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回顾知识:
哦,香雪
铁凝
1、速读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
2、赏析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作品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 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并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作品背景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她曾下乡四年,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通过叙写经过小山村台儿沟的一列火车, 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写出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时的痛苦和喜悦。
文学知识
散文体小说,指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出的一种小说。
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
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
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
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 有着诗意美的小说,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
它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等。
散
文
体
小
说
《哦,香雪》是一篇散文体小说
题目解说
“哦”字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勇气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的新生活表示惊喜与由衷的欢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香雪这种勇气与胆量的敬佩与赞美。
“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真烂漫、自尊自爱的少女。我们可以从这富有诗意的题目中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的赞叹、喜爱之情。
《哦,香雪》
小说的标题清新别致,既点出小说的主人公“香雪”,同时,这个“哦”又以抒情性、咏叹式的笔调,表达了对香雪的肯定和赞美,进而为我们描绘了一群美丽乡村少女的美好形象,也具有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
铁轨 皱褶 给予 纤细
隧道 挟带 脊背 贪婪
车厢 捶打 娇嗔 虔诚
粗糙 胭脂 斟酌 震颤
手腕 埋怨 手肘 推搡
嘟囔 撇开 惆怅 茬儿
哑巴 踮脚 发卡 香皂
zhě
guǐ
jǐ
xiān
suì
xiāng
cāo
wàn
nang
yǎ
xié
chuí
zhi
mán
piē
diǎn
jǐ
chēn
zhuó
zhǒu
fà qiǎ
lán
qián
sǎng
chá
zào
chàn
chàng
预习检测
1.明确字音
磨蹭 诞生 缎子 慷慨
迟钝 怜悯 笨拙 羞涩
畏缩 攒钱 凛冽 一瞥
窗框 眼眶 温馨 胳膊
校徽 亲戚 吮吸 窸窣
荆棘 皎洁 聘请 碗橱
黯淡 草茎 小径 蠕动
cèng
dùn
suō
kuàng
huī
àn
jīng jí
dàn
mǐn
zǎn
kuàng
qī
jiǎo
jīng
duàn
zhuō
lǐn liè
xīn
shǔn
pìn
jìng
kāng kǎi
sè
piē
gē bo
xī sū
chú
rú
2.积累词语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钢筋铁骨: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撼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情节划分
①第57-63段,香雪渴望铅笔盒;
②第64-72段,香雪换回铅笔盒。
情
节
四
部
分
开端:
第1-3段,火车来到台儿沟
发展:
第4-56段,姑娘们迎接火车
①第4-43段,姑娘们看火车;②第44-56段,姑娘们做生意。
高潮:
第57-72段,香雪换铅笔盒
结局:
第73-83段,香雪夜归
1. 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2. 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整体感知
宁静、质朴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3.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
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② 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
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
“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
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
③ 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不再宁静、对外界文明充满向往
4. 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4. 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45段)“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了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
“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是因为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因为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5.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学习方面的)两次写香雪与其他姑娘的不同【8段、49段】
6. 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57段】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和其他姑娘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
“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62段】香雪的小木盒,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 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
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自尊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
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
1. 香雪明白了别人的奚落原因,从而正视小木盒的“笨拙、陈旧”,“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 那个自动的铅笔盒,在香雪的眼里,已经成了文明进步的象征。
2. “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在这个意义上,她付出的代价和努力越大,就越能表明她追求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
3. 香雪换铅笔盒时的表现: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淳朴、自尊自爱。
4. 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要换回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自尊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淳朴、自尊自爱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回乡之路这一部分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②“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⑤“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烘托出香雪心情的变化,引出对铅笔盒的描写
烘托出香雪心里的担忧,担忧不知如何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
烘托出香雪拥有铅笔盒后的满足心情
烘托出香雪想出了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的方法后的愉快心情
烘托出香雪内心的感动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自尊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淳朴、自尊自爱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得到铅笔盒后,在自己走回去的路上,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
香雪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人性美与自然美的交融
景物烘托心理变化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内容: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结构: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情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主旨:深化主旨;
⑥效果:象征和暗示。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自尊
勇敢、执着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淳朴、自尊自爱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讨论:
四十个鸡蛋 + 三十里夜路
换来 值得?
