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 速度,并能勾画出关键语句。
2 .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重点
1.在默读中勾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词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 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2 .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中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冒险的经历?先小组内分享,再推选出代表在全班分享。 分享要求:
1 .讲述事件经过,突出“险情”部分。
2 .总结出自己的感悟。
新知探究 一、 知人论世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信息。
二、正音释义
【活动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 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灼人( ) 寻觅 ( ) 突兀 ( )
耸立( )
滑稽 ( )
怦怦( )
哭泣 ( )
晕眩 ( )
抽噎 ( )
口吻 ( )
呻吟 ( )
参差不齐( )
哄然大笑( ) 恍惚 ( )
突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耸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差不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哄然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慌失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 读通课文,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默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关键信息,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默读课文第 1~28 段, 合上课本, 向你的同桌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选句,思考“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 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句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关键句,初步感知文章主旨。
四、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 1 段,文章开头为什么要突出天气“酷热”?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 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 夜幕开始降 临” “暮色中, 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 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思考这两句话 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教师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角度思考这两个问题。
【活动内容】当“我”被小伙伴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 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学生先找到相关段落默读,说出这部分“我” 整体的心理感受,再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词句。
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 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根据课件中的表格作答,同桌之间分享看法,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其真实、细腻的特点,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 过程。
【活动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 析父亲的教育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可在班级内讨论。
五、积累拓展
【活动内容】“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原因相同吗?学生先找到相关段落默 读,再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对心理变化的分析思考本题,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活动内容】假如“我”的父亲来到悬崖脚下,一边安慰“我”,一边急忙地爬上悬崖, 把“我”扶下悬崖, 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换位思考,想一想: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朋友,将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 脱离险境 的经历,从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 只要将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步一步走下去, 最终能战胜一切 困难,实现人生目标。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4 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 读速度,并能勾画出关键语句。
2 .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课前学习任务
小组内分享自己冒险的经历。
要求: 1 .讲述事件经过,突出“险情”部分。 2 .总结出自己的感悟。
课堂学习任务
一、 自主学习
1 .根据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
莫顿 · 亨特,_________ (国籍)心理学家、作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 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担任空军飞行员, 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 致力 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 宙》等多部著作传世。
2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
灼人( )
耸立( )
滑稽 ( )
怦怦( )
寻觅 ( )
哭泣 ( )
晕眩 ( )
抽噎 ( )
突兀 ( )
口吻 ( )
呻吟 ( )
参差不齐( )
哄然大笑( ) 恍惚 ( )
突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耸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差不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哄然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慌失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关键信息,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 默读课文第 1~28 段,合上课本,向你的同桌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思考“迈出一小步, 再一小步, 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 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 标” 这句话的含义。(“一小步”“每一步”有什么深层含义?)
3 .课文研读。
(1) 默读课文第 1 段,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酷热”?(“酷热”属于什么描写? 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注意要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2)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 开始降临” “暮色中, 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 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
话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注意要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3) 当“我”被小伙伴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 “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圈画出表现“我”在悬崖上心理状态的词语和句子, 再分析“我”的心理状态。)
(4) 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
化过程。(请按照示例格式进行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
随后
最后
4 .人物解读。
(1) 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速读课文,找到描写父亲的句子, 可以从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
5 .积累拓展。
(1) “我”在下悬崖时, 曾有两次哭泣, 两次哭泣的原因相同吗?(速读课文, 画出描 写两次哭泣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分别对其原因进行比较分析。)
(2) 假如“我”的父亲来到悬崖脚下后,一边安慰“我”,一边急忙地爬上悬崖,把 “我”扶下来, 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先明确赞同哪种做 法,然后根据课文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原因。)
(3)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朋友,将会怎么办? (注意要以“朋 友”的身份考虑问题。)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