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诗歌。 2 .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4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感悟前两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其中所描 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幅和谐欢快的春景图;老舍的《济南 的冬天》以亲身的感受,给读者带来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日;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展现出 了雨在四季中不同的形象和特点。他们所描写的景色各异, 但是都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真挚的 情感。那么,古代诗人又是如何描绘那些触动自己的景物的呢?
今天,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前两首诗歌《观沧海》与《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来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景与情。(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 《观沧海》
一、 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其作品,
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填空的内容。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2 .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知识链接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首诗歌的文体知识。
三、诗歌朗读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把握朗读节奏。
【活动内容】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标红的字词的读音,然后让学 生听范读音频,纠正自己的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读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整体感知
为诗歌划分层次。
【活动内容】学生有感情地自主朗读诗歌。教师提出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 可以划分为几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划分诗歌的层次,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思考诗歌每一 层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五、诗歌赏析
赏析本诗中的实景描写与虚景描写。
【活动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要求学生先独立对诗歌的实景描写和虚景描写进 行赏析, 再小组交流合作, 进行展示,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对实景描写的赏析,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从写作手法和呈现景象两方面思考;对虚景描写的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 法、呈现景象和思想情感三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 方面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六、诗歌小结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诗歌小结”,梳理诗歌的内容、特点,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并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直接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总结,巩固课堂内容,为背诵诗歌打下基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 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作者及其作品, 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填空的内容。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2 .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知识链接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七言绝句。
三、诗歌朗读
朗读诗歌,纠正读音,读准节奏。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内容,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做到将诗歌读通顺,再听 范读,掌握正确的停顿,将节奏读准。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初步体会诗歌内容。
四、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诗歌,掌握诗歌的大意。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注释,快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 成课件中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感知诗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 自己的理解完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诗歌赏析
1 .理解意象。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的问题: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从全 诗看, 有什么用意?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两种意象有怎样的感觉, 再要求思考以此起笔的用意 是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通过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提高学生鉴赏古 代诗歌的能力。
2 .品析诗句。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两句的赏析,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手法和情感方面入手。
【设计意图】赏析能够体现诗人感情的诗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以小 组讨论的方式自由赏析诗句,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角度的答案。
六、诗歌小结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诗歌小结”,梳理诗歌的内容、特点,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并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直接背诵。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总结,巩固课堂内容, ,为背诵诗歌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
曹操的《观沧海》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大气磅礴的观海图,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杨花飘零、子规啼叫的明月图。这两首诗歌都借助了生动的景物, 抒发诗人的情感。
那么,后面两首诗歌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呢?诗人又是如何将景物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呢?就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学习吧!
布置作业
1 .展开想象,对《观沧海》一诗中的画面进行具体描写, 200 字左右。 2 .搜集其他有关关心、牵挂友人的诗句。 3 .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4 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 1 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诗歌。 2 .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3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课前学习任务
1 .先给生字词标注读音,再熟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划分。
2 .搜集前两首诗歌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其代表作品。
课堂学习任务
《观沧海》
一、自主学习
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曹操, 字_______,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 ,_______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国时_______ 的奠基人。
二、合作探究
1 .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2)听范读音频,纠正自己的朗读停顿和语气。
2 .划分诗歌层次,梳理诗歌内容。
朗读诗歌并思考, 本诗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先理解诗歌的大意, 再 根据诗歌中所写景物进行划分和概括。)
3 .逐层赏析诗歌,体会其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请分别对本诗中的实景描写和虚景描写进行赏析。(可从写作手法、呈现景象、思想情 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自主学习
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李白(701—762) ,字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诗人, 有“_______ ”之称。他是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与_______齐名,世称“_______ ”,著有《李太白 全集》。
二、合作探究
1 .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1)自由朗读诗歌,做到读通读顺。
(2)听诗歌范读,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龙标这个地方极偏远?(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词语分析。)
(2) 诗中哪一个词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先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结合 情感找关键词。)
3 .抓住诗中意象和重点诗句体会思想感情。
(1) 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从全诗看, 有什么用意?(先想想这 两种意象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再思考以此起笔的用意。)
(2) 请品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可从手法和情感等角度 分析。)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1 .展开想象,对《观沧海》一诗中的画面进行具体描写, 200 字左右。 2 .搜集其他有关关心、牵挂友人的诗句。 3 .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