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备课参考--第 9 课 欧洲宗教改革(课件+示范教案+学案+同步练习、试题,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备课参考--第 9 课 欧洲宗教改革(课件+示范教案+学案+同步练习、试题,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5 11:24:11

文档简介

欧洲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D 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2.卡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A.先验论 B.认识论 C.实践论 D.先定论
3.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王权 B.天主教会腐败不堪
C.英王成为国教最高首脑 D.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4.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 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5.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7.西欧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主要是
A.建立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教会
B.封建世俗势力同罗马教廷争夺教会统治权
C.剥夺罗马教廷在英国拥有的土地和财产
D.改革天主教会的教规和繁琐的仪式
8.德国的封建政权支持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思想
C。夺取权益 D.改变宗教信仰
9.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1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是
A.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宣扬选民和弃民
11.16世纪瑞士、英国和德国一些地区宗教改革的相似点是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卡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12.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主张体现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
A主张政教合一 B主张共和制的长老制
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
13.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
14.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宗教改革的要求是
A.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否定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
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先定论
16.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
①打击封建势力 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
③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 ④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18.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19.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20.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③都反对宗教信仰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
托马斯?闵采尔说:“ ……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
(2)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卡尔文是法国人,他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他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
(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三、问答题
23.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4.15世纪前后,中国与西欧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分析这两种思想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及其对各自历史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D 6.B 7.B 8.C 9.B 10.D 11.D 12.C 13.C
14.C 15.C 16.A 17.A 18.D 19.A 20.A
21.(1)世俗权力应高于神权。 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2)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相似观点:都反对宗教神权。 (3)不同之处;材料一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而且还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原因:材料的作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受压迫最重的下层劳动人民(农民阶级)的利益。
22.(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3)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

