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2 18:04:15

文档简介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阅读理解
(2023·嘉鱼)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题。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汪曾祺全集卷四 故乡的食物》)
1.将语句“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插入短文中成为过渡段,正确的位置应该是 (  )
A.第2自然段前面 B.第5自然段前面 C.第11自然段前面
2.短文围绕着咸菜茨菇汤,顺着一条    主线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离家多年并不想念→   。
3.分析“我”离家多年并不想念咸菜茨菇汤的原因,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咸菜很咸很酸,没有吃惯的人,不容易引起食欲。
B.茨菇有一种苦味,而且有一年“我”吃得太多了。
C.生活逐渐富裕,辗转流离中,不缺少食物且没有机会吃到。
4.短文的标题是“咸菜茨菇汤”,最后一段却写“我想念家乡的雪”,你觉得这样写偏题了吗?为什么?
【答案】1.B
2.咸菜茨菇汤;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
3.C
4.没有偏题|因为这属于篇末点题,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家乡的雪是家乡的象征,因为它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2)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1.考查过度段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①至⑤自然段写的是写小时候一到下雪天家里就吃咸菜汤,第⑥自然段写自己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故将语句"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插入短文中成为过渡段,正确的位置应该是第五自然段的前面。故选B。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根据“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即可梳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故答案为:咸菜茨菇汤;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可知,AB正确,C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 C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所以我对家乡念念不忘,我对家乡雪的想念,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没有偏题|因为这属于篇末点题,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家乡的雪是家乡的象征,因为它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2023·嘉鱼)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题。
中国早餐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要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煎饼是煎饼果子正宗的第一个标签,如果还是石磨的,那就更好了。绿豆面展开一个美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很多天津人相比果子,更喜欢夹果篦,是因为果篦很脆,放在热煎饼里不会变绵,酥脆口感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三分钟。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脱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而碱面作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伴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配得稠而不懈,这样才能均匀全面的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三个小时。一样样精致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是点心、菜肴、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地聊着,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5.现代城市里的早餐,一般都简单快捷。以下哪几种早餐符合“简单快捷”这个特点?(  )(多选题)
A.天津煎饼果子 B.重庆小面
C.武汉热干面 D.广东早茶
6.与天津人吃煎饼果子相比,广东人喝早茶太讲究了。广东早茶的“讲究”主要表现在:   。(简要梳理)
7.短文最后一段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  )
A.人类追求美食和美味,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B.人们追求美味,荤素快慢,可以各随其便,各有理由。
C.人生是短暂的,不管是追求美食,或是其他,都应该懂得知足,有所节制。
【答案】5.A;B;C
6.茶点、菜肴、粥品都非常精致,以及享受过程比较重要,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尝
7.C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考查获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在文中第二自然“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要简单快捷"后介绍了天津的煎饼果子、重庆的小面、武汉的热干面。所以这三种早餐符合"简单快捷"这个特点。文中第五自然段“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后介绍了广州的早茶点心,具体的描写了广州的早餐享受是过程,不符合早餐“简单快捷”的特点。故选ABC。
故答案为:A B C
6.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五自然段“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三个小时。一样样精致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是点心、菜肴、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地聊着,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可知描写了广东人喝早茶的讲究。据此整理作答。
故答案为: 茶点、菜肴、粥品都非常精致,以及享受过程比较重要,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尝
