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2 20: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B.荠菜蒴果形状的三角形与卵形
C.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D.马的黑毛与牛的白毛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荠菜蒴果形状的三角形与卵形、果蝇的红眼与白眼都属于相对性状,马和牛不是同一物种,所以马的黑毛与牛的白毛不不属于相对性状,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性状是指生物所表现出的生命特点,如豌豆植株的高度、花的颜色等,而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花颜色中的红色和白色,豌豆植株的高茎和矮茎等。
2.豌豆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现的问题是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4种表型
B.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若F1测交,子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属于演绎推理
D.设计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
【答案】B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
【解析】【解答】A、在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是F1表现为黄色圆粒,即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4种表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A不符合题意;
B、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B符合题意;
C、孟德尔根据假说内容进行测交实验之前的演绎推理,推理结果显示,“若F1测交,子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C不符合题意;
D、实验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需要设计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假说-演绎法是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具有逻辑必然性,经得起实验检验,是科学结论,一定正确。
3.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豌豆杂交,后代的表型种类及比例分别为(  )
A.2种:1:1 B.4种;3:1:3:1
C.3种:1:2:1 D.4种:9:3:3:1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得,黄色圆粒(YyRr)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绿色圆粒(yyRr)产生yR、yr两种配子,根据棋盘法可推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yRR、YyRr):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yyRR、yyRr):绿色皱粒(yyrr)=3:1:3:1,共4种表型,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一组图像,对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是②
B.细胞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C.细胞④中先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再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细胞①
【答案】C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细胞②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细胞⑤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且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细胞④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细胞①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该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解:细胞①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联会现象;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5.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B.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了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基因位于小型环状DNA上,所以细胞中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A符合题意;
B、萨顿通过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利用类比推理法,发现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果蝇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不符合题意;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出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和环状DNA分子,其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种病是伴性遗传病(不考虑X、Y同源区段),甲、乙两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对乙病而言,人群中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C.Ⅱ-8的基因型是aaXBXB
D.Ⅲ-1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
【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II-2和II-4表现为患病,III-9表现为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I-2患病,但II-6不患病,说明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1、I-2不患乙病,而II-7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其中一种病是伴性遗传,所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不符合题意;
B、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A分析可推知,II-7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III-13表现为患乙病,所以II-8的基因型为aaXBXb,III-12表现为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Xb,为杂合子,即Ⅲ-1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2、伴X隐性遗传病
特点:女性患病,则其父亲和儿子必然患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
3、伴X显性遗传病
特点:男性患病,则其母亲和女儿必然患病,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
4、伴Y染色体遗传病
特点:只有男性患病,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
7.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用35S(甲组)和32P(乙组)分别标记噬菌体,进行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能检测到放射性
B.甲组保温时间越长,则上清液放射性越强
C.乙组保温时间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减弱
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B、甲组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该组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不能检测到放射性,所以即使保温时间长,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越强,A、B不符合题意;
C、乙组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大肠杆菌,若保温时间过短,会使噬菌体的DNA还未及时注入大肠杆菌,最终使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减弱,C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并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8.下列关于DNA的结构及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B.DNA在复制开始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不需要消耗能量
C.在DNA双链结构中,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D.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
【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碱基种类及其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关,A不符合题意;
B、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不符合题意;
C、在DNA的3'端,每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C不符合题意;
D、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①DNA由两条单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链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9.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A+T占30%,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280个 B.210个 C.120个 D.90个
【答案】B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A+T占30%,则G+C占70%,由于G=C,所以C占35%,因此该DNA片段中胞嘧啶(C)有200×35%=70个,如果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2-1)×70=210个,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归纳法”求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10.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B.DNA一RNA杂交区域中碱基对的配对方式是A一U、T-A、G-
