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河北省沽源县三校联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河北省沽源县三校联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8: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原始时代,在自然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无法认知的现象,太多的无法把握的因素,原始人只能通过“以己度物”的方式来解释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的世界,相信环绕他们的世界是有神灵在起作用。三星堆文化虽然走出了原始时期,但也只是处在文明之初,仍然是一个巫术弥漫、政教合一的社会。神的观念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中仍然是占有绝对主宰地位的观念。他们仍然把一切无法认知的现象、一切无法把握的因素都归结为“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与神建立起了联系,或视之为神灵,或赋予其神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更深的层面上,古蜀人造器的目的还是为了他们自身。通过“民以物享”的各种方式敬神、娱神、贿神,以达到“祸灾不至,求用不匮”的目的。保佑的范围并不止于王权政治的长治久安,还延伸到部族全体的康乐吉祥。由此出发的艺术造型活动不仅是属“神”的,也是属“人”的。
古蜀人用于象征神的器物材料基本上是青铜、黄金、玉石,这是古蜀人有意识地选用的物质媒介。因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可知,在三星堆文化中还有大量的陶器、石器,而且石质材料已被古蜀人运用于器物造型之中,遗址出土的两尊双手反缚、无首、跪坐的石雕像就是证明。这两尊石雕像经考证,其身份是奴隶。可见古蜀人对材料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分类。陶、石等材料基本只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造,即使用于器物造型也只限于表现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与巫术祭祀、宗教信仰有关的神灵、巫祝、法器则不用这类材料来制造。古蜀人用青铜、黄金、玉石来“传神”一是由于这些材料珍贵难得,既能在主观上反映制造者意图的虔诚,又能在客观上反映表现对象高贵庄严;二是这类材料坚硬耐磨,不易损坏,与神的永恒、无限的性质有暗合之处。
从三星堆文化器物造型的实际看,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世界,所以他们模仿的神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想象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这也是原始思维和观念的产物,原始思维是“象”的思维,“象”的思维要求准确全面、细致周详地表现“象”,而且原始的“象”的思维并不区别原型之“象”和造型之“象”。在原始思维中,艺术造型就是原型本身,那么艺术造型当然要逼真地表现原型。巫术或宗教思维是从原始思维衍生而来,也要求逼真地表现原型。
三星堆器物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以形传神”——化心中之神为手中之神,用形象来表现神灵、神力、神性,使之有形可感,成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宗教活动,但当古蜀人用形象来“传神”时,这种宗教活动就与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了。
(摘编自李社教《宗教“传神”与艺术“传神”——三星堆器物造型的文化美学透视》)
材料二:
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曾经历过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较,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具体而言,一是器物形态和功能,主要以青铜礼器为其大宗,其次为青铜兵器,而青铜农器较为罕见,体现出文献记载中国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二是青铜器包含的青铜资源、铸造工艺、使用与流动等要素,都体现着国家层面的财富集中和权力象征,这和西方世界仅以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的功能性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在这两个方面,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成就已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中国青铜时代极为丰富的“知识图谱”。
三星堆青铜文化器物群中最令人感到神秘而震撼的部分,概括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由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和各种头型、发式的青铜头像组成的“青铜神灵系统”,其二是以各种神灵动物和“神坛”“祭坛”组合而成的“祭祀礼仪背景”。两者之间形成的精巧结合,恰好是上古中国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的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
如果说在旧的中国青铜时代知识图谱当中,殷商青铜器主要以用以祭祀的容器类青铜礼器反映着中国青铜时代的气质与形态,那么,三星堆的反映则更为古朴、更为原始,也更为直观。上述古史传承体系中记载的神山、神树、神鸟和其他神灵动物不仅都可以在三星堆出土器物中得以展现,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上古时期祭祀过程中的许多流程和细节,文献早已缺载,但三星堆先后发现的八个祭祀坑,却系统性地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线索。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重绘中国青铜时代“知识图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人和古蜀人都是通过“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解释一切无法解释的问题,神的观念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主宰。
