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备课】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5.2 分式的运算(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打包12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备课】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5.2 分式的运算(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打包12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12-07 09:31:14

文档简介

“分式的乘除法”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 约分:
; ; (n为正整数)
2. 计算:
; ;
; ;
; 。
二. 判断题
下列运算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 )
2. ( )
3. ( )
4. (n为正整数)( )
5. ( )
三. 选择题
1. 已知,则分式的值是( )
A. B. C. D.
2. 在分式,,,,中,最简分式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四. 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其中,。
【试题答案】
一.
1. ;; 2. ;;;;
二.
1. × 2. × 3. × 4. × 5. √
三.
1. C 2. B 3. B
四.
1. 解:原式
2. 解:原式
3. 解:原式
4. 解:原式
5. 解:原式
6. 解:原式

7. 解:原式
8. 解:原式
9. 解:原式
10. 解:原式
11. 解:原式
12. 解:原式
13. 解:原式


14. 解:原式
15. 解:原式
16. 解:原式

当,时,原式
∴ 代数式的值为0
15.2.1 分式的乘除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2、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学习重点:会用分式乘除法则进行运算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法则进行运算
学前准备
1、两个分式相乘,分子的积作为积的 ,分母的积作为积的 ,用式子表示为
2、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 ,用式子表示为
二、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1、计算(1) (2)

(3) (4)

2、已知m米布料能做n件上衣,2米布料能做3n条裤子,则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用料的 倍。
三、同类演练:
1、下列分式中,最简分式是( )
A、1. B、 C、 D、
2、下列约分正确的是( )
A、 B、 C、 D、
3、计算:(1) (2)
(3) (4)
四、拓展延伸:
已知:2+=22×,3+=32×, 4+=42×……,
若:8+=82×(a、b为正整数),求分式的值。
五、自我测试
1、等于( )
A、 B、 C、- D、
2、-6x2y÷的值等于( )
A、 B、-2xy3 C、 D、-2y
3、下列各式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有( )
(1)(2)(3)
(4)(5)
A、1 B、2 C、3 D、4
4、计算:
(1) (2)
5、先化简,再求值。
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分式的乘除
【课题】分式的乘除
【教学目的】
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使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或【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步:课堂引入
计算:(1) (2)
第二步:讲授新课
(P17)例4.计算
[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 (判断运算的符号)
=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第三步: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
答案:(1) (2) (3) (4)-y
第四步: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第五步:课后练习
计算(1) (2)
(3) (4)
答案: (1) (2) (3) (4)
【作业布置】
课件23张PPT。情境引入
问题1 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容器,其容积为V,底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的 时,水面的高度为多少?
问题2 大拖拉机m天耕地a hm2,小拖拉机n天耕地b hm2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
探究新知
思考:
(1)你还记得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吗?
(2)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吗?教材第137页练习第1题.问题解决
例1 计算:例题解析
2
2
例1 计算:例题解析
2
分式运算的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材第138页练习第2题.巩固练习
例2 计算:例题解析
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先分解因式便于约分的进行.例2 计算:例题解析
一定要注意符号变化呦!巩固练习
(3)教材第138页练习第3题(2).综合运用
教材第147页习题15.2第10、11题.第10题基本数量关系: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小结
(2)运用法则时注意符号变化;(3)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应用; (4)步骤要完整,结果要最简,最后结果中的分子、分母既可保持乘积的形式,也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如:
1.必做题:
教材第146页习题15.2第 1题(1)(3);第2题(1)、(2). 作业
2.选做题:
教材第146页习题15.2第 1题(2)(4);第2题(3)、(4).
3.备选题:作业
(2)先约简,再求值:( )温故知新
补充练习探究新知
观察下列式子,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结果吗?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能否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例题解析
例5 计算:例题解析
运算的顺序;符号的确定;步骤的完整.教材第139页练习第1、2题.巩固练习
例题解析
教材第136页例3. 分析:
(1)理解题意,正确列出分别表示两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分式; (2)观察特征,比较大小; (3)比较大小:作差、作商或用不等式放缩. (1)注意混合运算中运算的顺序、符号的确定、步骤的完整;小结
(2)分式与分数的关系紧密,可以类比分数来学习分式; (3)比较两个分式或整式的大小,可求差、求商也可放缩; (4)学以致用.
1.必做题:教材第146页习题15.2第3题. 作业
2.选做题: 3.备选题:15.2.2分式的加减
【知识回顾】
1、计算的结果是( ).
A、 B、 C、 D、
2、若,则分式( )
A、 B、 C、1 D、-1
3、计算:(1)
(2)
(3)
(4)a+2-
4、化简求值:
,其中
5、请阅读下列计算过程,再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①,上述计算过程是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的? ;
②,从(2)到(3)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错误的原因是 ;
③,请你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完整的解答过程:
【拓展探究】
6、计算
并求当x=1时,该代数式的值.
7、已知:,求分式的值
【答案】
B;
C;
(1)2;(2);(3);(4);
4、2;
5、①(3);②不成立,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不能“去分母”;
③正确的解答过程为:
6、解:
=
=
=
当x=1时,
===
7、解:,∴b-a=3ab,即a-b=-3ab;