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的一个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并有着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进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朦胧愿望。
铅笔盒:为得到铅笔盒,香雪付出了四十个鸡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价,在得到铅笔盒后,香雪不仅想到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还想到考上大学和台儿沟面貌的改观。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香雪和台儿沟的自尊的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3.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1.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
自尊
勇敢、执着
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香雪换铅笔盒
2.香雪渴望交换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是因为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淳朴、自尊自爱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铅笔盒——文化和知识的象征,现代文明的象征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香雪
次要人物——凤娇等姑娘们
人物形象分析——香雪
人物形象分析——香雪
(第6段)“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胆怯
(第38段)“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
——善良
(第48段)“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纯真
(第36段)“要论白,叫他们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
——美丽
动作、心理
动作
侧面
侧面
人物形象分析——香雪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上进
(第71段)“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自尊自爱
(第67段)“……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40个鸡蛋换铅笔盒
30里夜路
——坚毅、执着
(第49段)“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动作
心理
心理
侧面
香雪:胆怯、清纯、美丽、纯真、善良、积极上进、自尊自爱、坚毅执着的17岁山村少女。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胆怯羞涩、美丽清纯、善良纯真、积极上进、自尊自爱、坚毅执着,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香雪身上具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是迈向现代文明的典型的农村姑娘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香雪
人物形象分析——凤娇
思考:凤娇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14段)“凤娇骂着,眼睛却不游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对“北京话”纯真含蓄而执着的情感
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
借代(特征代本体)
(第47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如果他给她捎回一捆挂面、两条沙巾,凤娇就一定抽回一斤挂面还给他。”
语言、动作
——泼辣
侧面
从第12段“呦,我的妈呀!你踩到我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到第43段这一部分的对话
语言
凤娇:开朗、大胆率直、直言不讳、泼辣、向往外面的世界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百合花》“我”的作用】
内容:故事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审视者
结构:线索,串起故事情节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手法:对比反衬,侧面烘托(或衬托)主要形象
主旨:突出(或暗示)主旨+(主旨具体化)
效果:亲切、自然,具有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适于心理描写
形象:突出 / 衬托 / 展现人物形象
凤娇: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是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丝袜。
香雪:
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
共性:
纯真、朴实、友爱
都热爱美好生活,
都向往现代文明。
个性:
凤娇活泼开朗、大胆泼辣,关注的是物质文明,
香雪腼腆羞涩、自尊自爱、积极上进,关注的是大山之外的精神文化。
7.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
(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主题:歌颂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
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1.思考:“铅笔盒”贯穿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足见其重要性。那么,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父亲做的小木盒
自动铅笔盒:淡绿色,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贫穷、落后、封闭
文化知识、现代文明
意象解读
2.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象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大山:台儿沟的山民们质朴纯洁,生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
火车:小说中的那个“钢筋铁骨的巨龙”, 震醒了沉睡的台儿沟和那里的山民们,
象征着封闭、传统【封闭传统、农耕文明、休闲保守】
象征着开放、现代、自由、进步
环境描写
1、(第1段)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①社会环境,点明故事发生在台儿沟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封闭保守。
②正是因为它的封闭,所以才有了后面这些山里的姑娘对火车的惊喜,才显得香雪对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
2、(第2段)然而,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①写出了火车来到台儿沟的不容易,
②写出了台儿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③为下文火车进入台儿沟后这里发生的变化做铺垫。
环境描写
3、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拟人、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结尾:“哦,香雪!香雪!”
1、手法:反复,呼告
2、作用:照应标题,既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也写出了作者为香雪得到了想要的铅笔盒而惊喜,并为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独行夜路三十里的举动而惊讶。
3、情感:表达了对香雪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由衷赞美与期望。
概括大意
以……为背景,通过描写……(行为、心理等),
叙述了.......(事件),表达了……(情感)。
以【大山深处闭塞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
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姑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动描摹(行为、心理等),
叙述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事件),
表达了【山村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与追求】(情感)。
深刻意义:【结合时代背景】
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时的痛苦和喜悦。
写作特点
①视角独特,以小见大。
台儿沟是一个小山村,火车站也是一个小站,只停车一分钟,小说运用以小见大和象征手法,赋予了火车进站以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②心理刻画角度多,细腻丰富。
香雪的内心活动是多角度的,细腻而丰富的,包括对环境——山、树、水、月、铁道、隧道、台儿沟的情感变化,对人——父母、姑娘们、自己的思想情感。环境随着香雪的情绪变化而转换色调,情景交融互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
叙
述
视
角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文本特色——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
1、人物【人情美人性美】
2、情节【不曲折、不冲突】
3、环境【诗情画意 / 如诗如画)】“山水画”
4、心理描写【丰富】
5、语言【优美、清新】
6、抒情意味浓厚 / 抒情性强
3.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这个象征性的实物是这篇小说的纽结所在,自始至终也是主人公的情结。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对知识的追求,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上最响亮的话语。在山村姑娘香雪来说,铅笔盒留给她的,是创伤的记忆。在公社中学里,她使用的父亲亲手做给她的木头铅笔盒,遭到了同学们的取笑,心地单纯的她,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造成这种伤害的力量,主要不是同学,
而是现代文明:城市里才有的机器制造的可以自己关上的塑料铅笔盒,把她的手工制作的木铅笔盒比得那样寒怆。让她受到伤害的,不只是铅笔盒,也包括闭塞的台儿沟所保留的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落后的生存方式。当老实善良的香雪终于明白她和她的台儿沟是被人耻笑的对象,她的内心也就埋下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香雪那个时代的现代文明,也就是由铅笔盒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只要能拥有这种铅笔盒,她就能理直气壮地生活在同一种
文明里,失去的自尊就能找回,再也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得到新型铅笔盒,首先是香雪的个人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香雪的情结就是要洗雪文明的落差带给她的屈辱。从首都开来的火车给她带来了机会。她不惜代价地从女大学生手中换来了自动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将改变她的身份,使她进入先进文明的行列,与山外的同学平起平坐。铅笔盒不仅给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帮助一向胆子小的她战胜了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了香雪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五、艺术特色
1. 散文体小说:
(1)写人,集中笔墨开掘内心世界的细微隐秘,着力于表现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准确把握并生动显示其精神素质的主要特征。
(2)叙事,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表面平淡琐碎,内里深厚新奇的细节,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要充分发挥感官知觉的渲染、烘托作用。
(3)表理,特别讲求含蓄蕴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2.第三人称叙述: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3.细腻优美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六、互动探究
1.铅笔盒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
探究:铅笔盒这个象征性的实物是这篇小说的纽结所在,自始至终也是主人公的情结。小说所描绘的,主要就是这个铅笔盒所引起的内心波澜。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正是上世纪香雪们对知识的追求。
2.香雪为什么要冒险上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到新型铅笔盒?
探究:香雪要得到新型铅笔盒,首先是香雪的个人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香雪的情结就是要洗雪文明的落差带给她的屈辱。从首都开来的火车给她带来了机会。她不惜代价地从女大学生手中换来了自动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将改变她的身份,使她进入先进文明的行列,与山外的同学平起平坐。这是未曾遭到文明撞击带来的屈辱的凤娇们所难以理解的。铅笔盒不仅给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帮助一向胆子小的她战胜了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了香雪对这个世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