B.在古蜀人的观念里,青铜、黄金、玉石十分珍贵,不能用来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器物造型。
C.三星堆器物造型是为了“以形传神”,使心中之神具体可感,成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宗教活动,具有审美意义。
D.中国青铜时代的器物形态以青铜礼器、青铜兵器为主,体现了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自然界神灵神性的崇拜,是古蜀人制造象征神的器物的动机与目的。
B.三星堆器物造型是从“象”的原始思维衍生而来,要求逼真地表现原型。
C.中国青铜器物除具有功能性特征外,还彰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
D.“青铜神灵系统”与“祭祀礼仪背景”更为直观地反映着中国青铜时代的气质。
3.材料二提到“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下列四种青铜器不能作为典型代表的是( )
A.簋为盛食器和温食器,一般会和鼎配套使用,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B.钺形制与斧相似,又比斧大,主要材质为青铜。出现于早商,是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
C.钟与鼎都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是“钟鸣鼎食”的标志。在夏商周三代,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
D.江西新干县发掘了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青铜耒,其形制似棍状,底端烧成尖状,上端为曲柄,适于手握劳作。
4.两则材料均从器物谈及三星堆文化,但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三星堆文化器物中有一件“青铜纵目像”面具,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像差别极大:大耳朵斜向伸展,双眼呈柱状外凸。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面具蕴含的文化美学。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的笑容
鲍尔吉·原野
光从长裙似的厚窗帘的脚下射进来时,只有三寸长,它落在提花地毯上,好像要捕捉羊毛里的尘埃。如果你“哗”地掀开窗帘,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节省点光吧,我一点点拉开窗帘,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它们只走直线,前方不管是床或者椅子,光都要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摊在上面。
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
这些光线——它虽然被称为线,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多少根线——真像是我家里的熟人,从窗玻璃上的每一部分穿越而来,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
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墙壁和吊灯上的光的兄弟。
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当阳光越过前楼的屋檐进入房间时,它们全穿着金色的制服。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早晨的光都刻板地为这些东西涂上一层金色。如果你在地板上放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阳光也照样为它涂上金色,虽然南瓜身上一点也不缺这种颜色。
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光的速度是人可以理解的速度里面最快的,但飞龙少校从未听说过爱因斯坦,连塔吉克斯坦也闻所未闻,它认为斯坦并不比一只麻雀更重要。
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反光也是光,你看到光在地板上缓缓推进时,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我家卧房的墙壁露出布达拉宫式的红色,客厅露出小葱的绿色,它们上面进驻了光。
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光本身,这样说好像不讲理。怎样说才讲理呢?在光照中,我看到了栗子色的地板、彩色墙壁和其他东西的轮廓与色彩,但它们是地板、墙壁与其他东西,并不是光。光是透明的?当然透明,光从来不是一堵墙。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
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造物主所造的核心物质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储存性,比如空气,光。电来自能源转换而非制造,同时不可储存。
在我们见到光照射万物时,仍然可以说我们不知什么是光,没见过光本身。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
我趴在地板上摆火柴棍测量阳光的行进速度,后因接电话把这项重要试验耽误了。当你趴着看地板上阳光的脚步时,光似乎不动了。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光均匀地走过房间和整个大地,走过上午和下午。光时时在生长,人从来抓不住它们不断生长的尾巴。
从古至今,只有光从容不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点点拉开窗帘”让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像客人”是“我”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我”对光的珍重。
B.文章多处运用问句,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深化了文章意蕴,如第二段“我”思考光是否是原来的光。
