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人口迁移
一、知识讲解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判断属性
(1)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通常超过一年)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空间属性: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县级以上)
(3) 补充说明: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过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活移动
(2)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未跨越国界),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
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1)推理因素(迁出地):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多发、收入低;医疗、教育条件差;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差;公共设施差;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差;环境质量差;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
(2)拉力因素(迁入地):就业机会多;收入稳定、收入高;医疗、教育条件好;生活条件、社会福利好;公共设施好;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环境质量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 资源 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① 经济 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③方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从欧洲向美洲和大洋洲迁移从非洲向美洲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方向: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二、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 、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二、同步训练
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原因,大批难民外涌。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下图是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说法正确的有( )
①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②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
③主要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④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社会矛盾 B.减轻交通拥堵 C.加剧人口老龄化 D.加大环境的压力
标准差椭圆用于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的离散趋势,椭圆中心表示人口重心,长轴、短轴分别表示人口分布偏离人口重心的主方向、次方向。下图为2000-2010年兰州市人口重心与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变动图。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10年,兰州市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变动,反映出兰州市人口( )
A.分布的主方向由东南向西南转移 B.分布的核心区域逐步扩大
C.集聚的吸引力西北地区强于东南地区 D.分布的核心区域逐步收缩
4.绘制以上空间变动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PS C.RS D.BDS
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甲国流入乙国 B.从乙国流入甲国 C.从乡村到城市 D.从城市到乡村
6.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因素 D.宗教因素
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毕业生流动情况差异较大,下图是2018年我国39所(其中一线城市14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不同等级城市间流动路径及比例图。据此完成7-9题。
7.2018年我国39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 )
A.同等级城市内部流动 B.新一线城市内部流动
C.流向一线城市 D.流向二线城市
8.“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流向将会( )
A.促进不同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B.减少流出城市的就业机会
C.促进不同等级城市等级提升 D.增加流入城市的经济活力
9.新一线城市为吸引更多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 )
A.调整“一流大学”学科建设 B.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10-11题。
10.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1.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1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从1988年开始,越南实行较为严格的人口控制计划,之后人口白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到2019年人口规模依然接近1亿人,全球排名第15位。越南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间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且人口增长空间差异明显,如①~⑥等省人口快速增长,而⑦⑧等省人口减少。下图中左图示意越南地形、河流分布,右图示意越南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①~⑥省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经济发展迅速②人口基数大③生育政策相对宽松④政策性移民戍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越南⑦⑧两省人口减少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能够赚取大量外汇收入 B.缓解两省老龄化等人口问题
C.减轻中心城市公共设施负担 D.为中心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
城市群在中国城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主要人口流入地。下图为2017年我国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示意图(线条越粗表明流入人口占比越大)。据此完成16-18题。
16.图示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中部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出地 B.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以省内为主
C.内陆城市群人口吸引范围大于沿海城市群 D.东北地区外流人口主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
17.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18.沿海城市群流入人口的长期居留(5年以上)和定居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收入 B.公共服务 C.环境质量 D.户籍门槛
清远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邻广州和佛山,北接韶关、湖南和广西,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下图为清远市2005年-2015年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推测清远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 )
A.北疏南密——热量 B.北密南疏——河流 C.北疏南密——地形 D.北密南疏——经济
20.2005年以来,与清远市人口重心迁移关联度最小的是( )
A.自然环境区位 B.城市规划政策 C.轨道交通发展 D.经济发展水平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而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经历长期快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期。2005年起,人口跨省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意愿明显减弱,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尤其是回流到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趋势更为明显。下图示意1982-2015年东部地区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变化。
(1)描述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的变化特点。
(2)说出人口流向东部给东部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3)简析2005年起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明显,尤其是回流到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趋势更为明显的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迅速增大。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住列前十的省区分布情况。
(1)从迁移者角度简述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大城市的原因。
(2)广州外来人口来自不同省份,据图归纳广州市的人口来源特点。
(3)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上海外来人口中,自安徽迁出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
1.C2.D3.D4.A5.B 6.A7.C8.D9.D10.B 11.A12.C 13.D14.B 15.D16.A 17.C 18.D19.C 20.A
21.(1)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吸纳的全部流动人口和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回落(或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的比重逐渐降低)。
(2)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城镇化进程。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省会城市经济规模大,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
22.(1)迁移者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待遇,改善个人或者家庭生活。
(2)距离越近,迁移量越多;人口大省,迁移量较多;迁出地经济发展水平比广州低。
(3)上海产业升级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转移到其他地区,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且上海市生活成本高;而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部分迁移人口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人就业;乡土情感导致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