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近代前期,中国遭到的主要侵略有哪些?结果如何?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签订屈辱的条约而告结束。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有识之士奋起自救。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民主思想在内的社会政治学说等都成为仁人志士们学习的对象。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西学的不断传入
5、近代教育的发展一、萌生的条件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2)代表:
(3)思想:
(4)评价: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扩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的内容(器物);学习的目的 进步:
局限:开阔了眼界;御侮强国的愿望
《海国图志》书影《林则徐全集》书影(05天津37)(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2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2)代表:
(3)思想:
(4)实践与近代化:
(5)评价:内忧外患。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比较)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校(留学)进步:局限:反映了时代的共识;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根本目的;结果看。相同点:
(1)阶级属性相同 地主阶级
(2)根本目的相同 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3)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相同 学习西方
不同点:
(1)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 军事—军事、生产、自然科学
(2)实现根本目的途径不同 制夷—制夷、镇压革命
(3)实践的情况不同 没有实践—实践但失败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失败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
失败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从中阻饶破坏。
②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阻饶和破坏。
③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01全国春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05全国)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战争以后
CC(05江苏).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B(1999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那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3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2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分)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2分)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3分)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2分)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 (2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2分)经营管理腐败 (2分))从结果来看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三)早期维新派(1)背景:
(2)代表:
(3)思想:
(4)评价: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弊端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
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上:中体西用—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进步: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付诸实践不但学习西方技术,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冯桂芬(05辽宁)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四)维新派
(1)背景:
(2)代表:
(3)思想:
(4)实践
(5)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大大加深;西学的进一步影响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缺乏勇气、脱离人民、行动比宣言退步进步:局限:进步意义、爱国意义、思想解放潮流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严复其人:
2、理论贡献:
3、评价:
第一人翻译外国书籍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主张变法维新进步性:
局限性:推动改革变法运动,为近代学术和思想的进步做贡献现实政治主张温和,与其自由民主的阐发有一定距离严复康有为:托古改制
1、理论贡献:
2、思想主张:
3、思想特点:
《新学伪经考》——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先师——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了历史依据。
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三世说”
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梁启超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1)兴民权:(2)“新民”思想:(3)立宪政治:变法的根本,强国的保证。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两个条件:制定宪法、培养有资格的国民谭嗣同谭嗣同:
(1)著作:《 仁学》(2)主张: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王权、宗法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1、(02天津16)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 )
A. 魏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张之洞
2、(03广东大综10)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CB3、(05全国三1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4、05广东8)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嬉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CD5、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子,其心则夷也”。(1)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2)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3)这一特点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何特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自觉位卑言轻(布衣改制)妥协性、软弱性(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三民主义 (提出、内容、评价、实践)2、新三民主义 (提出、内容、作用、实践)3、五权分立 (内容、评价)积极:
消极:有利于人才的擢用,有利于推动廉政建设和提高工作效率实践中被转置于大总统的领导下。1、 (05广东9)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 (05天津1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中华民国成立 D. 《临时约法》的颁布
CC3、(05江苏历史)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共同之处:挽救危亡。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4、问题探究: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民主与科学
1、条件:
2、内容:
①前期:
②评价
后期:
3、实践活动:
(02上海文综10)在右图2所示刊物上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民主和科学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练习1、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目的是
A抵御外侮
B镇压人民起义
C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D倡导西学C
2、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B
3、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有了明确的反帝内容
B民生主义发生了变化
C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
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人民革命、世界革命相结合D
4、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教育和军事技术
D政治制度D
5、材料似乎欧美各国应归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小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要解决什么问题?从根本上要解决什么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3从材料所述的方法分析,民生主义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为什么?