C.第六段补叙黑猫飞龙与光的故事,写猫不知道什么是光,但是并未对它享受光造成任何影响,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行进中的光会衍生出反光。光照射在地板上,它的反光也照亮了天花板、墙壁,以至于“我”家卧房的墙壁、客厅都进驻了光。
7.下列对文中有关光的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体现出光线的充足。
B.“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表现了晨光熹微时的光线整齐有序、辉煌庄严的特点。
C.“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体现了光虽然可以感知,但无法捕捉的特性。
D.“光似乎不动了”是人的错觉,“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说明光的行进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9.鲍尔吉·原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他最想传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生命体验”。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作者抒写了哪些生命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笈,字懋学,别号龙冈先生,龆年卓荦不群,读书过目辄成诵。及壮,博览群书,下笔成千言,率藻丽奇瑰。丁未登二甲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
丙辰冬,贼犯朔、应诸郡县,至明年夏,弗去。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力荐于上,拜佥都御史。闻报,单车莅任,越信宿,提兵下高山。众疑轻敌,公毅然直前。选勇士八百,授以方略,直薄贼营。又与总督杨公顺,总戎赵君卿等会兵右卫城下,大破之。
大同自镇兵三变之后,豪宗土著,骄悍成习。公振立纲纪,整肃文武百官事,权宜本折,充实行伍,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未三阅月,百废改观。第云中孤悬,贼时窃窥窬,公备御不少懈,颇有功绩。会言官以地方事概论公,奉旨回籍,听调候。代间贼又蹂躏西卫,公不以去国废公务,委参将尚表,遗之蜡书,设谋生擒贼首二十余,贼惧潜遁。
甲戌春,升北户部右侍郎。暑月,冒炎巡历诸边,月余回,即遘痰火疾。虽卧榻,犹综理互市事。久不愈,连疏乞归,蒙旨俞允。入淮境,诸父老子弟迎慰之。公曰:“疾何足问?我,逐臣也,先帝拔之废弃,即捐糜不能报。昔武侯罚二十以上必亲览,盖酬昭烈之殊遇耳。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公开府三镇,军政严明,赏罚不爽毫发,善御将循卒,以故乐为之用。识马芳于降敌,拔胡镇于行阵,边境攸赖,为时名将云。居家睦宗族,厚乡党,展贫窭,素相知者无论远近,遇之必温问周恤。
公自奉甚约,衣无重帛,食无兼味,有同寒畯。不治田产,居宅湫隘,不以宠辱介意,自遘疾来,语言神气,无异始终,数千里舆疾抵家,终于正寝。人咸谓“天祜忠义”云。
(选自 明·章礼《章学士文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B.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C.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D.关南宣传/右卫陷矣/朝野震惊/适中丞员缺大司马/默斋许公抗言/逐贼解围/非朱君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号,常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常表达某种意趣与情志,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B.户部,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也指有权开府的官员。文中指朱笈担任大同等三镇的军政长官。
D.乡党,指乡里、家乡,邻里、乡亲。占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文中是指乡里、家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笈才能出众,大司马许默斋力荐他出任要职,认为只有他才能逐贼解围。
B.朱笈奉旨回籍听候调遣期间,仍不忘国事,积极出谋划策并前去帮忙破敌。
C.朱笈冒着酷暑巡视边防,患上丁痰火疾病,久治不愈,上疏请求告老还乡。
D.朱笈衣食简单,不治田产,住宅地势低洼,房屋狭小,一生不以宠辱为意。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信赏必罚,吏畏民怀。
(2)我虽不敢妄拟。然国尔忘家,君尔忘身,亦欲无愧斯言也。
14.从二、三两段看,朱笈每战必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①
李白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注】①该诗是李白去朝(离开长安)居东鲁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天宝八载(749年)。这年春天,李白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遇友人韦八而作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此次送别之人、送别之地、所去之地,与诗人另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题特点相同。
B.开头交代了被送者的行踪,可以看出友人韦八应是暂时来金乡做客的,看似随意落笔,实则精心设计。
C.颈联两句直抒胸臆,以问句形式表达诗人及友人在离别之际所具有的复杂、强烈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尾联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望”字重叠,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16.颔联中的“狂风”“咸阳树”两种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 , ”才能使老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
