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期末复习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备考讲义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核心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2)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进军:
①两湖战场:叶挺率领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4)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5)支持:
①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②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①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南京国民政府:
①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
②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知识点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
(1)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南下广东途中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①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②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起义。起义受到严重挫折,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3.工农武装割据
(1)形成: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冬在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知识点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反“围剿”,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2.长征进程
(1)开始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初期受挫:①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②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主要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艰难征程:
①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②红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③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翻过了大雪山,走过了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胜利会师: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革命革命地吴起镇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归纳提高】
1.北伐胜利进军得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
广大官兵英勇作战;
中共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2.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探索
图示长征过程
4.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长征精神内涵有哪些?
困难:
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条件;缺少粮食给养;内部矛盾斗争
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基础巩固】
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这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的办学宗旨。该军校1924年创办于(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2.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二次革命
3.图1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军徽镶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红星象征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八一”则是为了纪念(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4.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这是( )
A.革命任务的变化 B.革命策略的变化
C.革命中心的变化 D.革命性质的变化.
5.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创立以来的经验,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 )
A. 创建革命军队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C.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开展游击战争
6.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A.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B.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 “党勇敢的揭发了这种错误,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的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会议在通过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的对待犯错误的干部,为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作出了一个榜样。”材料中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一大 C. 中共七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8.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其精神本质是( )
A.为人民谋幸福 B.进行战略转移
C.坚持北上抗日 D.挽救中国革命
【培优提升】
1.1924年1月,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这表明( )
A.中华民国成立 B.黄埔军校建立 C.北伐战争开始 D.国共合作实现
2.(2021·山东宁津·三模)“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与此歌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C.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2021·江苏启东·一模)民国15年,启东地区旅外青年学生组成青年协会,联合有志青年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新思想,开展唤醒民众的革命工作。这段时期他们谈论最多的可能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D.张学良“改易旗帜”
4.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江南制造总局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一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没有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了革命 D.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6.(2021·山东郯城·一模)下图为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北伐战争的胜利 D.抗日战争的爆发
7.1921—1949 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 年。“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遵义会议 C.一大召开 D.七届二中全会
8.下图所示两图反映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4年 B.1924年和1927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28年和1937年
9.有诗词写道:“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这首诗描写的是
A.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0.(2021·北京海淀·二模)张震在《瓮安之役》中记述,红军攻占贵州瓮安城时正值春节,当地群众说:“红军先生,如果不是你们来了,我们连年饭也吃不成哩!”如果红军不来,“土豪一定要向穷人逼债……今天我们(红军)到了,土豪吓跑了,免除了逼债的痛苦、加上发了土豪财物”,所以群众“也笑哈哈了”。对此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A.工农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创建革命军队
C.长征中的革命措施受到人民欢迎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发展
11.“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登楼骋怀望南湖,百年风云涌心头。反帝救亡五四起,开天辟地七一谋。”
——黄继明(2019年)
材料二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1)在材料一中“南湖”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五四起”指的是“反帝救亡”的哪一新阶段
(2)在材料二中“分田分地”发生在哪一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远征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什么?最终又是什么事件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CACCC DAA
【培优提升】
DABDB BACDC
11.【答案】
(1)中共一大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