分式的加减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5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5[思考]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16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17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 R2, …, Rn的关系为.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引入
1.出示P15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16)例6.计算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
=
=
=
(2)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八、答案:
四.(1) (2) (3) (4)1
五.(1) (2) (3)1 (4)
课后反思:
分式的加减(二)
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
2. P18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四、课堂引入
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五、例题讲解
(P17)例8.计算
[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补充)计算
(1)
[分析] 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
=
=
=
=
(2)
[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七、课后练习
1.计算
(1)
(2)
(3)
2.计算,并求出当-1的值.
八、答案:
六、(1)2x (2) (3)3
七、1.(1) (2) (3) 2.,-
课后反思:
15.2.2 分式的加减法
学习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3.通过探究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过程,掌握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学习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学习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学习活动:
一.学前巩固:
1.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 .
2.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3.请同学们说出,,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
4.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阅读课本P 139~140 页,思考下列问题:
(1)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预习P139页问题3和问题4.
(2)课本P140页例6你能独立解答吗?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小组探究分析课本P140页[思考],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请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1.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
用式子表示是: ( )
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
用式子表示为:( )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 (2)
四、课堂巩固:


四.小结与收获:
五、自我测试:
1. 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2.下面各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

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六、教学反思与板书设计:

15.2.2分式的加减法(二)
学习目标:1、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究分式混合运算的过程,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方法.
3、应用类比的思想。
重点、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 141~ 142页,思考下列问题:
(1)课本P141页例7你能独立解答吗?
(2)课本P141页例8你能独立解答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小组答疑解惑我最棒(约8分钟)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约15分钟)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法则分别是什么?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_________ _____ ___ ___ _。
3.大胆猜一猜: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___ (是、否)相同。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约15分钟)
(1)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 ),再( ),然后( ). 有括号要按 ( )的顺序.
(2)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是( ).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2.(-)÷

3. -]÷(-)
四.小结与收获:
五、自我测试:
1、
2、
3、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4、已知,求
六、教学反思与板书设计:
课件9张PPT。15.2.2 分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实质相同,类比分数的加减法,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吗?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
式再加减.观察与思考例6例题讲解例61.2、(1)(2)(1)(2)(3)课内练习例题讲解例71.2.课内练习 1. 分式加减法法则 2. 分式混合运算顺序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习题15.2
复习巩固 5、615.2.3整数指数幂
【知识回顾】
1、= ;(-4×106)÷(2×103)=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 00002006=       .
3、计算的结果是_________.
4、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常用于度量物质原子的大小,1纳米=10-9米,已知某种植物孢子的直径为45000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孢子的直径为______米。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算式结果是-3的是( )
A、 B、 C、 D、
7、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8、计算的结果是( )
A. B.- C.-1 D.1
9、苏州红十字会统计,2004年苏州是无偿鲜血者总量为12.4万人次,已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12.4万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是( )
A.1.24×104 B.1.24×105 C.1.24×106 D.12.4×104
10、计算:()0+()-1--|-1|
11、计算,并把负指数化为正:
【拓展探究】
12、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e是非零实数.求的值.
13、阅读下列材料:
∵,
,
,
……
,

=
=
=.
解答下列问题:
(1)在和式中,第6项为______,第n项是__________.