(2)贾谊在《过秦论》篇末,用“ , ”一句点明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a“何人冒寒作冰嬉,炼铁贯书当行滕。”诗中所说的“冰嬉”,是中国北方一项传统冰上运动。中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尤以清代的冰嬉大典为盛。自乾隆七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以八旗冰上竞技、表演为主的清代冰嬉大典,作为皇家的重要军事典礼,b在北京太液池冰上举行近百年(今北海、中海、南海)。近日,在大典当年举办地之一的北海公园,观众可以在《百年冰嬉盛典》展上,一睹古人冰雪运动风采。
走进清幽宁静的画舫斋,古色古香的冰嬉主题书画和( )的太液池冰场沙盘让观众仿佛置身清代( )的冰嬉大典现场。展厅入口处的屏幕上,动画《百年冰嬉盛典》引人注目。短片中,冰道盘旋如龙,四周旌旗招展,八旗士卒凌冰疾驰,c参与分棚掷鞠、抢等和悬的演射运动项目,或矫捷竞速,或躬身旋转,大典盛况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古朴的清代绘画与现代动画技术完美结合,( )的场面令在场观众叫绝。
d动画《百年冰嬉盛典》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为迎接北京冬奥会,( )清代冰嬉历史,该中心清代冰嬉研究项目团队在该校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的带领下,前期从文献、史料、历史图像等方面对清代冰嬉历史、冰嬉运动的典制进行了挖掘整理,辅以现代动画技术,重现清代冰嬉的多彩面貌与文化魅力。
18.文中画横线处标点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如火如荼 恢弘 发现
B.绘声绘色 如火如荼 雄伟 发掘
C.绘声绘色 热火朝天 雄伟 发现
D.栩栩如生 热火朝天 恢弘 发掘
20.“何人冒寒作冰嬉,炼铁贯韦当行滕”描写了古代冰上运动。下列诗句不是描写古代体育运动的一项是( )
A.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 B.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铜奔马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其奔跑如飞的侧身形象广为人知,被公认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文创产品的首选,但其形象一直比较板正、严肃。近日,设计师王伟推出一款铜奔马文创新造型,该玩偶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以萌宠形象上市,深受年轻人欢迎。
“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王伟说,“文创产品的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灵光一闪,稍纵即逝,设计师要有敏锐的捕捉力和出色的表现力,才能不错过宝贵的刹那。”
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产品经理也会介入。面对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执缰绳的人”。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
“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表示,甘肃省博物馆将围绕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深入开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生产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产品经理对产品要进行总体引导和控制,使用的材质、尺寸大小、颜色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意思基本一致,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更好?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青年人总喜欢追寻偶像:有的以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为偶像,励志献身祖国建设发展;有的以疫情中的白衣天使为偶像,崇拜他们的专业、勇气和担当;有的喜欢乔布斯、马云等商界精英,因为他们有着巨额的财富,在金融界叱咤风云;有的迷恋影视明星,渴望像明星一样能出名、暴富、光鲜亮丽……
校团委邀请你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做国旗下讲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时代偶像”认识与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材料一是从三星堆文化对材料的认识、使用,造型遵循的原则以及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三个角度来说的。材料二是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角度来谈及三星堆文化的。 5.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而模仿的基础就是现实中的人类,并且是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能用来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器物造型”错误。由原文“陶、石等材料基本只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造,即使用于器物造型也只限于表现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与巫术祭祀、宗教信仰有关的神灵、巫祝、法器则不用这类材料来制造”可知,古蜀人用于象征神的器物材料基本上是青铜、黄金、玉石,而陶、石等材料用于器物造型也只限于表现地位低下的奴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更为直观地反映着”错误。由原文“两者之间形成的精巧结合,恰好是上古中国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的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可知,二者的精巧结合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气质的缩影。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由原文“具体而言,一是器物形态和功能,主要以青铜礼器为其大宗,其次为青铜兵器,而青铜农器较为罕见,体现出文献记载中国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可知,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在器物形态和功能,主要以青铜礼器为其大宗,其次为青铜兵器,而青铜农器较为罕见,而江西新干县发掘了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青铜耒的主要功能为劳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材料一:
