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备课参考--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课件+示范教案+学案+同步练习、试题,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备课参考--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课件+示范教案+学案+同步练习、试题,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11:23:48

文档简介

张居正改革 同步练习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以法理政
B.确保政令畅通
C.强化君主专制
D.杜绝贪污腐败
2.考成法的实行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③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糜”思想成功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4.“外示羁糜”的积极意义是
①彻底解决了边关危机 ②提高了边军作战能力 ③减少了军费开支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6.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民族经济发展的是
A.边境互市
B.修筑长城
C.迁都北京
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7.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①维护了官僚特权 ②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增加了国家收入 ④减少了税收舞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一条鞭法实施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有关明代历史的材料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征)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社会的什么现象?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12.《明史?张居正传》说:“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分析《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真实?
●探究感悟
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
名称
身份
结果
备注
商鞅
变法
左庶长
成功
遭车裂
孝文帝改革
皇帝
成功
王安石变法
参知
政事
失败
遭罢官
忽必烈改制
皇帝
成功
张居正改革
内阁
首辅
失败
死后遭抄家
阅读后请思考:
(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有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
1.B 2.D 3.C 4.C 5.B 6.A 7.C 8.B 9.D 10.D
二、非选择题
11.(1)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2)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3)一条鞭法按亩征税。
1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2)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探究感悟】
提示:(1)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无上的权利来突破这种改革的阻力。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2)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因为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张居正改革同步测试
1.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以法理政
B.确保政令畅通
C.强化君主专制
D.杜绝贪污腐败
2.考成法的实行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③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糜”思想成功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4.“外示羁糜”的积极意义是
①彻底解决了边关危机 ②提高了边军作战能力 ③减少了军费开支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6.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民族经济发展的是
A.边境互市
B.修筑长城
C.迁都北京
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7.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①维护了官僚特权 ②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增加了国家收入 ④减少了税收舞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一条鞭法实施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11..《明史?张居正传》说:“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分析《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真实?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B 6.A 7.C 8.B 9.D 10.D
1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2)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
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张居正改革”没有做具体要求。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讲授新课:
导入: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 履蹒跚起来。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



张居正改革
导入: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么没能妙手回春呢?
(阅读教材,从客观、政权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时代的呼唤)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必要性)------客观原因
(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对外等方面思考)
内:(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财政严重亏空
(3)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兼并
官府搜刮
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
外:(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
(1572,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可能性)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了改革。
小知识: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二、张居正改革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 影响:
政治上:------整顿吏治-----“尊主权”-----整肃朝纲
(首先) 以法理政 ------振扬风纪、使民信服
推行考成法-------提高办事效率
(讲解): 整顿吏治 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颁行考成法
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
思考:
1、?? 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②颁行考成法)
3、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道路)
(政治上的改革)影响: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国防上:-----实施边防新政------“内修守备”-------军事力量增强、防御体系完善、
震慑效果显现
:A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B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节省大量军费、增进蒙汉交融
: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长城为防御草原游牧民族而修筑,“用险制胜”,成为各民族战争的舞台,但并不能真正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同时,长城在客观上也起到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见证。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其实际的政治军事功能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
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的倭患
错误认为倭患源于海上贸易,实行海禁,一些奸商和倭寇勾结。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根本原因
概括:浙东——台洲九战九捷(1561)
到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
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他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6C始,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553年借口借地晾晒物品------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设机构、任官吏、派驻军,强租占
(国防上的改革)影响: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上:-------赋税改革-----清丈田地----------打击豪强、限制兼并减轻负担、增加收入
刺激商品、货币流通
推行一条鞭法
(讲解:)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1、背景
(阅读课本思考):
(1)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
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既策略,又坚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主观因素)
2、?? 归纳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经济措施的影响):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刺
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1、体现了政治和经济的辨证关系。
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制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3、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3)、结果:
A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
B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身后毁誉。
(阅读教材提炼改革失败的原因)
(4)失败原因:
A: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的的反攻倒算
B :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新法)
三、评价张居正改革
思考讨论: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问题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善于用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课件21张PPT。第9课 张居正改革www.jkzyw.com 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危难之际,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出现中兴之象。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究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与好奇——张居正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最后为什么没能妙手回春呢?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
(3)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www.jkzyw.com明朝的四大权阉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明宦官像2、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1547年进士,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了改革。 www.jkzyw.com殿阁大学士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
-----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贤能之人,入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仁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www.jkzyw.comwww.jkzyw.com 政治:


军事:整顿吏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外示羁縻”:实施边防新政“内修防备”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大力增修、加固长城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张居正改革内容措施:“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颁行考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经济: 赋税改革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 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1.清丈田地
2.推行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是研究农村税赋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了唐朝以来的农民税赋情况。他认为:唐初的租庸调制度本来分为土地税(即“租”,征收谷物)、人头税(“庸”,征收绢)和户税(“调”,征收麻布)。晚唐杨炎改革为两税法,虽然没有了户税和人头税的名目,其实这两项征收已经并入了土地税中。相沿至宋朝,一直没有从中减去户税和人头税,然而却在此之外重又开征新的人头税目(“丁身钱米”)。后人习以为常。到了明清,每一次税赋改革都如此进行。 “黄宗羲定律” 就这样,黄宗羲揭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即: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
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某些地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www.jkzyw.com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评价: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张居正(1525-1582),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立志高远,
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
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
善于用人.www.jkzyw.com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抵御匈奴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辽东临洮鸭绿江嘉峪关五千多公里六千多公里 明 长 城(八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