(2)上述求和的想法是通过逆用________法则,将和式中的各分数转化为两个数之差,使得除首末两项外的中间各项可以_______,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
【答案】
a5;-2×103;
-2.006×10-5;
-2;
-4.5×10-5;
C;
D;
C;
B;
B;
-2;

∵a,b是互为相反数,c,d是互为倒数,e是非零实数.
∴a+b=0,cd=1,e0=1
=0+-2
=
13、(1);
(2)分式减法,抵消。
15.2.3 整数指数幂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142 ~144 页,思考下列问题:
(1)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2)负整数指数幂的含义是什么?
(3)课本P144页例9你能独立解答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1、回顾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⑴同底数幂相乘:
⑵幂的乘方: .
⑶同底数幂相除:
⑷积的乘方: .
⑸ .
⑹ 当a 时,.
2、根据你的预习和理解填空:
3、一般地,当n是正整数时,
4、归纳:
.
(三)精讲例题:
1、计算:
2、计算:
3、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00000108=
5640000000=
(四)、习题精练:
1、填空:
⑴;. ⑵;.
⑶;.⑷;(b≠0).
2、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米,把1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如同将乒乓球放到地球上,1立方毫米的空间可以放 个1立方纳米的物体,(物体间的间隙忽略不计).
3、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①0.000000001= ;②0.0012= ;
③0.000000345= ;④-0.0003= ;
四.小结与收获:
五、自我测试:
1、计算:


0.000321=
六、教学反思与板书设计:
15.2.3 整数指数幂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难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复习已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是正整数);
0指数幂,即当a≠0时,. 在学习有理数时,曾经介绍过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此处出现了负指数幂,也出现了它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正指数的倒数形式,但是这只是一种简单的介绍知识,而没有讲负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已经回忆起以上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由分式的除法约分可知,当a≠0时,===;另一方面,若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于是得到=(a≠0),就规定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n是正整数时,=(a≠0),也就是把的适用范围扩大了,这个运算性质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
教学过程
一、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思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思考]是为了引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条性质适用于m,n是任意整数的结论,说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具有延续性.其它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整数范围里也都适用.
3.教科书例9计算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已经讲过,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问题,及时矫正,以达到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的教学目的.
4.教科书中间一段是介绍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运用了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 用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
5.[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负整数指数幂来表示小于1的数,从而归纳出: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
6.教科书例10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使学生做过这道题后对纳米有一个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二、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再假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0,m, 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于是得到=(a≠0),就规定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n是正整数时,=(a≠0).
三、例题讲解
(教科书)例9 计算
[分析] 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与用正整数
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一样,但计算结果有负指数幂时,要写成分式形式.
(教科书)例10
[分析] 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是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四、随堂练习
1. 填空
(1)-22= (2)(-2)2= (3)(-2) 0=
(4)20= ( 5)2 -3= ( 6)(-2) -3=
2. 计算:
(1)(x3y-2)2 (2)x2y-2 ·(x-2y)3 (3)(3x2y-2) 2 ÷(x-2y)3
五、课后练习
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0 04, -0.034, 0.000 000 45, 0.003 009
2. 计算:
(1)(3×10-8)×(4×103) (2) (2×10-3)2÷(10-3)3
六、答案:
四、1.(1)-4 (2)4 (3)1 (4)1(5) (6)
2.(1) (2) (3)
五、1. (1)4×10-5 (2)3.4×10-2 (3)4.5×10-7 (4)3.009×10-3
2.(1) 1.2×10-5 (2)4×103
课件9张PPT。15.2.3 整数指数幂观察与思考正整数指数幂有以下运算性质:(1) (m、n是正整数) (2) (m、n是正整数) (3) ( n是正整数) (a≠0,m、n是
正整数,m>n) (5) ( n是正整数) 一般地,a m中m指数可以是负整数吗?如果可以,那么负整数指数幂a m表示什么? (a≠0) 想一想(1) (2) 例题讲解例9思考: 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多少?如果有m个0呢? 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10 –9,
把1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如同把乒乓球放到地球上,1立方毫米的空间可以放多少个1立方纳米的物体?解:1毫米=10 -3米,1纳米=10 -9米。
(10-3)3÷ (10-9)3 = 10-9 ÷ 10-27= 1018
1立方毫米的空间可以放1018个1立方纳米的物体.例10练习 : 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2. 计算: 0.000 000 001 , 0.001 2 , 0.000 000 345 ,
-0.000 03 , 0.000 000 010 8 (1)(2×10-6)× (3.2×103)
(2)(2×10-6)2 ÷ (10-4)3小结: 1. 负整数指数幂表示方法 2. 科学记数法表示负指数作业习题15.2
复习巩固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