由原文“古蜀人用于象征神的器物材料基本上是青铜、黄金、玉石,这是古蜀人有意识地选用的物质媒介。因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可知,在三星堆文化中还有大量的陶器、石器,而且石质材料已被古蜀人运用于器物造型之中,遗址出土的两尊双手反缚、无首、跪坐的石雕像就是证明。这两尊石雕像经考证,其身份是奴隶。可见古蜀人对材料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分类”可知,三星堆文化体现出古蜀人对材料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分类。
由原文“从三星堆文化器物造型的实际看,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世界,所以他们模仿的神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想象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可知,三星堆文化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
由原文“三星堆器物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以形传神’——化心中之神为手中之神,用形象来表现神灵、神力、神性,使之有形可感,成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宗教活动,但当古蜀人用形象来“传神”时,这种宗教活动就与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了”可知,三星堆文化体现出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密不可分。
所以材料一是从三星堆文化对材料的认识、使用,造型遵循的原则以及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三个角度来说的。
材料二:
由原文“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具体而言,一是器物形态和功能,主要以青铜礼器为其大宗,其次为青铜兵器,而青铜农器较为罕见,体现出文献记载中国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二是青铜器包含的青铜资源、铸造工艺、使用与流动等要素,都体现着国家层面的财富集中和权力象征,这和西方世界仅以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的功能性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可知,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
由原文“三星堆青铜文化器物群中最令人感到神秘而震撼的部分,概括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由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和各种头型、发式的青铜头像组成的‘青铜神灵系统’,其二是以各种神灵动物和‘神坛’‘祭坛’组合而成的‘祭祀礼仪背景’。两者之间形成的精巧结合,恰好是上古中国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的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可知,三星堆青铜文化器物群中最令人感到神秘而震撼的部分,概括而言,可以分为“青铜神灵系统”和“祭祀礼仪背景”两大系统,是上古中国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的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
由原文“三星堆先后发现的八个祭祀坑,却系统性地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线索”可知,三星堆先后发现的八个祭祀坑系统性地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线索。
所以材料二是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角度来谈及三星堆文化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运用能力。
由原文“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世界,所以他们模仿的神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想象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可知,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而模仿的基础就是现实中的人类,所以“青铜纵目像”面具同样具有人类的耳朵、眼睛。但是他们模仿的神又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所以这一面具的耳朵不仅大而且斜向伸展,双眼呈柱状外凸。
