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间矛盾尖锐 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司法权 D、集中财权
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 B、防止少数民族进攻
C、防止地方专权 D、镇压人民反抗
4.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 B。巩固皇权
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扩大了官僚机构
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财政困难 B、军费、官俸开支巨大
C、皇室挥霍无度 D、军队屡战屡败
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在核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整顿官僚队伍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负担
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2.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改革背景相同 B。改革措施相同
C.改革性质相同 D。改革结果相同
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14.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核准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中央集权
1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基础
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2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回答:
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三.问答题
23.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B 7.D 8.B 9.A 10。C
11.D 12. B 13.B 14.D 15.D 16.A 17.A 18.B 19.A 20。A
二、非选择题
2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22.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3.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B )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2.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A )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 C.减少政府的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 )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B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C.青苗法 、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A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6、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C )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二、练习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杨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习武图
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一、1---6 BAABAC
二、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方面: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北宋王安石变法
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僚机构 -----冗官
扩充军队 ------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分化事权措施和军事加强,“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 积弱局面
行政效率低下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2、社会矛盾激化
(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宋军往往屡战屡败,这是受到不断威胁的原因。
社会危机的表现
原因
1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2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冗官、冗兵、冗费)
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恩萌收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
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
3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
(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二、内容与影响
1、目的: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的。
2、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3、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4、具体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强兵)
军事措施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地预料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取士)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制
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课直接受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板书: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的认识
1、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注意认识历史事物的方法)
(1).变法的不足: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以及得到的经验教训: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主要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5)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性情。――情感培养
课件21张PPT。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全球性的领导者,要有他 “三不足”的改革精神。提示一:郭沫若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提示二: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提示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提示四: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作者。请根据下列提示指出“他”是谁?开心辞典王安石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北宋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材料一:司马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材料三:梁启超:“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分别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 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练习巩固勇于改革的精神
勇于斗争的性情
关心百姓疾苦的社会责任感
…………王安石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概况总结: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用一句话总结北宋中期的社会状况如何?1.改革的必要性: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1万1. 7万2. 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12677万所出无余1318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代形势图
冗官
冗兵
冗费三冗积贫积弱两积三冗两积局面形成的根源: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收精兵”等措施。1.改革的必要性: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改革势在必行!财政危机
边患危机
统治危机宋神宗王安石2.改革的可能性:讨论:
你认为王安石能够进行变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2、了解民间疾苦,富有经验1、挽救社会危机的社会责任感3、上书皇帝,得到宋神宗的支持4、意志坚定,不畏强权和阻力想一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积贫变法
核心积弱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3.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一)变法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出发点:增加财政收入 积贫)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
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措施:作用: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
限制高利贷剥削,打破大商人垄断。其中,引起争议最大的哪些措施?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韩琦说:“乡村上户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是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则是官放息钱也。”2.强兵之法:省兵、强兵以整顿军队
(出发点:提高军队战斗力 积弱)①省兵: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士兵,
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措施: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作用:3.取士之法:整顿科举
(出发点:选拔人才 保证变法)措施:作用:改革科举、惟才用人、整顿太学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假如你是与王安石同时期的农民,你认为可以从变法措施中得到哪些好处?如果你是王安石同时期的大官僚或大地主,你会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哪些冲击?角色体验梳理总结: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失败!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新法中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⑤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兴聚敛之实,新法完全变质。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预习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预习学案】
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三冗”局面
原因:北宋初为了加强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 凸显出来,形成了 、 、 的“三冗”问题。
表现:
冗官
北宋增设大量 ,用以 。但是
,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 ,又
形成冗官的局面。
冗兵
为了 ,宋代不断 ,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冗费
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 ,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
(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 的形成。
(2)北宋吸取 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 ,导致 ,形成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 等人提出了以 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触犯了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4、“拗相公”
(1)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
而要
(2)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
都比较了解,积累了 ,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王安石在调到中央任职后,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一篇长达万言的 ,进献给
(4)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 , ,
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人称“拗相公”
二、主要内容
1、理财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富国就是要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引起最大争议的是 和 ,还包括 、 、 、 。
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 ,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 、 、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整顿军队
(1)针对冗兵的问题,王安石首先实行 措施, 、 ,同时还 , ,以减少
(2)为了改变宋军战斗力弱的局面,王安石推行了几项旨在强兵的措施,如 、 、 等
王安石在军事方面的改革,节省了 ,改变了 ,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 ,要求考生
4、改革官制
王安石对 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
的原则。
王安石不仅从科举考试和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而且进一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 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
健全了 ,政府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局限性(失败原因)
(1)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 ,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 、
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2)由于用人不当,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 的负担。
(3)1085年“元祐更化”,在高氏的支持下, 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4)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2、变质
1093年, 亲政,党争纷起。到 时期,宰相 借恢复新法之名,行 ,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达标练习】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2、王安石变法措施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3、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C.用人不当 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煨,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材料三 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变法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达标练习答案:
1、B 2、B 3、C 4、A
5、(1)“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是官员数量的增加,形成“冗官”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同时,北宋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宋代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变法的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3)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