粗细。那钹口倒也不象金铸的,好似皮肉长成的,顺着亢金龙的角,紧紧噙住,四下里更无一丝拔缝。行者摸着他的角,叫道:“不济事!上下没有一毫松处!没奈何,你忍着些儿疼,带我出去。”好大圣,即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将他那角尖上钻了一个孔窍,把身子变得似个芥菜子儿,拱在那钻眼里蹲着,叫:“扯出角去!扯出角去!”这星宿又不知费了多少力,方才拔出,使得力尽筋柔,倒在地下。
在这里,且不说亢金龙拼尽全力抢救悟空之忠勇感人,光是他那利用金铙“如意之物”的伸缩性能,把角拱人合缝口的救助之法,就多么巧妙而合理;而孙悟空施展腾挪变化蹲在角中钻眼里让亢金龙扯出去的策应,又显得何等机智、灵活。双方并肩战斗,内外应合,配合得如此默契,真可谓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
接着,众星宿等两番大战黄眉妖遭厄,被其使搭包一网打尽,孙悟空先后奔赴武当山、盱眙山搬请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小张太子及四大神将来降妖,又均遭妖魔毒手,先后落网。就在孙悟空面临困境、凄惨无措之际,弥勒佛从天而降,专为收伏此手下黄眉童儿而来。遂设下妙计,与孙悟空密切配合,一举制伏黄眉妖。
降妖壁垒分明 伏魔珠联璧合 ——“误入小雷音”导读
只见他在悟空掌上写了一个“禁”字,让其引妖出战,“那妖精着了禁,不思退步,果然不弄搭包,只顾使棒来赶。行者虚幌一下,败阵就走。那妖精直赶到西山坡下。”“行者见有瓜田,打个滚,钻人里面,即变做一个大熟瓜,又熟又甜。”原来弥勒在山坡下设一草庵,种一田瓜果,变作一个种瓜叟在此迎候,趁那妖赶至讨瓜吃之机,正好下手,只见:
弥勒即把行者变的那瓜,双手递与妖王。妖王更不察情,到此接过手,张口便啃。那行者乘此机会,一毂辘钻入咽喉之下,等不得好歹,就弄手脚。抓肠蒯腹,翻根头,竖蜻蜓,任他在里面摆布。那妖精疼得佳牙俫嘴,眼泪汪汪,把一块种瓜之地,滚得似个打麦之场,口中只叫“罢了!罢了!谁人救我一救!”弥勒却现了本象,嘻嘻笑叫道:“孽畜!认得我么?”那妖抬头看见,慌忙跪倒在地,双手揉着肚子,磕头撞脑,只叫:“主人公!饶我命罢!饶我命罢!再不敢了!”...···
我们看到,弥勒不但令妖怪“着禁”的法力十分高强,而且所设诱敌深入、里应外合的制敌之计分外巧妙。而孙悟空有了弥勒的撑腰,其神通、智慧便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他变西瓜乘机钻入妖精肚里兴风作浪,更是刁钻、乖巧,淋漓尽致地施展了他克敌制胜的拿手好戏。在这场制伏黄眉妖的巧斗中,孙悟空与弥勒佛配合得可谓珠联璧合,简直称得上是一出双簧的最佳搭档,令人叫绝。
总之,正是孙悟空与众神佛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下的巧妙斗争,夺得“小雷音”的降妖胜利,构成了本篇的核心内容,为《西游记》取经故事谱写了新篇章。
——第六十七回“过稀柿衕”导读
血肉丰满兼智勇 水乳交融含三性
血肉丰满兼智勇 水乳交融含三性——“过稀柿衕”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七回,叙写唐僧师徒途经驼罗庄,孙悟空及猪八戒为民铲除蛇怪之害;猪八戒卖力拱开恶臭的七绝山稀柿街,开通西行之路。
本篇中,驼罗庄降妖主要写孙悟空,开辟稀柿衡主要写猪八戒,两者的形象塑造各具风貌,均有可观。下面分别来谈。
先谈孙悟空。本篇驼罗庄降妖一节,塑造了孙悟空光彩照人的形象,主要从两方面表现了孙悟空光辉的思想性格。