7.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本文介绍了天津的煎饼果子、重庆的小面、苏州的细面、武汉的热干面和广州的早茶点心的早餐习惯和美食文化,在文中最后一段旨在告诉我们人生是短暂的,不管是追求美食,或是其他,都应该懂得知足,有所节制。故选C。
故答案为: C
(2023·嘉鱼)“快乐读书吧”阅读。
小语同学在阅读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 索亚历险记》时,将两本书对比着阅读,梳理了故事情节,画了情节图。在阅读分享时,小语故意设置了悬疑,想考考同学们。你能发现吗?请完成下面的两个阅读任务。
【情节梳理一】被困在荒岛上,如何填饱肚子让自己活下来,是求生的第一关键问题,鲁滨逊总是带着枪觅食,及时把捕获的东西加以处理、晒干、收藏或是烹煮,作为他的食物。有计划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储存足够的粮食。甚至利用仅有的材料,做出了面包。他还会把抓到的猎物圈养起来。为防备野人,不断地加固居所,转移羊群,为无法预测不着边际的未来做好各种准备。
【情节梳理二】一天晚上,汤姆和哈克准备去干那桩冒险的事情,也就是寻找印江 乔埃的巢穴,他们冒着危险找了很久。后来,汤姆和哈克在洞里迷路了。被困在洞里,充分显示了汤姆自救的智慧:轻轻地走,听到滴水的声音就找到了泉水;把野餐时留下来的蛋糕分成几份控制着吃;在食物和照明都不充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水喝,以便能够生存下来。三天三夜以后,才被几个划着小艇的人带出山洞,并被他们送回了家。汤姆见到法官,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8.任务一:挑战“情节梳理”。两段“情节梳理”分别对应的书目是:《   》《   》;对应“图二”的“情节梳理二”中有三处错误(主要人物、故事经过、故事结果),第一处:   ;第二处:不是划小艇的人把他们救出山洞,而是汤姆自己发现了一个出口;第三处:   。
9.任务二:讨论“冒险精神”。下面各项关于“冒险”的说法,与《鲁滨逊漂流记》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满怀着梦想,瞒着父母,一次次出海航线,从未停止冒险的脚步。
B.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着成为一名“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最终实现了梦想。
C.生活富裕安定,衣食无忧,不满足过安逸的生活和平淡的人生,热切地向往新世界,冒险去实现遨游四海的梦想。
D.遭遇海盗,被迫为奴,想办法逃脱后成为了一名庄园主,却再次冒险出海远航追求新目标。
【答案】8.鲁滨逊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 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 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9.B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8.【情节梳理─】描写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畜牧种植,对应的书目是《鲁滨逊漂流记》。【情节梳理二】中“汤姆和哈克"“印江·乔埃”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来对应的书目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根据原文中“啊,法官,印第安人乔在洞里!"可知,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乔埃。
故答案为:鲁滨逊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 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 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9.A、C、D正确。B.有误,题干中是跟《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相关的内容。故选B。
故答案为:B
10.(2023·嘉鱼)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或按提示填空。
①春种    ,秋收万颗子。(李绅)
②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辛弃疾)
③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④春城无处不飞花,   东风御柳斜。(韩翃)
⑤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不应人。(胡令能)
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时。(苏轼)
⑦“人间有味是清欢”,古人的生活,无论是哪种日子,都特别重视“食之有味”。以上诗句补充的部分,能让人们“食用”的有:   。(按顺序依次写词语)
【答案】一粒粟;莲蓬;劝君更尽一杯酒;寒食;鱼惊;橙黄橘绿;粟、莲蓬、酒、寒食、鱼、橙和橘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①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结合题干中的“ 春种”“ 秋收万颗子 ”,可知填写的是“ 一粒粟 ”。
②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结合题干中的“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可知填写的是“ 莲蓬 ”。
③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结合题干中的“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劝君更尽一杯酒 ”。
④出自唐代韩栩的《寒食》,结合题干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东风御柳斜 ”,可知填写的是“ 寒食 ”。
⑤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结合题干中的“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不应人 ”,可知填写的是“ 鱼惊 ”。
⑥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结合题干中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时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橙黄橘绿 ”。
⑦粟:泛指谷类。莲蓬:又叫莲实、藕实、莲子肉等,它是莲花谢过之后的花托,呈绿色,并且里面有莲子,它是可以食用的果实。酒:可以饮用。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鱼:可食用。橙和橘:水果,可食用。
故答案为:①—粒粟 ②莲蓬 ③劝君更尽—杯酒 ④寒食⑤鱼惊⑥橙黄橘绿 ⑦粟、莲蓬、酒、寒食、鱼、橙和橘。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古诗文默写,有诗文词句理解。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2023·嘉鱼)古诗词阅读。
[甲]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过华清宫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1.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    ,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    ,乙诗中的美食是    。
