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知道夏朝的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
01
商汤灭夏
02
武王伐纣
03
西周的分封制
04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壹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都城:
阳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考古学者在登封王城岗发现城址,年代为公元前 21世纪左右,被认为是传说中禹的都城阳城。
尧
舜
禹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民主推荐,首领没有特权
禅让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核心是选贤任能
公天下
家天下
世袭制
启
材料研读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 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阅读课文,请用考古发现来佐证夏朝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发现地点: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
二里头一号宫殿主殿复原图
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二里头遗址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什么现象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铜鼎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1.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
2.成套的青铜酒器;
3.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4.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一一铜鼎
这些文物反映了什么现象
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国力衰弱。桀统治残暴,引起民众的反抗。
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本记》
商汤灭夏
贰
二、商汤灭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商朝的建立
汤
约公元前1600年
亳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盘庚迁殷: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的统治状况:
2.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3.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伐,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
”以酒为池,县(悬) 肉为林。”“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比干) 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殷本纪》
材料反映了商朝未期怎样的情况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
商纣王时期,奴隶主贵族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引起民众反抗!
武王伐纣
叁
三、武王伐纣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 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 强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亡。
三、武王伐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周朝的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西周的分封制
肆
分封目的
依据
对象
主要内容
四、西周的分封制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和功臣等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调兵。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奴隶
平民
观察右图,你能说出每一个等级的身份吗?
哪些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西周等级示意图
问题思考: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作用:容易导致诸侯割据,造成王室衰微。
公元前 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厉王逃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由于镐京破坏严重,即位的周平王便将都城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问题思考: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这给当今的国家治理带来了什么启示
共因: 都由统治者的暴政引起
启示: 暴政必然导致灭亡,治国理政要以民为本
课堂练习
1、《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B
2、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挖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D
3、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国土而推行的项重要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