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时 月光曲 助学案
学习任务( 二 ):体会艺术之美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背诵《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2.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乐曲的美妙。 3.通过抓关键语句和相关情节,感受音乐家的品格。
重点难点: 1.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乐曲的美妙。 2.通过抓关键语句和相关情节,感受音乐家的品格。
活动一:走进文本,体会艺术之美
一、导入新课,内容回顾 在单元预习课上,我们初读了《月光曲》,大家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月光曲》是关于( )的传说故事,故事讲的是( )。 预设:《月光曲》是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故事,故事讲的是贝多芬夜晚散步无意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并听到兄妹的交谈,于是走进茅屋弹琴给兄妹听。(月光曲》就是这样诞生的。 思考: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紧扣重点,精读得法 1.问题一: 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活动一:边阅读边批注,关注人物身份,关注人物对话。做批注,让你的思考留下痕迹。 活动二:交流分享批注。 身份: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去各地旅行演出......" 兄妹,一个是皮鞋匠,一个是盲姑娘。贫穷人家。“一所茅屋”“微弱的烦光”......(批注:身份不平等。) “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员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批注:对音乐的热爱。)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批注:懂事,善解人意。)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批注:懂欣赏,懂音乐,能从曲子的弹奏认出贝多芬,堪称知音。) 通过分享阅读批注,再回到原问题: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案迎刃而解。 预设:因同情而弹琴,因觅到知音面再次弹琴。音乐面前无贵贱,好曲只为知音弹。 2.问题二: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琴声究竟多美妙,文章是如何将无形之乐化为有形之景的 围绕第9自然段,展开学习活动。 活动一:找出有形之景,画出思维导图。 图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图二: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图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图四: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图五: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活动二:小组交流,对照思维导图谈一谈,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和节奏 活动三:背诵第9自然段。 教师点拨:一个画面一句话,有顺序地在脑海中复现这些画面,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辅助背诵第9自然段。还要注意,这是双镜头,一个对准弹琴的贝多芬,另一个对准盲姑娘,音乐给予盲姑娘美妙感受的画面,辅助我们顺利背记下来。
活动二:走出文本,拓展艺术种类
一、带着问题阅读丛书中《小溪巴赫》《二泉映月的诞生(节选)》,边阅读边批注。 1.问题一: 贝多芬曾经这样评价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文章中也说:“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但文章的题目却是“小溪巴赫”,全文也是围绕“小溪”这一中心意象展开的,你认为二者矛盾吗 为什么 教师点拨:这篇文章很长,建议大家快速阅读。跟问题相关处重点读。关注小溪的特点,关注对巴赫的介绍。 2.问题二: 阅读了《二泉映月》诞生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二)交流对问题的思考批注。 预设:小溪涓涓在流,轻轻在流,静静在流,不受干扰,永不停止,生命力旺盛;巴赫的音乐具有匀称、恬静、安详、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常青常绿,具有滋养后人、默默感化人心的作用。这二者如此相似,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预设:若干画面--云遮月色朦胧;月光从云缝投下一缕清辉;黑暗中月光突然投射在“天下第二泉”,瞬间又消失.....(从画面看到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看到了阿炳“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四、总结学法,巩固延伸 (一)这节课,我们围绕核心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积极分享进行思维碰撞,得到了更大的收获。通过阅读,我们结识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知道了艺术与人生的关联,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了作家通过有形之景写无形之乐的高超技法,并准备付诸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