1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   ,与    进行对比,表达了    。
【答案】11.鲈鱼;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荔枝
12.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风波中捕鱼人艰苦;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1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意思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由此可知,甲诗中的美食是鲈鱼,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思是—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美食是荔枝。
故答案为:鲈鱼;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荔枝
12.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甲]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描写了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诗人通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与风波中捕鱼人艰苦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故答案为: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风波中捕鱼人艰苦;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2023·嘉鱼)文言文阅读。
豆腐
一人留客饭①,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及也。”异日②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③,乃于鱼肉中各和④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⑤。客问曰:兄尝⑥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答道:“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节选自《笑林》)
【注释】①饭:吃饭。②异日:有一天。③客记其食性所好:朋友记住了他特别喜爱豆腐的特点。④和(huò):掺和。⑤大啖(dàn):形容大口吃的样子。⑥尝:曾经。
13.“自言”的“言”意思是说。短文中像“言”这样表示说的词语,还有:   、   。
14.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B.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C.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15.短文中这位“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的人,你觉得可以怎样评价他呢?判断下面说法正误。
①很喜欢吃豆腐,把豆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   
②很小气,就用豆腐这一种菜来招待朋友。   
③口是心非,说出来的话前后矛盾。   
④贪吃又虚伪,言行不一致,还喜欢自圆其说。   
【答案】13.曰;道
14.B
15.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一个人留客人吃饭,上的菜只有一味豆腐,他对客人说:“豆腐是我的性命,觉得其他菜的味道都赶不上豆腐好吃。”他日到客人家,客人记得他吃饭的喜好,就在鱼肉中个个都掺上豆腐。这个人挑着鱼肉大口的吃了起来,客人问他说:“你曾经说过豆腐是性命,今天为什么不吃了 那人答道:“现在看见了鱼和肉,哪还顾得上性命呢 ”
13.考查字词解释。短文中像“言"这样表示说的词语,还有:“曰"“道"都是"说”的意思。
故答案为:曰、道
14.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的意思是:你曾经说过豆腐是性命,今天为什么不吃了 故可断句为: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故选B。
故答案为: B
15.考查了情感主旨。这则故事旨在讽刺文中说“豆腐是我性命”,但见了鱼肉却不吃豆腐,表示“今见鱼肉,何及性命”这类言行不一,品行虚伪的人。故A错误,他不是喜欢吃豆腐,而是小气的—种表现。BCD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④正确
(2023·嘉鱼)语文综合实践。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yīn dì zhì yí ____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  )。中国人获取食物的(  )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fù ráo____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gāo lóu lín lì____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不同dì yù ____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  )和对上天的(  ),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总不会忘记低头看一看天。
16.根据语境和拼音,依次书写词语。
17.下面带点字的读音与“顺应自然”的“应”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应该 B.应接不暇 C.随机应变 D.应酬
18.将下面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括号中,正确选项是(  )
A.非凡智慧 生存之道 景仰 眷恋
B.非凡智慧 生存之道 眷恋 景仰
C.生存之道 非凡智慧 眷恋 景仰
D.生存之道 非凡智慧 景仰 眷恋
19.找出画横线句中的三处语病,用修改符号改正。(成分残缺、用词重复、用词不当各一处)
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总不会忘记低头看一看天。
20.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处理好几个分句之间内容前后的关系。
在小城里,各种能唤起人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
我身边喜欢阅读的人太多啦!
生活中处处有美景,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这里随处可见热爱健身的人。
21.这段话选自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稿。同学们写了四幅书法作品,大家想从中选一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送给摄制组。下面作品中,最符合大家想法的一项是 (  )
A.
B.
C.
D.