C.C-GC.图中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与DNA分子复制时相比,图示所示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
【答案】A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过程是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两个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中,A不符合题意;
B、DNA转录形成RNA的过程中形成DNA一RNA杂交区域,DNA含有A、G、C、T,RNA含有A、G、C、U,所以该区域中碱基对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B不符合题意;
C、图中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以提高翻译速率,C不符合题意;
D、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打开DNA模板链,而图示中为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都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速率。
11.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共同参与
B.①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白化病的产生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镰状细胞贫血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C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由图分析可知,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但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
B、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U、T-A、G-C、C-G,而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U、U-A、G-C、C-G,所以这两个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不符合题意;
C、白化病是由于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使人体缺乏酪氨酸酶,从而导致人体不能正常合成黑色素引起的,该过程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血红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形成镰刀型红细胞,④表示正常的血红蛋白,形成正常的红细胞,⑤表示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下发生反应,形成黑色素。
2、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2.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定向的
C.没有失重和宇宙射线等条件刺激,细胞内的基因不会发生突变
D.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解析】【解答】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不总是有益的,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不符合题意;
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即生物个体也会自发产生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13.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推测花粉、花蜜中的物质会抑制Dnmt3的活性
B.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
C.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D.雄蜂是单倍体生物
【答案】A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B、C、由图可知,蜂王浆中的物质会抑制DNA甲基化酶(Dnmt3)基因的表达,从而使DNA甲基化酶(Dnmt3)合成减少,使幼虫的DNA甲基化水平减少,进而发育成蜂王,即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该过程体现了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型的改变,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仅有16条染色体,说明雄蜂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是单倍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14.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一般在儿童的时候开始发病,青春期容易加重,表现为面部米粒大小的黑色,或者是黑棕色的斑疹,边界清楚,日光照射之后,颜色会加重。下列关于遗传性雀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因常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出现的雀斑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父母双方都有遗传性雀斑,他们的孩子一定有雀斑
C.调查人群中遗传性雀斑遗传方式时,可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遗传性雀斑和21三体综合征都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诊
【答案】C
【知识点】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某人因常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出现的雀斑是环境因素导致其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若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该病不会遗传给后代,A不符合题意;
B、若父母双方都是杂合子,则他们的孩子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那么该孩子就表现为正常,B不符合题意;
C、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符合题意;
D、遗传性雀斑是由致病基因引起,即分子水平上的,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诊,但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某人多了一条1号染色体导致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15.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0%。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55%、45% C.36%、64% D.92%、8%
【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B基因的基因频率=BB的基因型频率+1/2Bb基因型频率=20%+1/2×70%=55%,则b基因的基因频率=1-55%=45%,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16.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新发现一个约5.5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展示了古老青藏高原丰富的生物类群,为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柴达木盆地化石群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古老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不能决定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方向
D.古老青藏高原上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自然环境能够决定各类生物种群进化的方向,A、C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符合题意;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但不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二、综合题
17.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均位于细胞核中),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为研究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多对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F1随机交配产生F2,F2红毛猪、棕毛猪和白毛猪分别有207头、140头、23头。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依据所给信息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
(2)实验中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F2中棕毛猪的基因型有   种。
(3)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4)若让F1红毛猪测交,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   。
(5)若让F2一红毛猪作父本与白毛猪杂交,产下的4个后代均为红毛猪,能否判断该红毛猪是纯合体?   (填“能”或“否”)。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
(2)AaBb;4
(3)1/5
(4)红毛猪:棕毛猪:白毛猪=1:2:1
(5)否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F2红毛猪、棕毛猪和白毛猪分别有207头、140头、23头,比例接近于9:6:1,是9:3:3:1的变形,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1)分析可知,后代比例接近9:6:1,是9:3:3:1的变形,所以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由表可知,子二代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_bb、aaB_,具体为Aabb、AAbb、aaBb、aaBB,共有4种基因型。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即红毛、白毛,红毛基因型为A_B_,白毛基因型为aabb,共占所有后代的5/8,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即纯合子为AABB和aabb,共占所有后代的1/8,所以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8÷5/8=1/5。