23.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种形式上。关系:①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生的;②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因为天主教会是西欧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③从使用的“武器”来说,都是以“旧”反旧,即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武器,而宗教改革也是以对上帝、耶稣的信仰为前提,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与软弱;④从结果来说,都促成了社会进步,打击了天主教会、封建势力,都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4.(1)15世纪前后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封建专制主义控制着思想,科举考试只准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儒家经典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限于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朝宦官专权,打击东林党人,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思想文化完全处于封建专制的控制之下。 (2)15世纪西欧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作用,鼓励发挥人的创造力,反对宗教神学,重视科学实验。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3)明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把大部分知识分子吸引到读书做官的道路上,明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思想文化被专制强权所控制。西欧不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思想逐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 (4)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封建专制使中国开始落后。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主教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C.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D.天主教会促进了14、15世纪社会的发展。
2.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A.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B.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
D.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
3.西欧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A.天主教内部的教派之争
B.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之争
C.人民反对天主教的起义
D.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
B.《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C.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5.路德教主要传播区域是①德国②北欧③法国④尼德兰⑤英国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①②⑤
6.马丁·路德提出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意义在于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7.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发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学观点,包括①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 ③建立民主教会 ④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8.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①国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②建立了民族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 ③改变了天主教会的教义、制度和仪式 ④改革中发生了宗教战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是
A.《南特赦令》
B.《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C.《至尊法案》
D.《三十九条信纲》
10.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是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⑤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
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五: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12. 欧洲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拉开该运动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别有哪些?这场变革对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D 4.B 5.B 6.A 7.D 8.A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1)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
12、.发生原因: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会的腐化;德国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
欧洲宗教改革
●目标诱导
学习本课时,应掌握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
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
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解决好如下问题:
1.马丁·路德改革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导火索是什么?路德的宗教主张有哪些?
2.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贡献有哪些?
3.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是怎样决裂的?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何独特之处?
4.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了 哪些应对措施?
5.为什么要实行宗教宽容?德国、法国是如何实行宗教宽容的?
6.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点拨引领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
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
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
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纪西欧的
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
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恩格斯指出:“要
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
心组织。”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都直接受罗马教廷支配,是“国中之国”。大主教、主教、
神甫和僧侣都不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拒绝向世俗政权效忠。13世纪,当教皇的权利发
展到顶峰时,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国的内政,可以将皇帝或国王放逐,并且可以解除
该国臣民对该国君主的效忠誓约,如果他认为某国的法律损害天主教会的利益,它也可
以宣布该项法律无效,禁止人们服从。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
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
求。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
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之发生,也得利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对《九十五条论纲》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神权;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尔文与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
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
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
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
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实际上,他成为日内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领导人。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
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
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
经,并实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是由信徒选举
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
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教会机构和政府机构虽有分工,前者负责宗教信仰
与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负责世俗事务,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
叉,而且职责也难截然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4.英国国教确立的艰难历程
1543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
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
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
在英国发行。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
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称为新教国家了。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
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
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据统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被处
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政府 为英国国教制订的教义条文
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铎嗣位(1553--1558)。
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了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
国国教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
期间,有300个新教分子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玛丽”
之称。
玛丽无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
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再一次把英国
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
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
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极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
审判异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区别
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
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 路
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从实质和
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
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
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
权开辟了道路。
6.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是推动宗教改革的根本
动力,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上是后来政治上夺权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的前奏。
学习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因信称义、先
定论、《至尊法案》、《九十五条论纲》、耶稣会、宗教宽容等概念。
●感受历史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纪时,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
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但
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封建割据,交通不便,关
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
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
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
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
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
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
不满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其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代替想尽办法压榨
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
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
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
重负担,面临者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地方起义不断爆发。教士集团
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
平民,收入微薄,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围绕着宗教剧
烈地发展者。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
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并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原因。
2.加尔文的先定论
按照加尔文的观点,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
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弃民”的标志。先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
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地理大发现以后,出现了世界市场
的扩大,商业的剧烈竞争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新涌现出来的巨大经济力量,使个人感到
畏惧,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积极竞相追求利润,胜利者产生了优
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这样就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进取精神。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
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
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恩格斯
“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
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国的统治,
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尔文的宗教主张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解释城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进取精神。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阅读建议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阅人教网(http://www.pep.com),http://www.cnread.net等网站。
●习题点拨
1.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是马丁路德;导火索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2.新教认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
唯一依据是《圣经》。
3.新教三大派别: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国,创始人是马丁·路
德,加尔文教起源于瑞士,创始人是加尔文,英国国教起源于英国,创始人是亨利八
世。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背景
1、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
(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
(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2、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
“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
[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影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
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二、目的与性质
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概况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 德意志)
原因:[1]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教皇派人到德意志赎罪券;(直接原因)
[4]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教义:[1]理论基础是“ ”;
[2]《 》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教会组织:[1]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
[2]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1541年 瑞士)
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内容及作用:[1]坚持《圣经》的权威,反对教皇的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作辩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简朴、诚实、信用等美德;
(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4]主张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
特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29年 英国)
背景:[1]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反教会的情绪日益高涨;
[2]罗马教廷不断干涉英国内政,并在国际上偏袒英国的对手;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建立本民族教会,以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
直接原因:亨利八世离婚案
内容:
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性质:英国的民族教会;作用: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特点:[1]自上而下;
[2]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残余;
[3]资产阶级发起清教徒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2、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加尔文教后来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6、清教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课件10张PPT。一、加尔文宗教改革1、改革的原因、条件①受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②受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_的影响
③深入研究______宣传__________
④支持宗教改革的_________的邀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圣经》宗教改革日内瓦政权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个人通过《圣经》就能够与上帝直接联系,
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④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⑤主张“先定论”(思想核心),宣扬选民和弃民
⑥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具有
节制、忍耐等美德——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⑦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
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
2.内容3、历史作用①社会风气的变化
②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加尔文派不仅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还被英国资产阶级用来改革英国国教,反对专制王权,形成清教运动。
③日内瓦也成为“新教的罗马”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思考下列问题: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⑴_________不仅在经济上控制和掠夺英国,还不断干涉_________ 事务。
⑵16世纪英国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⑶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英国_________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日益强大的__________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罗马教廷英国宗教和世俗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社会阶层王权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2、内容1529年之后的一系列法令
①立法:教会立法权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②年贡:教会向罗马教廷交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③上诉: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
④司法: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⑤任命:取消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至尊法案(1534年):
首脑: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会议: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先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
教规: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人员审查。
法庭: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
保留: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财产: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3、结果 ①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建立起本民族的教会
②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 路德教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 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主要派别:实质:⑴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⑵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