【答案】16.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17.A
18.C
19.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0.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答案不限,合理即可)
21.B
【知识点】修改病句;词汇运用;字音;看拼音写汉字;书法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着重练习。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4)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5)本题考查仿写。首先要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所给示例的特点。所以仿写时一要注意仿写句式,而要注意仿写内容。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6.题目是填空题,审题关键词为“语境"拼音"书写"。解题思路应是确认关键词后,快速浏览文段,明确中心,并拼出读音,结合前后文,依次书写完整。注意,此处强调了“书写”,那么在将字词写准之余,还应该注意书写的工整。故应填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故答案为: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17.题目是选择题,要求选出不同的读音,实际仍是考查多音字,知识点具体落在"应""字的读音上。“应"读"yīng"时,意思是该、当;读"yìng”时,指随声相和、接受。选项中,除了A项“应该"为第一声,其余均为第四声。
故选A。
故答案为: A
18.题目是选择题,考查对文段、词语的理解与搭配,解题时应在前文的理解基础上,根据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恰当搭配。“非凡智慧"形容不寻常的聪明才智;“生存之道"指生物((人)为了活下来所要知道与遵守的自然法则;“景仰"形容佩服尊重;“眷恋"形容依恋或怀念之情。第一个词的确定,是通过前文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词,推处此处继续的逻辑是,为了存活而根据现实想办法,故答案为生存之道;第二个空位的确定,是通过“获取食物"冲积平原""江河湖泊"等词语,明确此处指获取食物的方式方法,故答案为非凡智慧;第三、四个空位的确定,是通过前文"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后文"埋头种地"看—看天”,来推出人们对土地和上天的态度,故答案为眷恋、景仰。
故选C。
故答案为: C
19.题目为病句修改,语病已给出。解题时,语感与知识点缺一不可,若该题有误,应分析后明确自己是哪个方面扣分。句子缺少主语,应补上"中国人";“一定"与“总"有重复,应删去其一;天在人之上,看天应是“抬头”,而非“低头”,用词不当。故应写,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
故答案为: 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0.题目是仿写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材已限定,但都很好拓展。答题时,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既要注意模仿句式要点,又要在内容上,从点到面,按先总后分并升华的思路来答。
可参考以下文段: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
(答案不限,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答案不限,合理即可)
21.题目为选择题,考点为字体辨认,题目已明确字体为“楷书”,故选B。
故答案为: B
二、习作表达
22.(2023·嘉鱼)习作与表达。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能品尝到当地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也许是北京烤鸭,也许是云南过桥米线,也许是重庆小面……请你以“好吃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给大家推荐一种你最喜欢的美食。可以写这种美食的味道、做法、吃法,也可以写美食背后的故事。注意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好吃的麻婆豆腐 我的家乡的特色美食是麻婆豆腐,这是我家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麻婆豆腐不但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看起来色泽鲜艳。麻婆豆腐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接着,把肉切成肉丁,用植物油把肉丁炒熟。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温在八十度左右时放入豆腐,再翻炒几下,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不消说吃,只闻到它的香味,就让人食欲大开。怎么样?
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欢迎你来品尝哟!
【知识点】状物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好吃的”为题写一篇习作。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能品尝到当地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也许是北京烤鸭,也许是云南过桥米线,也许是重庆小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写之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最有特色的来写。写的时候,可以从美食的材料准备、制作过程、色、香、味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地写,注意抓住其中―两个重点,写出美食的特点,材料安排要做到详路得当,如果你对美食有什么感想和看法,也可以写出来。
【点评】本文记叙了麻婆豆腐的制作过程,记叙过程清晰,有条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3.(2023·嘉鱼)习作与表达。
不经意间,我们一天天长大。成长的岁月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有遗憾也有收获……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经历让你感受至深?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我长大了
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都是逐渐而大的脚印。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我们长大了吗!可是,“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爸爸有一天神秘地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在我眼前划过,使我手足无措。
那天晚上,爸爸便与妈妈开始“行动”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爸爸妈妈好像在运什么东西。“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咦?他们在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卫生间,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顿时,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爸爸见到我,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今天这床就是给你铺的哦。”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那我还能和您们睡在一起吗?”“能呀!反正等你睡着了,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爸爸笑道。听到此话,我便只能答应了。我乖乖地爬上床,把衣服脱掉,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我把身子缩成一团,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钢琴、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他们像怪物似的,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不敢再看了,一骨碌躲进被窝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半夜我突然惊醒,怎么都睡不着。夜静静的,路灯的光照在窗帘上,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静下心来,细细倾听,都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声。我索性不睡了,跑去将窗帘拉开,哦,一片光芒!又将门打开,啊,多么宽敞!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还环视了四周——“啊,这个不错!”我的目光停在了玩具熊身上。我把它抱起,躺在床上,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你成功了!”爸爸把我叫醒。我揉一揉眼,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你长大了!”妈妈不停地夸我。
啊,那一刻,我长大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身体在长高,知识在增加,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围绕“长大”选材,可写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的道理,可以写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训,可写成长中的感悟。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点明主题“我在长大”,中间通过典型的事例说明了自己正在成长,叙事具体、生动,语句通顺,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阅读理解
(2023·嘉鱼)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题。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汪曾祺全集卷四 故乡的食物》)
1.将语句“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插入短文中成为过渡段,正确的位置应该是 (  )
A.第2自然段前面 B.第5自然段前面 C.第11自然段前面
2.短文围绕着咸菜茨菇汤,顺着一条    主线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离家多年并不想念→   。
3.分析“我”离家多年并不想念咸菜茨菇汤的原因,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咸菜很咸很酸,没有吃惯的人,不容易引起食欲。
B.茨菇有一种苦味,而且有一年“我”吃得太多了。
C.生活逐渐富裕,辗转流离中,不缺少食物且没有机会吃到。
4.短文的标题是“咸菜茨菇汤”,最后一段却写“我想念家乡的雪”,你觉得这样写偏题了吗?为什么?