(4)由(2)可知,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让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可推知,表型及其比例是红毛猪:棕毛猪:白毛猪=1:2:1
(5)子二代红毛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产下的后代个体数太少,不管哪种基因型红色猪作父本,让其与白毛猪杂交,都有可能产生的4个后代都是红色猪,所以无法判断该红毛猪是纯合体。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18.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核DNA的是   (填字母),图1   (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2中的③表示的具体分裂时期是   ;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   ,过程B的意义是   。
(3)图3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图4中   细胞对应图3中的DE段。
(4)图4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的细胞是   ,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   。
【答案】(1)c;Ⅲ、Ⅳ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受精作用;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3)DNA的复制;甲
(4)乙;乙、丙;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I中b对应的物质为0个,说明b是染色单体,II中,黑色柱形图对应的物质是白色柱形图对应物质的2倍,当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c是DNA,a是染色体;由图1可知,III和IV中染色体条数是该动物正常体细胞的一半,且III中含有染色单体,IV中不含有染色单体,所以III对应的是减数分裂II前、中期,IV对应的是减数分裂II末期,二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由图分析可知,①是减数分裂I前、中、后期,②是减数分裂I末期,此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子细胞中,③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③表示的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④过程完成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后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到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即④过程受精作用,其意义是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3)由图可知,在A到B的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加倍,所以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在C点到D点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减半,所以可以推测该过程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分裂后期,甲是有丝分裂后期,即DE段对应图甲。
(4)由图4分析可知,甲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其中乙、丙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还未分离,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的细胞是乙、丙,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曲线图
2、细胞减数分裂有关曲线图
3、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第一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
19.下图甲、乙为真核细胞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模式图,①一④代表相应的结构。
(1)图甲代表   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   。图乙代表   过程。
(2)图甲和图乙过程所用的原料分别是   ,   。
(3)图乙中③代表   ,合成它的模板是   ,决定②的密码子是   。
(4)若图乙中的④含有270个碱基,则完成图乙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氨基酸   个(不考虑终止密码)。
(5)图乙④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   。
【答案】(1)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翻译
(2)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tRNA;DNA单链;UCU
(4)90
(5)少量的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由图分析可知,图甲中含有DNA聚合酶,解旋酶,所以图甲所示的是DNA复制的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图乙中①和②是氨基酸,③是tRNA,④是mRNA,所以图乙代表翻译过程。
(2)图甲是DNA复制过程,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而图乙是翻译过程,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所以图甲和图乙过程所用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由图乙分析可知,③形似三叶草的叶形,代表tRNA,该物质是以DNA单链为模板,通过转录而形成的;据图分析,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所以④即mRNA左侧是5'端,右侧是3'端,所以决定②的密码子是UCU。
(4)④是mRNA,其上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若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则图乙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氨基酸270÷3=90个。
(5)图乙表示翻译过程,④是mRNA,一条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的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即提高翻译速率。
【分析】1、DNA复制过程
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2、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0.六指症(多指)是一类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已知某女患者的家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设A、a是与该病有关的基因):
(1)根据图谱中   可判断六指症(多指)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写出Ⅲ中女患者的基因型:   ,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六指症(多指)的概率为   。
(3)经检测发现Ⅲ-7个体携带致病基因,但没有发病,说明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是   。
(4)若要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选择   (填“普通人群”或“患者家系”)作为调查对象。
【答案】(1)Ⅱ-5、Ⅱ-6患病,而-7表现正常;显
(2)AA;2/3
(3)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普通人群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1)图中显示,Ⅱ-5、Ⅱ-6患病,而-7表现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推知,六指症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由(1)分析可知,II-5和II-6基因型都为Aa,则III中女患者基因型为1/3AA或2/3Aa,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aa)结婚,其后代患六指症(多指)的概率为1/3+2/3×1/2=2/3。
(3)若III-7个体致病基因,但没有发病,说明基因并不能直接决定生物性状,还取决于环境条件,即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若要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选择普通人群为调查对象,若要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需要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分析】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1.金鱼是世界著名的观赏鱼类,它的始祖是野生细鱼。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因而为人们所喜爱。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近代科学实验的资料,科学家已经查明,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它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变为红黄色的金鲫鱼,然后再经过不同时期的家养,由红黄色金鲫鱼逐渐变成为各个不同品种的金鱼。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2)据考证,宋朝初年各地就有专门收集各种变异的鲫鱼鱼池,后过渡到家庭的盆养和缸养,随着人工选择和隔离力度的加大,金鱼在体色、体型、眼、鼻、鳍、鳞等部分的差异越来越大。长期的人工选择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   ,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   和   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
【答案】(1)现代各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
(4)生殖隔离;协同进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所以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现代各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所以长期的人工选择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即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B.荠菜蒴果形状的三角形与卵形
C.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D.马的黑毛与牛的白毛
2.豌豆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现的问题是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4种表型
