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
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音调
活动1: 提出问题: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声音,有的听起来音调(pitch)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活动2:演示实验: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演示1: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 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演示2: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活动3:播放视频再次验证。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较快,发出的声音尖而细;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低而粗。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活动4: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活动5:观察声波的波形
教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
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实验结论: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观察波形图时,波形越密,说明音调越高;波形越稀,说明音调越低。
探究点二、响度
活动1: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例如,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大。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活动2: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活动3:老师视频播放该实验再次验证结论。
教师继续总结: 物理学中用振幅(amplitude)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用喇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些。
活动4:观察声波的波形:音叉的波形,声音越来越小的时候,波形有什么变化?
归纳总结:声音越来越小的时候,波形的幅度越来越小。
探究点三、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的不同。
这表明在声音的特性中还有一个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活动1:观察声波的波形:下边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总结归纳:
观察上面的声音波形可以知道,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课堂练习:
1.无其它声音干扰下的广场中,扬声器持续发一个音“呜”(此声音的强弱保持不变),用分贝仪测出的声音强度用表示,分贝仪与扬声器距离用表示,与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小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变小
C.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扬声器的纸盆振幅减小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减少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可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小,故正确;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与响度无关,故传播的速度不变,故错误;
.扬声器持续发一个音“呜”(此声音的强弱保持不变),则扬声器的纸盆振幅不变,故错误;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的多少与响度的大小无关,故错误。
故选:。
2.“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宫、商、角、徵、羽”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故正确。
故选:。
3.在公共场所要“低声细语”,这里的“低”“细”指的是声音的
A.音色好坏 B.音调高低 C.响度大小 D.频率高低
【答案】C
【解析】“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小,是指声音的响度。
故选:。
4.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
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答案】C
【解析】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是为了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即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不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也不能说明声速与频率的关系,以及乐音和噪声的区别,故错误,正确。
故选:。
5.王瑞同学在学习了声现象后,总结了以下四点,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发声的音叉轻贴着乒乓球,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乒乓球可以传声
C.在音乐会中,我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区分出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答案】A
【解析】.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正确;
.发声的音叉轻贴着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乒乓球被多次弹起,说明音叉在不停地振动,故错误;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特性,故正确;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错误。
故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