(2023·嘉鱼)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题。
中国早餐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要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煎饼是煎饼果子正宗的第一个标签,如果还是石磨的,那就更好了。绿豆面展开一个美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很多天津人相比果子,更喜欢夹果篦,是因为果篦很脆,放在热煎饼里不会变绵,酥脆口感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三分钟。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脱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而碱面作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伴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配得稠而不懈,这样才能均匀全面的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三个小时。一样样精致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是点心、菜肴、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地聊着,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5.现代城市里的早餐,一般都简单快捷。以下哪几种早餐符合“简单快捷”这个特点?(  )(多选题)
A.天津煎饼果子 B.重庆小面
C.武汉热干面 D.广东早茶
6.与天津人吃煎饼果子相比,广东人喝早茶太讲究了。广东早茶的“讲究”主要表现在:   。(简要梳理)
7.短文最后一段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  )
A.人类追求美食和美味,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B.人们追求美味,荤素快慢,可以各随其便,各有理由。
C.人生是短暂的,不管是追求美食,或是其他,都应该懂得知足,有所节制。
(2023·嘉鱼)“快乐读书吧”阅读。
小语同学在阅读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 索亚历险记》时,将两本书对比着阅读,梳理了故事情节,画了情节图。在阅读分享时,小语故意设置了悬疑,想考考同学们。你能发现吗?请完成下面的两个阅读任务。
【情节梳理一】被困在荒岛上,如何填饱肚子让自己活下来,是求生的第一关键问题,鲁滨逊总是带着枪觅食,及时把捕获的东西加以处理、晒干、收藏或是烹煮,作为他的食物。有计划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储存足够的粮食。甚至利用仅有的材料,做出了面包。他还会把抓到的猎物圈养起来。为防备野人,不断地加固居所,转移羊群,为无法预测不着边际的未来做好各种准备。
【情节梳理二】一天晚上,汤姆和哈克准备去干那桩冒险的事情,也就是寻找印江 乔埃的巢穴,他们冒着危险找了很久。后来,汤姆和哈克在洞里迷路了。被困在洞里,充分显示了汤姆自救的智慧:轻轻地走,听到滴水的声音就找到了泉水;把野餐时留下来的蛋糕分成几份控制着吃;在食物和照明都不充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水喝,以便能够生存下来。三天三夜以后,才被几个划着小艇的人带出山洞,并被他们送回了家。汤姆见到法官,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8.任务一:挑战“情节梳理”。两段“情节梳理”分别对应的书目是:《   》《   》;对应“图二”的“情节梳理二”中有三处错误(主要人物、故事经过、故事结果),第一处:   ;第二处:不是划小艇的人把他们救出山洞,而是汤姆自己发现了一个出口;第三处:   。
9.任务二:讨论“冒险精神”。下面各项关于“冒险”的说法,与《鲁滨逊漂流记》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满怀着梦想,瞒着父母,一次次出海航线,从未停止冒险的脚步。
B.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着成为一名“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最终实现了梦想。
C.生活富裕安定,衣食无忧,不满足过安逸的生活和平淡的人生,热切地向往新世界,冒险去实现遨游四海的梦想。
D.遭遇海盗,被迫为奴,想办法逃脱后成为了一名庄园主,却再次冒险出海远航追求新目标。
10.(2023·嘉鱼)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或按提示填空。
①春种    ,秋收万颗子。(李绅)
②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辛弃疾)
③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④春城无处不飞花,   东风御柳斜。(韩翃)
⑤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不应人。(胡令能)
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时。(苏轼)
⑦“人间有味是清欢”,古人的生活,无论是哪种日子,都特别重视“食之有味”。以上诗句补充的部分,能让人们“食用”的有:   。(按顺序依次写词语)
(2023·嘉鱼)古诗词阅读。
[甲]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过华清宫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1.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    ,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    ,乙诗中的美食是    。
1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   ,与    进行对比,表达了    。
(2023·嘉鱼)文言文阅读。
豆腐
一人留客饭①,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及也。”异日②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③,乃于鱼肉中各和④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⑤。客问曰:兄尝⑥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答道:“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节选自《笑林》)
【注释】①饭:吃饭。②异日:有一天。③客记其食性所好:朋友记住了他特别喜爱豆腐的特点。④和(huò):掺和。⑤大啖(dàn):形容大口吃的样子。⑥尝:曾经。
13.“自言”的“言”意思是说。短文中像“言”这样表示说的词语,还有:   、   。
14.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B.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C.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15.短文中这位“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的人,你觉得可以怎样评价他呢?判断下面说法正误。
①很喜欢吃豆腐,把豆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   
②很小气,就用豆腐这一种菜来招待朋友。   
③口是心非,说出来的话前后矛盾。   
④贪吃又虚伪,言行不一致,还喜欢自圆其说。   
