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备课参考--第 17 课 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课件+教案+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备课参考--第 17 课 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课件+教案+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11:19:42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课标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解放区的天
--抗战时期解放区共产党实行的民主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的概念: P91
2.原因:
(1)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陕甘宁边区政府性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4、意义
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政策的实行;(2)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5.解放区的民主政策和措施:(3)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1、《双十协定》的签订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思考2:自主归纳国统区的民主斗争的主要形式、内容,分析其作用 1、 《双十协定》的签订(1)背景A、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政策B、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C、国共重庆谈判,中共努力斗争的结果。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2) 《双十协定》确定的原则P93(3)意义
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显示了 和平、民主的诚意,挫败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其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2、政治协商会议(1)1946年召开 重庆
(2)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中共的争取取得的成果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概念:P93
(2)作用:显示了人民的要求和力量,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力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三、土地改革1、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1)目的: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2)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作用:广泛团结农民和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考3:比较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土地政策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策变化?土改产生了什么影响? 2、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1)目的: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2)内容①(1946) 《五四指示》
政策: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②(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
政策: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3)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 国民大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的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土地政策制定的依据:由社会主要矛盾和斗争的任务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1、中共确立民主斗争的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1947、102、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3、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2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从民主发展历程的角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召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证明和具体体现,会上通过的《 》具有_________的性质。新民主主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回顾中共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的历程党的成立和
发展初期1921—1924 国民大革命
时期
1924—1927 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
1927—1937抗日战争
时期
1937—1945解放战争
时期
1946—1949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反帝反封
北伐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反派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推翻国反派的解放战争
解放区:土地改革
国统区:第二条战线新中国
成立
1949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AD1、“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2、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DD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实质是
A、限制官僚资本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战的物质基础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策的
A实行三三制 B团结广大群众
C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2、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普选制,下列表述不符合的
A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 B采用写票法,画杠法、投豆法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
3、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的主要内容
A建立独裁统治 B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C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斗争 D走中间路线
4、《双十协定》签订的时间
A1945年10月10日 B1946年1月
C1945年8月15日 D1946年7月
5、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共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政策
A减租减息、交租交息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1947年下半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6、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发表的下列文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①《双十协定》 ②《五四指标》
③《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⑤④
7、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
A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胜利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面材料:
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国民党统治区证明了这一方面。而解放区证明了另一方面,实行了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生活作了改善,就必能实行人民战争。
朱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统区证明了这一方面”有哪些史实?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而解放区证明了另一方面”又有哪些史实?
9、抗战胜利前后,为了建立民主的新中国,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怎样的民主斗争?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C 3、C 4、A 5、A 6、A 7、B
二、非选择题8、(1)1947年云南“一二·一血案”,1947年上海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北平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第二条战线形成。
(2)1946年5月中共发表《五四指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1947年下半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8年4月,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中共领导的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9、(1)民主斗争:
①为了取得抗战胜利,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如三三制、普选制等。
②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10月10日中共积极参加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中共积极参加重庆政协,通过了有利于人民和平民主协议。
③内战爆发后,中共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④进行土地改革,先后实行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⑤1947年10月,中共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指明民主斗争的目标,1948年4月,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
(2)成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课标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本课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及民主党派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民主解放斗争。
一、解放区的天——抗战时期解放区共产党实行的民主政策和措施
问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其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1、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政策的实行;
关于“三三制”原则
(1)实施的目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各占1/3的名额。
(3)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抗日民主政权。
(4)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陕甘宁边区政府性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
(1)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政府;政府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即原来的陕甘宁根据地。林伯渠任政府主席,首府在延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模范地执行“三三制”原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和拥军爱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各项经济、文化建设,使边区经济建设欣欣向荣。
3、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
作用: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双十协定》的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背景
A、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但标榜“和平建国”;
B、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C、国共重庆谈判,中共努力斗争的结果。
(2)《双十协定》确定的原则: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
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上,双方未达成协议。
(3)《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
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显示了中共和平、民主的诚意,挫败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其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6年召开,重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由于中共的争取,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并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P93
问题:什么是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作用:显示了人民的要求和力量,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力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
三、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目的: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
对减租减息政策的认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说明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目的: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2)内容:①《五四指示》(1946年)
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其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前提,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则是其方法。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共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3)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
国民大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原因:为反对军阀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原因: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原因: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原因:为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政策: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土地政策制定的依据:由社会主要矛盾和斗争的任务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原因: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政策: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影响: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发开辟道路。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1、中共确立民主斗争的目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10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2、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
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3、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从民主发展历程的角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革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证明和具体体现,会上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