不能。孙中山提出的核定地价具有空想性,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会得到地主的支持。一、萌生的条件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三)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冯桂芬
(四)维新派: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小结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中,不属于郑观应的
A、对旧专制政体颇为不满 B、仿行西方制度,建立代议制政体
C、中国的出路在于“师夷长技” D、设议院通民情
2、下列人物中,系统地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第一人的是
A、郑观应 B严复 C、梁启超 D、孙中山
3、下列观点中,属于严复的
A设议院,通民情 B、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C兴民权,新民思想 D、三民主义
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是
A、爱国思想 B、尚文精神
C、社会公德 D、独立人格
5、下列著作中,具有中国近代史上里程碑地位的是
A、《盛世危言》 B、《天演论》
C、《新民论》 D、《原富》
6、孙中山的三权分立学说不包括
A、行政权 B、立法、司法权
C、外交权 D、考试、监察权
二、非选择题
7、简述郑观应、严复、梁启超、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基本主张
8、比较改良派梁启超与革命派孙中山在实现民主政治这一问题上其方法、观点、目的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B 5、C 6、C
二、非选择题
7、郑观应:设议院,通民情;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梁启超:兴民权,新民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8、同:反对封建君主制
异:(1)方法:梁启超变法改良方式
孙中山暴力革命 推翻清王朝
(2)观点: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线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思想主张、代表性著作及评价;严复的主要成就及观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内容及理解原因;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历程;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内容以及变化。
2、能力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洋务派思想主张;结合有关史料理解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含义;通过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并对之做出评价;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理解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利用比较法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体会严复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关系;体会康有为为代表的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局限性;体会梁启超的思想因时而宜的特点;体会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念。感受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和拳拳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分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分别掌握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的观点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展示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帝王图片,增加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悠久的感性认识)展示课件标题,进入正题
(概述本课整体结构,使学生胸有成竹)
萌生的条件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萌生的表现
萌生的影响
一、萌生的条件
(展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与近代民主思想萌生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历史遗产: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明末清初,以顾、黄、王维代表的君主批判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展示《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和圆明园遗址图片,创设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时代背景)
结论:严峻现实: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有志之士去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展示林则徐、《海国图志》书影和张之洞像,引导学生回忆西学东渐相关内容,了解近代民主思想是随着西学传入而引进的)
结论:学习方向: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展示陈启沅和张謇像,引导学生回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而理解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壮大与民主思想的萌生的关系)
结论:推动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展示晚清留美幼童像,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人才培养与西学传播的关系)
结论:人才培养: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二、萌生的表现
1、洋务运动及洋务思想的影响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忧:农民起义。外患: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目的:对内镇压;对外抵抗侵略。
(2)洋务派与顽固派、抵抗派的比较
(01全国春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3)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指: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的器物、技术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教,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4)洋务实践与近代化:
实践:创办了中国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
(5)评价:
(1999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那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3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2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分)诱寻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2分)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2分〕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3分)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2分〕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 (2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2分)经营管理腐败 (2分)
(6)张之洞是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极大地丰富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作出了全面阐述。
2)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3)主张“务通”,倡导西学。(超出了“器物”层面)
2、最早出现:洋务运动后期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王韬、郑观应就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由于中法战争的失败等原因,他们发觉西方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而洋务派仅限于学做器物,由此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其中一些佼佼者进而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3、发展: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展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四人图片,作为超级连接图标引导)
A、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1)翻译西学著作
《天演论》 赫胥黎 生物进化论
《原富》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法意》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政治理论
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
自由 —— 目的、价值—— 体
民主 —— 手段、保障—— 用
(2)温和的现实政治主张,主张教育“开启民智”
B、康有为:
回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相关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
问:儒家思想真的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吗?
问: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呢?说明了什么?
(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时代
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
(3)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C、梁启超:
(1)强调兴民权
(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
“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新民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
问:比较康、梁、严的思想,你能发现什么相似之处吗?说明了什么?
相似: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在现实政治中都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
维新派不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在保留君权前提下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利,其理由是“民智未开”。
说明:1、他们对国情的深刻了解
2、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妥协性、软弱性)
D、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1)背景:进入20世纪后,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清政府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威全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丢弃了改良主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提出了更彻底的,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
(2)核心: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回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核心是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继续斗争。但是随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了联俄、联共的重要性。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3)五权分立学说
五权: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权。
既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秀成分,又注意到了其缺陷弊端,是结合本国国情的积极探索。
三、萌生的影响
1、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严、康、梁)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孙)
指导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小结:
萌生的条件:历史遗产、严峻现实、学习方向、推动力量、
人才培养
最早: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后期)
萌生的表现: 改良:严、康、梁(19世纪90年代)
革命:孙中山 (20世纪初)
萌生的影响:两场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解放作用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