B.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若F1测交,子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属于演绎推理
D.设计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
3.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豌豆杂交,后代的表型种类及比例分别为(  )
A.2种:1:1 B.4种;3:1:3:1
C.3种:1:2:1 D.4种:9:3:3:1
4.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一组图像,对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是②
B.细胞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C.细胞④中先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再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细胞①
5.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B.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了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种病是伴性遗传病(不考虑X、Y同源区段),甲、乙两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对乙病而言,人群中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C.Ⅱ-8的基因型是aaXBXB
D.Ⅲ-1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
7.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用35S(甲组)和32P(乙组)分别标记噬菌体,进行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能检测到放射性
B.甲组保温时间越长,则上清液放射性越强
C.乙组保温时间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减弱
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8.下列关于DNA的结构及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B.DNA在复制开始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不需要消耗能量
C.在DNA双链结构中,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D.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
9.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A+T占30%,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280个 B.210个 C.120个 D.90个
10.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B.DNA一RNA杂交区域中碱基对的配对方式是A一U、T-A、G-
C.C-GC.图中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与DNA分子复制时相比,图示所示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
11.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共同参与
B.①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白化病的产生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镰状细胞贫血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12.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定向的
C.没有失重和宇宙射线等条件刺激,细胞内的基因不会发生突变
D.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13.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推测花粉、花蜜中的物质会抑制Dnmt3的活性
B.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
C.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D.雄蜂是单倍体生物
14.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一般在儿童的时候开始发病,青春期容易加重,表现为面部米粒大小的黑色,或者是黑棕色的斑疹,边界清楚,日光照射之后,颜色会加重。下列关于遗传性雀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因常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出现的雀斑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父母双方都有遗传性雀斑,他们的孩子一定有雀斑
C.调查人群中遗传性雀斑遗传方式时,可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遗传性雀斑和21三体综合征都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诊
15.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0%。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55%、45% C.36%、64% D.92%、8%
16.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新发现一个约5.5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展示了古老青藏高原丰富的生物类群,为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柴达木盆地化石群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古老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不能决定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方向
D.古老青藏高原上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
二、综合题
17.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均位于细胞核中),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为研究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多对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F1随机交配产生F2,F2红毛猪、棕毛猪和白毛猪分别有207头、140头、23头。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依据所给信息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
(2)实验中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F2中棕毛猪的基因型有   种。
(3)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4)若让F1红毛猪测交,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   。
(5)若让F2一红毛猪作父本与白毛猪杂交,产下的4个后代均为红毛猪,能否判断该红毛猪是纯合体?   (填“能”或“否”)。
18.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核DNA的是   (填字母),图1   (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2中的③表示的具体分裂时期是   ;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   ,过程B的意义是   。
(3)图3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图4中   细胞对应图3中的DE段。
(4)图4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的细胞是   ,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   。
19.下图甲、乙为真核细胞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模式图,①一④代表相应的结构。
(1)图甲代表   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   。图乙代表   过程。
(2)图甲和图乙过程所用的原料分别是   ,   。
(3)图乙中③代表   ,合成它的模板是   ,决定②的密码子是   。
(4)若图乙中的④含有270个碱基,则完成图乙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氨基酸   个(不考虑终止密码)。
(5)图乙④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   。
20.六指症(多指)是一类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已知某女患者的家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设A、a是与该病有关的基因):
(1)根据图谱中   可判断六指症(多指)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写出Ⅲ中女患者的基因型:   ,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六指症(多指)的概率为   。
(3)经检测发现Ⅲ-7个体携带致病基因,但没有发病,说明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是   。
(4)若要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选择   (填“普通人群”或“患者家系”)作为调查对象。
21.金鱼是世界著名的观赏鱼类,它的始祖是野生细鱼。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因而为人们所喜爱。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近代科学实验的资料,科学家已经查明,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它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变为红黄色的金鲫鱼,然后再经过不同时期的家养,由红黄色金鲫鱼逐渐变成为各个不同品种的金鱼。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2)据考证,宋朝初年各地就有专门收集各种变异的鲫鱼鱼池,后过渡到家庭的盆养和缸养,随着人工选择和隔离力度的加大,金鱼在体色、体型、眼、鼻、鳍、鳞等部分的差异越来越大。长期的人工选择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   ,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   和   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荠菜蒴果形状的三角形与卵形、果蝇的红眼与白眼都属于相对性状,马和牛不是同一物种,所以马的黑毛与牛的白毛不不属于相对性状,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性状是指生物所表现出的生命特点,如豌豆植株的高度、花的颜色等,而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花颜色中的红色和白色,豌豆植株的高茎和矮茎等。