(2023·嘉鱼)语文综合实践。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yīn dì zhì yí ____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  )。中国人获取食物的(  )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fù ráo____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gāo lóu lín lì____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不同dì yù ____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  )和对上天的(  ),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总不会忘记低头看一看天。
16.根据语境和拼音,依次书写词语。
17.下面带点字的读音与“顺应自然”的“应”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应该 B.应接不暇 C.随机应变 D.应酬
18.将下面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括号中,正确选项是(  )
A.非凡智慧 生存之道 景仰 眷恋
B.非凡智慧 生存之道 眷恋 景仰
C.生存之道 非凡智慧 眷恋 景仰
D.生存之道 非凡智慧 景仰 眷恋
19.找出画横线句中的三处语病,用修改符号改正。(成分残缺、用词重复、用词不当各一处)
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总不会忘记低头看一看天。
20.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处理好几个分句之间内容前后的关系。
在小城里,各种能唤起人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
我身边喜欢阅读的人太多啦!
生活中处处有美景,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这里随处可见热爱健身的人。
21.这段话选自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稿。同学们写了四幅书法作品,大家想从中选一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送给摄制组。下面作品中,最符合大家想法的一项是 (  )
A.
B.
C.
D.
二、习作表达
22.(2023·嘉鱼)习作与表达。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能品尝到当地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也许是北京烤鸭,也许是云南过桥米线,也许是重庆小面……请你以“好吃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给大家推荐一种你最喜欢的美食。可以写这种美食的味道、做法、吃法,也可以写美食背后的故事。注意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3.(2023·嘉鱼)习作与表达。
不经意间,我们一天天长大。成长的岁月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有遗憾也有收获……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经历让你感受至深?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咸菜茨菇汤;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
3.C
4.没有偏题|因为这属于篇末点题,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家乡的雪是家乡的象征,因为它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2)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1.考查过度段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①至⑤自然段写的是写小时候一到下雪天家里就吃咸菜汤,第⑥自然段写自己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故将语句"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插入短文中成为过渡段,正确的位置应该是第五自然段的前面。故选B。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根据“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即可梳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故答案为:咸菜茨菇汤;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可知,AB正确,C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 C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所以我对家乡念念不忘,我对家乡雪的想念,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没有偏题|因为这属于篇末点题,咸菜茨菇汤并不好吃,但它却是家乡的特有之物,每当吃到它,就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在家乡的雪,家乡的雪是家乡的象征,因为它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答案】5.A;B;C
6.茶点、菜肴、粥品都非常精致,以及享受过程比较重要,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尝
7.C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考查获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在文中第二自然“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要简单快捷"后介绍了天津的煎饼果子、重庆的小面、武汉的热干面。所以这三种早餐符合"简单快捷"这个特点。文中第五自然段“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后介绍了广州的早茶点心,具体的描写了广州的早餐享受是过程,不符合早餐“简单快捷”的特点。故选ABC。
故答案为:A B C
6.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五自然段“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三个小时。一样样精致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是点心、菜肴、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地聊着,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可知描写了广东人喝早茶的讲究。据此整理作答。
故答案为: 茶点、菜肴、粥品都非常精致,以及享受过程比较重要,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尝
7.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本文介绍了天津的煎饼果子、重庆的小面、苏州的细面、武汉的热干面和广州的早茶点心的早餐习惯和美食文化,在文中最后一段旨在告诉我们人生是短暂的,不管是追求美食,或是其他,都应该懂得知足,有所节制。故选C。
故答案为: C
【答案】8.鲁滨逊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 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 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9.B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8.【情节梳理─】描写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畜牧种植,对应的书目是《鲁滨逊漂流记》。【情节梳理二】中“汤姆和哈克"“印江·乔埃”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来对应的书目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根据原文中“啊,法官,印第安人乔在洞里!"可知,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乔埃。
