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新课导入 —— 边疆的小学
在祖国的西南,有这样一所小学。小学里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在一起共同学习。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文章,一起走进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
学写13 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目标
1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3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晨
绒
球
汉
艳
服
装
扮
静
停
孔
雀
粗
chén
rónɡ
qiú
hàn
yàn
fú
zhuānɡ
bàn
jìnɡ
tínɡ
kǒnɡ
què
cū
(早晨)
(绒毛)
(足球)
(汉字)
(娇艳)
(衣服)
(装饰)
(扮演)
(安静)
(停止)
(孔雀)
(麻雀)
(粗壮)
多音字
好
jiān(一间)(间不容发)
jiàn(间隔)(亲密无间)
hǎo(问好)(好事多磨)
hào(爱好)(好大喜功)
间
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不同穿着的学生从各处来上学,他们主动给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给国旗敬礼,上课了郎朗的读书声传出来,很多山林里的动物走进校园,停在窗外静静地听课,下课了大家一块跳孔雀舞,做游戏……
自豪
赞美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们可爱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
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好像看到了:
不同民族的学生由远及近、汇聚而来。
同学们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庄严地向国旗敬礼。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 ,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认一认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静态描写
态动描写
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
小动物的出现更突出了地处边疆的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所小学上课的学生们上课专注、朗读的声音好听。
“特别”
校园美丽
衣着美
景色美
行为美
民族团结: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在同一间教室读书,一起玩耍,和睦相处。
生活快乐
课上认真读书;
课下尽情玩耍;
连小动物也来聆听凑热闹
朗读声美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凤尾竹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就是写那里的小学,那里的孩子们。钟声就是读书声,就是孩子们发出的笑声。这样的画面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大青树代表青少年的顽强不屈,勃勃生机,看到大青树,就联想到了古老的铜钟,想到了那里的孩子一起上学、学习、游戏……大青树下的小学正是祖国无数个小学的缩影,代表祖国的明天和希望。这个充满着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课题用“大青树”来修饰“小学”,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感、赞美之情。
来处不同
民族不同
语言不同
穿戴不同
大青树下的小学
(民族团结 其乐无穷)
一起上课
一起读课文
一起跳舞
一起游戏
板书设计
拓展运用
少数民族的谚语
刀不磨快难砍柴,孩子不教难成材。 ——景颇族
有理不在高声,有才不在宣扬。 ——水族
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儿朋友多。
——蒙古族
当堂测试
将词语填入合适的位置。
安静 平静 宁静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 )。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
( )。
安静
平静
安静的树林
平静的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