6.C 7.B 8.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光线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晨光熹微时和煦、带笑的光线,此时的光线与人最熟悉亲近。②照应标题“光的笑容”,画横线部分是对光的笑容的集中描写。③引出后文对天亮后的阳光、行进中衍生的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的喜爱与亲近。 9.①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思考光、自然、人,体现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关系。②作者将“光"的无形无色与爱、智慧、仁慈等也看不见、摸不着进行类比,但光、爱、智慧、仁慈等依然可以被人感知,蕴含作者对爱、智慧、仁慈等的呼唤。③作者将“光从容不迫”、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前行与“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进行对比,寄寓对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的反思。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补叙”错误,这里应是“插叙”。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晨光熹微时的光线”错误,这里应是天亮后的阳光。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艺术、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穿越而来”“和煦的温度”“带着笑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光线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晨光熹微时温暖和煦、带笑的光线,把光人格化,表现光线与人的熟悉与亲近。
②“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照应标题“光的笑容”,“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是对光的笑容的集中描写。
③结构上,“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引出下文对天亮后的阳光、行进中衍生的光的描写,这些温暖和煦、带笑的光线,细腻生动,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的喜爱与亲近。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文章多处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思考光、自然、人,深化文章意蕴,体现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关系。
②“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作者将“光”的无形无色与爱、智慧、仁慈等也看不见、摸不着进行类比,但光、爱、智慧、仁慈等依然可以被人感知,蕴含作者对爱、智慧、仁慈等的呼唤。
③“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作者将“光从容不迫”、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前行与“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进行对比,寄寓对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的反思。
10.C 11.D 12.B 13.(1)他用礼仪制约豪门,用德行驯化强盗,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使得官吏们都敬畏他,百姓们都感激他。
(2)我虽然不敢妄自比拟,但是一心为国,不顾小家,一心为君,不顾个人,我也希望能够无愧于这句话啊。 14.①朱笈行事果断,有勇有谋。
②他忠君爱国,一心为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南各地都纷纷谣传说右卫城已经失守了。朝野上下都很震惊。正好这时候朝廷上中丞员一职空缺,大司马默斋先生发表言论,认为驱逐外贼,解除围城之困,非朱笈不可。
“右卫陷矣”是谓语动词“宣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大司马”是“默斋许公”是修饰成分,表示许公的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是指乡里、家乡”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厚乡党”,意指厚待乡邻、乡亲,因此这里应指邻里、乡亲。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前去帮忙破敌”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委参将尚表,遗之蜡书,设谋生擒贼首二十余,贼惧潜遁”,是托人送信献上抗敌之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制豪宗以礼”“驯强暴以德”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礼制豪宗”“以德驯强暴”;“制”,制约;“驯”,驯化;“怀”,感激。
(2)“拟”,比拟;“国”,为国;“君”,为君。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闻报,单车莅任,越信宿,提兵下高山。众疑轻敌,公毅然直前”“选勇士八百,授以方略,直薄贼营”“公振立纲纪,整肃文武百官事,权宜本折,充实行伍”可看出朱笈行事果断,有勇有谋。
根据原文“公备御不少懈,颇有功绩”“公不以去国废公务,委参将尚表,遗之蜡书,设谋生擒贼首二十余”可看出他忠君爱国,一心为公。
这些,正是帮助他每战必胜的必要因素。
参考译文:
朱笈字懋学,别号是龙冈先生,他年幼时就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能背诵。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一下笔就文思泉涌,如有千言,写下的文章文辞都奇特瑰丽。丁未年他考中进士,名次是二甲进士第,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之职。
丙辰年冬天,外贼进犯朔州、应县等郡县,到第二年夏天,仍然没有离开。关南各地都纷纷谣传说右卫城已经失守了。朝野上下都很震惊。正好这时候朝廷上中丞员一职空缺,默斋先生发表言论,认为驱逐外贼,解除围城之困,非朱笈不可。就极力向朝廷推荐,让他担任佥都御史一职。听到任命报道,朱笈单车赴任,连住两夜后,就率领军队下高山迎敌。众人都怀疑他轻敌,朱笈却坚持勇往直前。他选了八百个勇士,告诉他们作战方法,直捣敌营。他又和总督杨公顺、总戎赵君卿等队伍在右卫城下集合,终于大破贼营。
大同这个地方,自从镇兵三次兵变之后,豪门土著,习性都非常彪悍。朱笈建立法纪规章,整顿当地的文武百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充实军队,并且他用礼仪制约豪门,用德行驯化强盗,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使得官吏们都敬畏他,百姓们都感激他。不到三个月,百般废局就全都改变了。这时云中郡孤悬在外,外贼经常妄图窃取,朱笈训练军队防备敌人丝毫不松懈,颇有成效。恰逢这时言官这时候因为地方事务议论弹劾朱笈,他奉旨回到老家,等候调遣。这期间外贼又进犯西卫城,朱笈没有因为朝廷废去他的公职就不管,而是委托参将尚表,送他一封蜡装好的书信,里面设计了谋略,最终生擒贼人二十多个,贼人害怕,最终逃遁。