故答案为:鲁滨逊漂流记;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汤姆一起在山洞中迷路的应该是贝琪 撒切尔而不是哈克;汤姆见到法官,告诉了法官印江 乔埃在山洞,而不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印江 乔埃
9.A、C、D正确。B.有误,题干中是跟《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相关的内容。故选B。
故答案为:B
10.【答案】一粒粟;莲蓬;劝君更尽一杯酒;寒食;鱼惊;橙黄橘绿;粟、莲蓬、酒、寒食、鱼、橙和橘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①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结合题干中的“ 春种”“ 秋收万颗子 ”,可知填写的是“ 一粒粟 ”。
②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结合题干中的“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可知填写的是“ 莲蓬 ”。
③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结合题干中的“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劝君更尽一杯酒 ”。
④出自唐代韩栩的《寒食》,结合题干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东风御柳斜 ”,可知填写的是“ 寒食 ”。
⑤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结合题干中的“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不应人 ”,可知填写的是“ 鱼惊 ”。
⑥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结合题干中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时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橙黄橘绿 ”。
⑦粟:泛指谷类。莲蓬:又叫莲实、藕实、莲子肉等,它是莲花谢过之后的花托,呈绿色,并且里面有莲子,它是可以食用的果实。酒:可以饮用。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鱼:可食用。橙和橘:水果,可食用。
故答案为:①—粒粟 ②莲蓬 ③劝君更尽—杯酒 ④寒食⑤鱼惊⑥橙黄橘绿 ⑦粟、莲蓬、酒、寒食、鱼、橙和橘。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古诗文默写,有诗文词句理解。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答案】11.鲈鱼;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荔枝
12.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风波中捕鱼人艰苦;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1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意思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由此可知,甲诗中的美食是鲈鱼,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思是—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美食是荔枝。
故答案为:鲈鱼;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荔枝
12.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甲]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描写了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诗人通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与风波中捕鱼人艰苦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故答案为: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风波中捕鱼人艰苦;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
【答案】13.曰;道
14.B
15.错误;正确;正确;正确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一个人留客人吃饭,上的菜只有一味豆腐,他对客人说:“豆腐是我的性命,觉得其他菜的味道都赶不上豆腐好吃。”他日到客人家,客人记得他吃饭的喜好,就在鱼肉中个个都掺上豆腐。这个人挑着鱼肉大口的吃了起来,客人问他说:“你曾经说过豆腐是性命,今天为什么不吃了 那人答道:“现在看见了鱼和肉,哪还顾得上性命呢 ”
13.考查字词解释。短文中像“言"这样表示说的词语,还有:“曰"“道"都是"说”的意思。
故答案为:曰、道
14.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的意思是:你曾经说过豆腐是性命,今天为什么不吃了 故可断句为: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故选B。
故答案为: B
15.考查了情感主旨。这则故事旨在讽刺文中说“豆腐是我性命”,但见了鱼肉却不吃豆腐,表示“今见鱼肉,何及性命”这类言行不一,品行虚伪的人。故A错误,他不是喜欢吃豆腐,而是小气的—种表现。BCD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④正确
【答案】16.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17.A
18.C
19.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0.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答案不限,合理即可)
21.B
【知识点】修改病句;词汇运用;字音;看拼音写汉字;书法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要着重练习。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4)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5)本题考查仿写。首先要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所给示例的特点。所以仿写时一要注意仿写句式,而要注意仿写内容。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6.题目是填空题,审题关键词为“语境"拼音"书写"。解题思路应是确认关键词后,快速浏览文段,明确中心,并拼出读音,结合前后文,依次书写完整。注意,此处强调了“书写”,那么在将字词写准之余,还应该注意书写的工整。故应填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故答案为:因地制宜;富饶;高楼林立;地域
17.题目是选择题,要求选出不同的读音,实际仍是考查多音字,知识点具体落在"应""字的读音上。“应"读"yīng"时,意思是该、当;读"yìng”时,指随声相和、接受。选项中,除了A项“应该"为第一声,其余均为第四声。
故选A。
故答案为: A