2.【答案】B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
【解析】【解答】A、在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是F1表现为黄色圆粒,即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4种表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A不符合题意;
B、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B符合题意;
C、孟德尔根据假说内容进行测交实验之前的演绎推理,推理结果显示,“若F1测交,子代会出现1:1:1:1的比例”,C不符合题意;
D、实验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需要设计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假说-演绎法是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具有逻辑必然性,经得起实验检验,是科学结论,一定正确。
3.【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可得,黄色圆粒(YyRr)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绿色圆粒(yyRr)产生yR、yr两种配子,根据棋盘法可推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yRR、YyRr):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yyRR、yyRr):绿色皱粒(yyrr)=3:1:3:1,共4种表型,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答案】C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细胞②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细胞⑤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且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细胞④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细胞①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该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图解:细胞①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联会现象;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5.【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基因位于小型环状DNA上,所以细胞中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A符合题意;
B、萨顿通过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利用类比推理法,发现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果蝇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不符合题意;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出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和环状DNA分子,其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II-2和II-4表现为患病,III-9表现为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I-2患病,但II-6不患病,说明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1、I-2不患乙病,而II-7患乙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其中一种病是伴性遗传,所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不符合题意;
B、由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A分析可推知,II-7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III-13表现为患乙病,所以II-8的基因型为aaXBXb,III-12表现为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Xb,为杂合子,即Ⅲ-1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2、伴X隐性遗传病
特点:女性患病,则其父亲和儿子必然患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
3、伴X显性遗传病
特点:男性患病,则其母亲和女儿必然患病,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
4、伴Y染色体遗传病
特点:只有男性患病,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
7.【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B、甲组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该组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不能检测到放射性,所以即使保温时间长,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越强,A、B不符合题意;
C、乙组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大肠杆菌,若保温时间过短,会使噬菌体的DNA还未及时注入大肠杆菌,最终使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减弱,C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并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8.【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碱基种类及其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关,A不符合题意;
B、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不符合题意;
C、在DNA的3'端,每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C不符合题意;
D、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①DNA由两条单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链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9.【答案】B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A+T占30%,则G+C占70%,由于G=C,所以C占35%,因此该DNA片段中胞嘧啶(C)有200×35%=70个,如果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2-1)×70=210个,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归纳法”求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10.【答案】A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过程是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两个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中,A不符合题意;
B、DNA转录形成RNA的过程中形成DNA一RNA杂交区域,DNA含有A、G、C、T,RNA含有A、G、C、U,所以该区域中碱基对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B不符合题意;
C、图中一个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以提高翻译速率,C不符合题意;
D、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打开DNA模板链,而图示中为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都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速率。
11.【答案】C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由图分析可知,①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但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A不符合题意;
B、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U、T-A、G-C、C-G,而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U、U-A、G-C、C-G,所以这两个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不符合题意;
C、白化病是由于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使人体缺乏酪氨酸酶,从而导致人体不能正常合成黑色素引起的,该过程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血红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形成镰刀型红细胞,④表示正常的血红蛋白,形成正常的红细胞,⑤表示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下发生反应,形成黑色素。
2、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2.【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解析】【解答】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不总是有益的,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不符合题意;
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即生物个体也会自发产生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随机性和普遍性。
13.【答案】A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B、C、由图可知,蜂王浆中的物质会抑制DNA甲基化酶(Dnmt3)基因的表达,从而使DNA甲基化酶(Dnmt3)合成减少,使幼虫的DNA甲基化水平减少,进而发育成蜂王,即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该过程体现了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型的改变,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仅有16条染色体,说明雄蜂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是单倍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14.【答案】C