首先,表现了孙悟空遇妖必斗的战斗性格和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当孙悟空听说李老者请他降妖,竞立即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妖怪为害的消息,极大地激发了孙悟空的战斗热情,正如猪八戒戏谑所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妖精在驼罗庄“搅扰了三年,也不知伤害了多少生灵”的罪行,更激发了他的义愤,当即向李老者保证:“等我替你拿他来。”决心为民除害。众老者不无担忧地告诫他:“那怪大着哩!上拄天,下拄地;来时风,去时雾。你却怎生近得他?”反使悟空愈加斗志昂扬,豪气如虹,笑道:“若论呼风驾雾的妖精,我把他当孙子罢了;若说身体长大,有那手段打他!”顷刻之间,妖怪降临,只听得呼呼风响,来势凶猛,把八戒、沙僧都吓慌了,而孙悟空果然毫不畏惧,见义勇为。只见他凛然屹立,迎风认怪;发现妖怪一对灯笼般的眼睛,便奋然纵身跃上空中,执铁棒迎战妖怪;并与八戒猛打穷追,巧施战术,直至除灭那怪,拯救了驼罗庄一方百姓。孙悟空这种战斗性格和崇高品德,使其形象闪烁出动人的光彩。
血肉丰满兼智勇 水乳交融含三性——“过稀柿衕”导读
其次,表现了孙悟空善于斗争、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孙悟空与猪八戒追赶妖怪至七绝山稀柿街,见那怪现了本相,乃是一条红鳞大蟒:“盘地只疑为锦被,飞空错认作虹霓。……大不大,两边人不见东西;长不长,一座山跨占南北。”又见蛇怪一头钻进山中窟窿,露出一条长尾,八戒便一把抓住用力往外乱扯,悟空却叫八戒撒手放蛇怪缩进洞去。原来孙悟空胸有成竹,“自有处置”。他机灵地发现:“这厮身体狼犺,窟穴窄小,断然转身不得,一定是个照直撺的,定有个后门出头。”便叫八戒“快去后门外拦住,等我在前门外打”,来个两面夹攻。八戒一溜烟跑过山去,不出悟空所料,“果见有个孔窟”;虽因八戒立足未稳,不曾防备,接着便让被悟空从前门外使棍捣痛的蛇怪从后门撺出逃跑,八戒也被蛇尾打跌在地,然而,孙悟空利用蛇怪、洞窟特殊的体形、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无疑是对头的。悟空、八戒再紧追不放,蛇怪张开巨口,要吞八戒;岂料悟空“反迎上前,被他一口吞之”。原来悟空随机应变,钻进妖怪肚里大显身手。只见他摆弄铁棒,反复折腾,一会儿使蛇怪“躬起腰来,就似一道路东虹”,一会儿又使蛇怪“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似一只赣保船”,一会儿“又在里面尽着力把铁棒从脊背上一搠将出去,约有五七丈长,就似一根桅杆”;最后,“那厮忍疼挣命,往前一撺,比使风更快,撺回旧路,下了山,有二十余里,却才倒在尘埃,动荡不得,呜呼丧矣。”一条极其凶恶的蛇怪竟会如此狼狈乃至毙命,正充分显示了孙悟空巧妙的斗争艺术。孙悟空这种善于斗争、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更使其形象锦上添花。
血肉丰满兼智勇 水乳交融含三性——“过稀柿衕”导读
再谈猪八戒。这里,猪八戒形象塑造的可观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那猪、神、人三者相互融合的特点上。我们知道,《西游记》塑造神魔形象大都采用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三者相互融合的变形艺术手法,猪八戒则是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形艺术形象(仅次于孙悟空),本篇开辟稀柿街这一节,就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是猪、是神、又是人这三者融合的特点。窥一斑见全豹,值得就此剖析一番。