18.题目是选择题,考查对文段、词语的理解与搭配,解题时应在前文的理解基础上,根据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恰当搭配。“非凡智慧"形容不寻常的聪明才智;“生存之道"指生物((人)为了活下来所要知道与遵守的自然法则;“景仰"形容佩服尊重;“眷恋"形容依恋或怀念之情。第一个词的确定,是通过前文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词,推处此处继续的逻辑是,为了存活而根据现实想办法,故答案为生存之道;第二个空位的确定,是通过“获取食物"冲积平原""江河湖泊"等词语,明确此处指获取食物的方式方法,故答案为非凡智慧;第三、四个空位的确定,是通过前文"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后文"埋头种地"看—看天”,来推出人们对土地和上天的态度,故答案为眷恋、景仰。
故选C。
故答案为: C
19.题目为病句修改,语病已给出。解题时,语感与知识点缺一不可,若该题有误,应分析后明确自己是哪个方面扣分。句子缺少主语,应补上"中国人";“一定"与“总"有重复,应删去其一;天在人之上,看天应是“抬头”,而非“低头”,用词不当。故应写,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
故答案为: 中国人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一定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0.题目是仿写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材已限定,但都很好拓展。答题时,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既要注意模仿句式要点,又要在内容上,从点到面,按先总后分并升华的思路来答。
可参考以下文段: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
(答案不限,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小城里唤起人们食欲的美食无处不在,从开胃的酸菜酱萝卜到诱人的土制米花,从万物生长的自然野外到包容万象的砧板炒锅,哪里有可入口的食材,哪里就有心神和口服相合的妙趣。(答案不限,合理即可)
21.题目为选择题,考点为字体辨认,题目已明确字体为“楷书”,故选B。
故答案为: B
22.【答案】好吃的麻婆豆腐 我的家乡的特色美食是麻婆豆腐,这是我家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麻婆豆腐不但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看起来色泽鲜艳。麻婆豆腐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接着,把肉切成肉丁,用植物油把肉丁炒熟。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温在八十度左右时放入豆腐,再翻炒几下,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不消说吃,只闻到它的香味,就让人食欲大开。怎么样?
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欢迎你来品尝哟!
【知识点】状物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好吃的”为题写一篇习作。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能品尝到当地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也许是北京烤鸭,也许是云南过桥米线,也许是重庆小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写之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最有特色的来写。写的时候,可以从美食的材料准备、制作过程、色、香、味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地写,注意抓住其中―两个重点,写出美食的特点,材料安排要做到详路得当,如果你对美食有什么感想和看法,也可以写出来。
【点评】本文记叙了麻婆豆腐的制作过程,记叙过程清晰,有条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语句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3.【答案】我长大了
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都是逐渐而大的脚印。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我们长大了吗!可是,“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爸爸有一天神秘地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在我眼前划过,使我手足无措。
那天晚上,爸爸便与妈妈开始“行动”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爸爸妈妈好像在运什么东西。“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咦?他们在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卫生间,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顿时,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爸爸见到我,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今天这床就是给你铺的哦。”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那我还能和您们睡在一起吗?”“能呀!反正等你睡着了,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爸爸笑道。听到此话,我便只能答应了。我乖乖地爬上床,把衣服脱掉,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我把身子缩成一团,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钢琴、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他们像怪物似的,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不敢再看了,一骨碌躲进被窝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半夜我突然惊醒,怎么都睡不着。夜静静的,路灯的光照在窗帘上,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静下心来,细细倾听,都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声。我索性不睡了,跑去将窗帘拉开,哦,一片光芒!又将门打开,啊,多么宽敞!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还环视了四周——“啊,这个不错!”我的目光停在了玩具熊身上。我把它抱起,躺在床上,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你成功了!”爸爸把我叫醒。我揉一揉眼,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你长大了!”妈妈不停地夸我。
啊,那一刻,我长大了!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要求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身体在长高,知识在增加,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围绕“长大”选材,可写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的道理,可以写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训,可写成长中的感悟。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点明主题“我在长大”,中间通过典型的事例说明了自己正在成长,叙事具体、生动,语句通顺,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