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同步练习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文王 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 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没有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在当时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8.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周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耜一銚,若其事立。不(没有)尔(指铁器)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 宗庙之牺为畎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四 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满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
材料五 范宣子与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之。
——《韩非子·五蠹》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当时生产中出现的哪些新现象?材料三反映了“牺”、。“勤”的什么作用?
(3)材料四反映了土地关系方面发生了什么重要的变化?
(4)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又有何重要变化?
(5)上述土地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探究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在《尚贤》中说:“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他在《墨子·经上》中又进一步指出:“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材料二 管仲帮助公子纠同鲍叔牙帮助的公子小白争夺王位时,管仲在两军阵前,偷偷地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即王位后(即齐桓公),要鲁国交出管仲才能讲和,鲁国只好用监车把管仲运到齐国。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时说:“当时各为其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管仲是个奇才,能力胜我十倍。”(《管子·小匡》)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赦免了管仲,后来又立他为相。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粱惠王》
材料四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注: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秦作间谍活动;事发后,秦宗室大臣要求逐走为秦效力的客卿,得到秦王政默许。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建议取消“逐客令”。)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用人才的社会背景是什么?(2分)
(2)墨子、孟子、齐桓公和李斯在用人标准上有何异同?(7分)
(3)以上材料中介绍的用人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训练测评】
选择题
1.D 2.B 3.A 4.B 5.C 6.D 7.C 8.D 9.D 10.A
二、非选择题
11.(1)土地国有制。
(2)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耕牛既可以用于祭祀,又可以用于生产。
(3)私田的出现。
(4)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
(5)奴隶制度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12.(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 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探究感悟】
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国变法图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广求人才。 (2)共同点:任人唯贤。不同点:墨子:不分贵贱,惟贤是举;齐桓公:举贤应不避个人恩怨;孟子: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贤愚应由国人决定;李斯:用人不拘一格,广求贤才。 (3)作用:善于用人、任人唯贤是吏治清明、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因素。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1876年的上海到吴淞铁路
B.1881年的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C.1888年的宫廷铁路
D.1909年兴建的京张铁路
2.1887年,李鸿章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这说明( )
A.铁路违背历史潮流
B.铁路扰民、夺民生计
C.铁路触动了封建落后意识
D.铁路花费太高
3.甲午战后铁路兴修猛然增多,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列强的激烈争夺
B.清朝官员改变观念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经济的发展迅速
4.1872年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下列与此无关的一项是( )
A.洋务运动 B.李鸿章
C.福州 D.上海
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 )
A.1918年 B.1920年
C.1949年 D.1909年
6.试概括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特点,分析它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BCDCA
6.参考答案:成就:交通业包括铁路、水运和航空,主要有1881年第一条自建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修建,1872年第一家轮船公司的成立,1920年京津段试飞成功等。通讯业包括邮政和电讯等,主要是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成立邮局,1877年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无线电报的创设,收回电讯主权等。
特点:发展进程曲折,发展不平衡,且处于列强的掠夺和竞争之下,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影响:一方面,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预习学案
【教材梳理】
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夕
思考:
1.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发展形势如何?
2.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
3.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
4.为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商鞅做了哪些准备?
二、变法的内容和措施及其作用
思考:面对秦国当时的状况,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首先会从哪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
(一)军事:废除世卿士禄制,奖励军功
1.商鞅设立了 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家亲属 ,立有军
功的平民,按其 。新法把 与 结合起来,增强
了 ,大大提高了 。新法还打击了 ,树立
了 政治经济优势。
2.商鞅还在奖励军功的同时,也 。
3.建立 组织。什伍组织中的成员随时承担这 ,战事一完,则
,可谓全民皆兵。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 得到保证。
(二)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
1.商鞅下令“ ”,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 , 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
令 了井田制,推动了 的发展。
2.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利于提高人们的 。
3.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 ,由 直接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
经济、军事权利集中于 一人,强化了 。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的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 制度。
3.商鞅还规定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思考:分封制和县制有何显著区别?