甲戌年春天,朱笈升任北户部右侍郎。夏季,他仍然冒着炎热巡视各个边城,历时一个多月才回来,最终患上痰火病症。他虽然卧病在床,仍然坚持处理互市的事情。后来病症很久没有痊愈,他就上疏请求回家,朝廷下旨表示允许。他进入淮安地界,父老乡亲们都争相迎接慰问他。朱笈说:“我这点小病有什么值得问的?我不过是一个被放逐的臣子,承蒙先帝在我废弃时又提拔我,这份恩情我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过去诸葛武侯凡处罚责打二十杖的都要亲自过问,原来是为了答谢昭烈先帝的特殊恩遇。我虽然不敢妄自比拟,但是一心为国,不顾小家,一心为君,不顾个人,我也希望能够无愧于这句话啊。”
朱笈担任大同等三镇的军政长官时,军政严明,赏罚分明不差分毫,善于任用将领和军卒,所以他们都可以为他所用。朱笈在降敌中发现赏识马芳,并将他放到军队中逐渐提拔,后来边境事务都依赖马芳,是当时的名将。朱笈在家时与宗族亲友和睦,后代乡邻,扶助穷人,以往认识的人无论远近,凡是遇见了一定会问候接济他们。
朱笈对待自己却非常严格约束,不穿华丽的衣服,不食用精美的食物,就像贫寒之士一样。他也不置办田产,居住的地方低洼狭小,不把所受宠辱放在欣赏。自从他患上疾病以来,语言神色,都跟以前没有区别,他抱病穿越数千里回到家乡,最终在家寿终正寝。人们都说这是“上天护佑忠义之士”。
15.C 16.①“狂风”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也使下文“我心”挂于咸阳树的描写水到渠成。“咸阳”指长安,“咸阳树”是诗人想象中的意象,是诗人“济苍生、安黎元”理想的外在形象化呈现,点明诗歌题旨。②该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由送别勾起自己的理想之思,抒写了诗人西望京华、思君念国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及友人在离别之际所具有的复杂、强烈的情感”错误,“此情不可道”指诗人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颈联主要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非友人的情感。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以及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由此可见“狂风”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也使下文“我心”挂于咸阳树的描写水到渠成;
至于“西挂咸阳树”,把我们常说的“挂心” ,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咸阳” 实指长安,因上两句连用两个长安,故此处用“咸阳”代之,由此可见“咸阳树”实则是“长安树”是诗人想象中的意象,是诗人“济苍生、安黎元”理想的外在形象化呈现,点明诗歌题旨;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两句诗虽因送别联类而及,但也表达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心情;
再联系前文对“咸阳树”这一意象的理解以及注释中对背景的介绍,此联也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之思,抒写了诗人西望京华、思君念国之情。
17.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谨”“庠”“申”“悌”“势”“蓝”等。
18.B 19.D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b处,括号注释的是“太液池”,应紧跟在其后,改为:在北京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南海)冰上举行近百年。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非常生动逼真。此处是说沙盘形象生动,应选“栩栩如生”。
第二空,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此处形容体育运动现场的气氛,应选“热火朝天”。
第三空,恢弘:阔大,宽广。雄伟:雄壮而伟大。此处形容场面阔大,应选“恢弘”。
第四空,发现:是指找到一些原本存在,但是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物品或者规律。发掘:指发现一些原本被埋藏起来的物品或者规律。此处指对清代历史的发现,应选“发掘”。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描写唐代马球运动;
B.描写拔河比赛;
C.描写战场阅兵;
D.描写古代蹴鞠运动。
故选C。
21.①原句使用比喻手法(或“类比”),将对产品细节的把关比作“拽缰绳”,生动形象地阐明产品经理的地位和作用。
②原句连用问句,具体列举各项问题,更能激发读者关注细节,从而对产品制作的复杂与精细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 22.甘肃省博物馆将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为主题(或“围绕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设计生产更多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修辞上,原句“拽缰绳的人”运用比喻(或“类比”),把对产品细节的把关比作“拽缰绳”,“拽缰绳的人”指的是产品经理,突出了产品经理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形象生动;改句“产品经理对产品要进行总体引导和控制”语言直白,缺少形象性。
句式上,原句“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连用四个问句,具体列举各项问题,问句的使用,突出了问题,更能引起读者注意,从而加深对产品制作的复杂与精细的了解;改句“使用的材质、尺寸大小、颜色搭配这些细节”采用一般陈述句,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围绕以……为主题”句式杂糅,可将其改为“以……为主题”或“围绕……主题”。
二是“开掘……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搭配不当,可将“开掘”改为“挖掘”。
三是“生产设计”语序不当,应将其改为“设计生产”。
