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部分,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1 .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部分,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学习默读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 2 段描写百草园的部分,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
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中“跷跷板”“画画”“放牛”的漫画。提出问题:你的童年还有哪些趣事?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回忆童年。引导学生一起看看鲁迅笔下他的童年是什么样子。
新知探究 一、 知人论世
1 .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回顾鲁迅及其作品信息, 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填空。教师课件出 示作者简介、《朝花夕拾》作品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
2 .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教师可以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
【活动内容】快速读课文, 检查预习, 解决字音及词语释义。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 和需要掌握的词语释义,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解决。
确凿( ) 皂荚(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珊瑚( )
脑髓( ) 人迹罕至 ( ) 蝉蜕( )
人声鼎沸 ( ) 倜傥( ) 轻捷( )
倘若 ( ) 啄食 ( ) 和蔼( )
盔甲 ( )
确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倘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恭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倜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课件中出示标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本文的题目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默读课文,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 想一想, 这两部分是怎样 连接起来的?(课件中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默读方法)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结构,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四、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默读课文第 2~8 段,想一想,“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默读相关段落,教师在学生默读时适时纠正,或让同桌互相纠正。教师指导学生边 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在默读中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
【活动内容】阅读课文第 2 段, 说说这段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物 特点、形状、感官、层次结构等角度思考。在从层次角度分析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 说说描写的动物、静物有哪些, 分别属于哪个季节, 然后把百草园的景物整理成思维导图画 下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说出精妙所在。
【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 3~6 段,用自己的话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学生组织语言,给 同桌复述故事,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力求生动。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 7 段,思考: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即使在冬天也是趣味盎然,为 何在本段开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教师先讲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然后引导 学生用欲扬先抑手法来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及其作用。
【活动内容】课文第 7~8 段写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学生通 过这个情节可以得知是冬天的活动,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第 2 段内容概括出百草园四时之趣 味。
课堂小结
百草园给鲁迅的童年带来无限的乐趣:看有趣的景色,听神秘的传说,捕觅食的鸟儿。 我们也在反复品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 那么在三味书屋中的鲁迅是 什么样的呢?
课后作业
描写一处景物, 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 并注意合理安排 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200 字左右。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9 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 1 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
2 .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3.精读“百草园”部分,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
你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想一想,与同桌交流。
课堂学习任务
一、 自主学习
1 .回顾之前掌握的作者及其作品信息,了解作者及作品信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鲁迅,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
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 散 文诗集《________》, 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926 年间,鲁迅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后集结 成《__________》。这十篇散文,笔调温情,与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杂文风格迥异。 本文是其中的第六篇。
2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确凿 ( ) 皂荚 ( ) 桑椹 ( )
油蛉 ( ) 斑蝥 ( ) 珊瑚 ( )
脑髓 ( ) 人迹罕至( ) 蝉蜕 ( )
人声鼎沸( ) 倜傥 ( ) 轻捷 ( )
倘若( ) 啄食( ) 和蔼 ( )
盔甲( )
确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倘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恭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倜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理解标题,梳理文章层次。
(1)从本文的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对标题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然后组合概括。)
(2) 默读课文,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 想一想, 这两部分是 怎样连接起来的?(找到这两部分中间连接的句子简要分析即可。)
2 .理解文章内容。
(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默读课文 第 2~8 段, 想一想, “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先默读相应文段, 找到能表现乐 趣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2) 细读课文第 2 段, 说说这段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默读第 2 段, 圈画出景物描
3 .分析文章选材艺术。
(1) 默读课文第 3~6 段, 用自己的话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同桌之间复述故事, 互相补 充,尽量生动。)
(2)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 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是否是 赘笔,要看这部分内容是否与全文的中心一致。可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4 .学习写作手法。
默读课文第 7 段,思考: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即使在冬天也是趣味盎然,为何在本段开头 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写的句子,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句子,然后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5 .感悟思想感情。
课文第 7~8 段写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默读第 7~8 段,首 先确定捕鸟这一情节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然后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来分析。)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描写一处景物, 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 并注意合理安排 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2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