(四)思想文化:
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 的措施。
思考:商鞅为何要焚烧诗书?
(五)社会习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思考:商鞅变法的核心措施是哪几项?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收富国强兵之效
1.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沉重打击了 ,发展了 ,增强了 ,
同时也壮大了 ,稳定了 ,达到了 的目的。
2.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 的一次变法。他不仅推进了当时秦国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
深远影响。
思考:假如历史可以重演的话,假如当时的秦孝公还在世的话,他会后悔支持了商鞅变法吗?
你究竟是支持商鞅变法还是反对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但是新法并
未被废除,因为它 。
【知识链接】
1.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和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
用人等是否得当。
【自我测评】1.商鞅变法取得成效的最根本原因是: A.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B.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反映了秦民的愿望开一面 D.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周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打破土地田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改革军制,设常备军
4.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废分封行县制 E.实行连坐法
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6、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7.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
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8.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
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
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
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
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1.A 2.A 3.D 4.ACD 5.A 6.B 7.A 8.(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3)倾邻国而雄诸侯。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课件22张PPT。历史话剧直播室正在上演……情境导入旁白: 公元前335年的一天,两位邻居正在聊天……甲:商鞅变法之后,我们秦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现在我们是最强大的国家。乙:国家是富强了,可是商鞅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很多农民的土地都被地主强行买去了,农民只能靠给地主打工维生了。甲:商鞅变法后,我们的社会安定了很多,现在晚上睡觉不关门都没人偷东西。 乙:可是老百姓还并不都这么认为,他们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害怕一不小心犯了什么法而被割鼻子,甚至杀头。你再看看现在路上行走的人,大部分都是脸上刺字的罪犯。甲:总之,我觉得商鞅是对的,我支持变法。乙:既然变法对,那商鞅为什么最终被五马分尸了?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一、明确目标变法背景 变法内容 变法的结局和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时代背景
秦国形势
变法准备军事
经济
政治
思想
习俗二、整体感知四、回归课标特点:农战、法治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之间有何关系?1、你认为商鞅变法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商鞅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商鞅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五、练习提升预习学案:【自我测评】1.A 2.A 3.D 4.ACD 5.A 6.B 7.A 8.(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2)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3)倾邻国而雄诸侯。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运动?(思路点拨:变法内容、变法影响、与其它变法的比较……)六、课后思考题谢谢!三、课堂指津合作探究一:
结合资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面临一个怎样的时代?并为这个时代设计一个主题。时代主题:大动荡、大变革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合作探究二:
观察地图中秦国所处地理位置,结合预习所得,分析变法前夕秦国的形势如何?变法前夕的秦国:发展落后、面临危机!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来秦出谋划策商 鞅 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如果你是商鞅,为扫除这些阻力, 你会怎么做?论战权贵,
扫清障碍。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出谋划策 假如你是商鞅,面对秦国当时的状况, 你会首先会从哪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的兼并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秦国的虎狼之师?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3)建立什伍组织作用: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证兵源。1、军事方面2)严肃军纪材料一:“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三:…他们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商鞅有什么高招来发展经济,支撑秦国这架庞大的战车的?1)废井田,开阡陌2、经济方面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作用:
提高生产积极性;
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 3)统一度量衡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出现犯上作乱的现象,商鞅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2)什伍连坐制度3、政治方面3)轻罪重刑作用: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分封制:
国君——诸侯——诸侯国内官吏(世袭)
县制:
国君——地方县吏(非终身)“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学以致用
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依然存在很多不法分子。我们今天还能采用这样的做法吗?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焚烧诗书”排除了复古思想的干扰,利于宣传变法。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制。5、习俗方面作用:增加税收,客观上改变秦地的民风。(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1. 商鞅变法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 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4. 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三)商鞅变法的结局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