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一、概念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二、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
例子:砍伐超过森林恢复速度,将会造成森林面积缩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子: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 自然资源枯竭
具体表现: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原因: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解决措施:控制开采数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典例:稀土耗竭
2. 生态破坏
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原因:过度开垦,取石挖沙,乱砍滥伐
解决措施:植被恢复与保护,种草养畜,小型水利工程
典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荒漠化加剧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楼兰古国的消失。
3. 环境污染
具体表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原因: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一些事故造成的污染。城市中及郊外的垃圾堆积、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废弃的塑料薄膜)。
解决措施:减少燃煤使用比例,发展绿色经济,推广新能源汽车
二、 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1.区域性环境问题
A、城市: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主要表现: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B、 乡村:原因: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主要表现: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C、发达国家: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D、发展中国家: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主要表现: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E、 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影响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冰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干旱,沿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危害地球生物大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污染土壤,农作物减产;危河流水质酸化,危害水生生物河
二、同步训练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2题。
1.甲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重要的国际湿地,但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湖水急剧减少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小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2.图中乙、丙两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 B.酸雨、水土流失
C.荒漠化、水土流失 D.水土流失、荒漠化
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3-4题。
3.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4.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
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千亿件,但同时也增大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压力。下图为漫画《“盛装”快递》。据此完成5-6题。
5.快递数量剧增造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 )
①电商平台营销诱导②物流产品过度包装③非降解耗材用量大④节假日转运分拣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缓解该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 )
A.研发环保包装材质,制定快递包装标准 B.提高社会环保意识,重点发展线下销售
C.实行耗材奖惩机制,杜绝沿用传统包装 D.提高快递运输费用,限制物流产业发展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8.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9-10题。
9.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10.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老铁路野象谷车站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下图),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进入车站。据此完成11-12题。
11.西双版纳热带动物繁多的原因主要是( )
A.热量充足,水源丰富 B.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
C.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少 D.热带雨林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
12.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野生生态环境 B.降低工程量和成本
C.节约有限土地资源 D.保留动物迁徙通道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以戈壁、沙丘为主,曾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芳草如茵,成千上万的太阳能光伏电板组成了一片“蓝色海洋”。“草光互补”模式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植被逐渐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为减少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站园区的不利影响,园区引入了牧羊业,成群的绵羊在光伏板下穿梭觅食(下图),与光伏板和谐共处。据此完成13-15题。
13.光伏电板在植被恢复中的积极作用是( )
A.增加反射率,气温升高 B.降低风速,减少蒸发
C.调节气温,增大日较差 D.提高地温,增加降水
14.草场恢复促使光伏发电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沙尘减少,晴天增多 B.气温升高,风力减小
C.蒸发增强,湿度增加 D.降水增加,气温降低
15.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就业岗位 B.减少生态破坏
C.促进资源开发 D.降低维护成本
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在经常困扰着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左图为某城市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发小)。读图,完成16-18题。
16.读图,下列序号所示环节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17.雾霾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有( )
①雾霾天气出现后,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②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③危害人体健康④易形成酸雨⑤迫使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有( )
①臭氧层的破坏②大量砍伐森林③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④太阳黑子的大爆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庆祝节日、表达喜庆之情的传统习俗之一,尤其在春节期间,燃放量超过全年的一半。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殊不知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背后潜藏着危害。下图示意某年除夕至初一期间全国重度污染城市数量及PM2.5平均浓度。据此完成19-20题。
19.①时段重度污染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则该时段大气污染主要来自( )
A.工厂废气排放 B.垃圾焚烧 C.燃煤取暖 D.交通工具
20.图中( )
A.②时段空气质量变好,受大气运动影响
B.③时段近地面气温低导致PM2.5浓度降低
C.大气污染范围与当地风速呈负相关
D.重度污染城市数量和PM2.5平均浓度关联小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浒苔是一种藻类植物,生长在潮间带的滩涂和砾石上。浒苔生长适宜水温为20一25℃,25℃以上则会慢慢死亡消失。每年春夏季节,山东青岛频繁遭受大规模浒苔侵袭,大量浒苔漂浮聚集到岸边,不仅破坏海洋生态,还会严重影响海上活动。专家推测,青岛浒苔的爆发主要与水温、季风、海域轮廓、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下左图示意2021年夏季某日青岛附近海域浒苔分布,下右图为人工清理浒苔景观。
(1)简述涨、落潮对浒苔生长的有利影响。
(2)说明青岛附近海域春夏季节浒苔爆发的原因。
(3)提出青岛海域防治浒苔泛滥成灾的的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铜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长株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如下图。
(1)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给耕地带来的问题。
(2)简述采矿工业为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1.C 2.C3.A4.B5.B 6.A7.C 8.A9.B 10.C11.D 12.A13.B 14.A 15.D16.D 17.C 18.B19.C 20.A
21.(1)涨潮时,浒苔浸入海水中,可以吸收养分;落潮时,浒苔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2)青岛附近海域海水温度适宜浒苔生长;夏季风从南向北吹动海水,把浒苔带到青岛附近海域;山东半岛深入海湾,将北上的浒苔截留;青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大量废水排入海水中。
(3)加强海域环境监测;入海污水净化;提高浒苔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可利用水平。
22.(1)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矿渣淋滤,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
(2)矿渣隔离存放,减少对耕地的污染;污水进行回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