【知识点】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某人因常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出现的雀斑是环境因素导致其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若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该病不会遗传给后代,A不符合题意;
B、若父母双方都是杂合子,则他们的孩子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那么该孩子就表现为正常,B不符合题意;
C、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符合题意;
D、遗传性雀斑是由致病基因引起,即分子水平上的,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诊,但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某人多了一条1号染色体导致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15.【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B基因的基因频率=BB的基因型频率+1/2Bb基因型频率=20%+1/2×70%=55%,则b基因的基因频率=1-55%=45%,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16.【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自然环境能够决定各类生物种群进化的方向,A、C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符合题意;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但不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17.【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
(2)AaBb;4
(3)1/5
(4)红毛猪:棕毛猪:白毛猪=1:2:1
(5)否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F2红毛猪、棕毛猪和白毛猪分别有207头、140头、23头,比例接近于9:6:1,是9:3:3:1的变形,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1)分析可知,后代比例接近9:6:1,是9:3:3:1的变形,所以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由表可知,子二代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_bb、aaB_,具体为Aabb、AAbb、aaBb、aaBB,共有4种基因型。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即红毛、白毛,红毛基因型为A_B_,白毛基因型为aabb,共占所有后代的5/8,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即纯合子为AABB和aabb,共占所有后代的1/8,所以F2中不同于亲本的重组型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8÷5/8=1/5。
(4)由(2)可知,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让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可推知,表型及其比例是红毛猪:棕毛猪:白毛猪=1:2:1
(5)子二代红毛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产下的后代个体数太少,不管哪种基因型红色猪作父本,让其与白毛猪杂交,都有可能产生的4个后代都是红色猪,所以无法判断该红毛猪是纯合体。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18.【答案】(1)c;Ⅲ、Ⅳ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受精作用;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3)DNA的复制;甲
(4)乙;乙、丙;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知识点】有丝分裂的过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I中b对应的物质为0个,说明b是染色单体,II中,黑色柱形图对应的物质是白色柱形图对应物质的2倍,当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c是DNA,a是染色体;由图1可知,III和IV中染色体条数是该动物正常体细胞的一半,且III中含有染色单体,IV中不含有染色单体,所以III对应的是减数分裂II前、中期,IV对应的是减数分裂II末期,二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由图分析可知,①是减数分裂I前、中、后期,②是减数分裂I末期,此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子细胞中,③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③表示的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④过程完成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后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到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即④过程受精作用,其意义是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3)由图可知,在A到B的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加倍,所以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在C点到D点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减半,所以可以推测该过程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分裂后期,甲是有丝分裂后期,即DE段对应图甲。
(4)由图4分析可知,甲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其中乙、丙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还未分离,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的细胞是乙、丙,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曲线图
2、细胞减数分裂有关曲线图
3、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第一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
19.【答案】(1)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翻译
(2)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tRNA;DNA单链;UCU
(4)90
(5)少量的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由图分析可知,图甲中含有DNA聚合酶,解旋酶,所以图甲所示的是DNA复制的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图乙中①和②是氨基酸,③是tRNA,④是mRNA,所以图乙代表翻译过程。
(2)图甲是DNA复制过程,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而图乙是翻译过程,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所以图甲和图乙过程所用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由图乙分析可知,③形似三叶草的叶形,代表tRNA,该物质是以DNA单链为模板,通过转录而形成的;据图分析,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所以④即mRNA左侧是5'端,右侧是3'端,所以决定②的密码子是UCU。
(4)④是mRNA,其上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若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则图乙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氨基酸270÷3=90个。
(5)图乙表示翻译过程,④是mRNA,一条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的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即提高翻译速率。
【分析】1、DNA复制过程
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2、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0.【答案】(1)Ⅱ-5、Ⅱ-6患病,而-7表现正常;显
(2)AA;2/3
(3)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普通人群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1)图中显示,Ⅱ-5、Ⅱ-6患病,而-7表现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推知,六指症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由(1)分析可知,II-5和II-6基因型都为Aa,则III中女患者基因型为1/3AA或2/3Aa,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aa)结婚,其后代患六指症(多指)的概率为1/3+2/3×1/2=2/3。
(3)若III-7个体致病基因,但没有发病,说明基因并不能直接决定生物性状,还取决于环境条件,即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若要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选择普通人群为调查对象,若要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需要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分析】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在遇到遗传图谱时,应当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遗传图谱推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求得雌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1.【答案】(1)现代各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
(4)生殖隔离;协同进化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所以现代各种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据是现代各种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所以长期的人工选择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这是野生鲫鱼进化成金鱼的根本原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即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