猪八戒是猪。他突出地表现了贪吃而食量大的习性。孙悟空为了动员八戒领头拱开稀柿街,首先就考虑到猪八戒贪吃的食欲,特意交代李老者说:“……你们去办得两石米的干饭,再做些蒸饼馍馍来。等我那长嘴和尚吃饱了,变了大猪,拱开旧路,……管情过去了。”猪八戒答应拱路,首先也以满足他巨大的胃口为条件,说是:“只是身体变得大,肚肠越发大。须是吃得饱了,才好干事。”当庄里相送人等即将大量干粮等物“推攒一处”,叫八戒受用时,但见“那呆子不分生熟,一涝食之,却上前拱路”;当八戒拱了两日,正在饥饿之际,众人赶上又送来许多饭食,“何止有七八石”,只见那八戒“也不论米饭、面饭,收积来一涝用之。饱餐一顿,却又上前拱路”。好一副惊人的肥猪食肠啊!猪八戒又是神。如他对李老者所说:“老猪本来有三十六般变化。……若说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科猪、水牛、骆驼,真个全会。”为了开辟稀柿衕,他便施展变化神通,“捻着诀,摇身一变,果然变做一个大猪”,“黑面环睛如日月,圆头大耳似芭蕉”,“白蹄四只高千尺,剑鬣长身百丈饶”,真是“从见人间肥豕彘,未观今日老猪魈”,直看得“唐僧等众齐称赞,羡美天蓬法力高”。
血肉丰满兼智勇 水乳交融含三性——“过稀柿衕”导读
猪八戒变化巨物的神通,实堪与孙悟空的“法天象地”媲美。猪八戒也是人。七绝山稀柿衡秽气冲天,恶臭逼人,谁碰上都难闻难忍,当孙悟空动员八戒领头拱路时,他先还不大痛快地说道:“哥哥,你们都要图个干净,怎么独教老猪出臭?”—嫌脏嫌臭,自然也是人之常情,但这不过是说说而已,一旦满足了八戒吃饱肚子的起码要求,他便“满心欢喜,脱了皂直裰,丢了九齿钯”,毫不犹豫地大干“这场臭功”,一路拱开这八百里稀柿術。猪八戒如此毫无怨言地勇挑重担,更是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人的憨厚朴实的高尚品性。
然而,猪八戒形象中这猪、神、人三者相互之间,并非机械、生硬的拼凑,而是有机、巧妙的融合。如在动物性与神性之间,就把猪八戒的形体特征与巨大的变化神通巧妙地融为一体。“嘴长毛短半脂膘”,“炼就粗皮比铁牢”,“黑面环睛如日月,圆头大耳似芭蕉”,“白蹄四只高千尺,剑鬣长身百丈饶”,这里,“粗皮”、“黑面”、“圆头大耳”、“嘴长毛短半脂膘”等,是猪的形体特征,而“如日月”、“高千尺”、“百丈饶”等,则是巨大的变化神通,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猪中有神,神中有猪,难分彼此;即使有时他变成别的形象,如山、树、石块、土墩、赖象、水牛、骆驼之类,也都保留了猪的粗笨的形体特征的痕迹,毫无生硬之感。再如动物性与人性之间,也融合得巧妙自然。猪八戒不怕脏,不怕臭,甘愿领头拱开八百里稀柿街,固然反映了他那憨厚朴实的高尚人性的一面,同时也与他身上另一面猪的特殊生活习性密切关联。就猪而言,自身就又脏又臭,也不嫌脏、臭;而用嘴“拱”地的“拱”字,则已成了表达猪所特有的习惯动作的专用字,因此,当猪八戒伸出长嘴拱开稀柿衕一路污秽时,人们就只觉得好像是猪在猪圈里拱臭泥一样自然。这样,作者又把猪八戒作为人的高尚品性,与作为猪的特殊生活习性巧妙地糅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令人叹服。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