23.例文:
时代偶像展华光,理性追求共成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偶像展华光,理性追求共成长”。
纵观古今,历史上有雷锋、黄继光、焦裕禄等英雄模范,我们追而学之;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我们追而求之;而今抗疫中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保国守家,我们追而赞之。同学们,追求偶像本无错,但关键在于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去追?吾辈应以理性头脑辨别偶像之高下,追寻真正的时代偶像。
时代偶像展华光,偶像应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
偶像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时代精神文明的缩影,更是我们追随的身影。但反观当下,多少“流量主播”“人气明星”以自身的人气向粉丝宣传甚至传播一些负能量的事物。这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反而会带坏很多未成年人。可见,偶像应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以自身为模范影响教育他人。正如不分昼夜挖掘油田,献身祖国发展事业的王进喜;舍生忘死、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动中国人物中平凡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每一位英雄,他们都是真正的时代偶像,是中国的“领头羊”。因此,时代偶像应以榜样之态,引领社会。
时代偶像展华光,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追随偶像。
近年来,未成年的学生为“打赏”自己喜欢的主播花光家中全部积蓄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究其根本,是他们没有用理性的思维去追寻偶像。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去追随偶像的脚步,发现其优点,学习其长处,发扬其精神。我们尊敬钟南山院士,就应学习他投身医疗事业、不辞辛劳的精神,而不是因他的儿子有一块名牌腰带就讽刺他奢侈浪费。亦应在证实李文亮医生所说为实时,以挽惜、惭愧之意对逝者表达敬意,而非对之前诋毁他的人群起而攻之。凡此种种,皆是我们正确、理性对待偶像的态度。健康社会,理性对待偶像不可少。
时代偶像展华光,国家应礼赞偶像,使良好精神在社会蔚然成风。
正如某省为迎接支援武汉的抗疫战士,以“水门”之礼赞赏他们;亦如习近平主席亲自为钟南山院士颁发荣誉勋章,国家应给予时代偶像充分的赞赏,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献身祖国、报效中华精神之氛围。吾辈青年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吾辈青年之力量,助力中华复兴,助力中华腾飞!
时代偶像是社会精神之向导,亦是我们追随之身影,吾辈应以理性之态度,跟随时代之楷模偶像,续写中华民族之精神,鼎助中国之腾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青年人喜欢追求偶像。接下来列举了四种崇拜偶像的类型:崇拜英雄模范献身祖国的精神,崇拜白衣天使的专业、勇气和担当,崇拜商界精英的叱咤风云,崇拜影视明星的光鲜亮丽。省略号给考生留下了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发考生思索还有哪些偶像类型。
可见,不同人心目中的偶像也不同,有的是英雄偶像,有的是精神偶像,有的是业界精英,有的是影视明星,这些偶像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令人钦佩的地方或者让人羡慕的地方。那么围绕“时代偶像”,考生需要思考两个核心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偶像?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偶像?偶像是我们崇拜和仰慕的对象,他应该不只是满足我们片刻审美的愉悦,还应能寄托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拥有激发我们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所以新时代的偶像应该具有号召力,充满正能量,能够引领崇拜者积极向上、奋勇拼搏,传递时代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有思想,有格局,有胸怀,有志气。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对待偶像应该是理性崇拜,取长补短。我们既要学习和发扬偶像身上那些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献身祖国,服务人民,创造财富,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以追求偶像的光环、名气和财富为出发点,更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审视偶像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不盲目追随,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评估。
文体是演讲稿。考生首先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正文部分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阐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偶像,这样的偶像对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偶像。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结构来阐述。演讲稿一定要做到主旨鲜明,脉络清晰。
立意:
1.青年当追求富于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2.偶像崇拜不能迷失方向,盲目崇拜。
3.追随英雄偶像,献身祖国建设。
4.谁感动中国,谁就是青年的偶像。
5.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将有专业、有勇气、有担当的人当作偶像。
答案第10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