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2 22: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知识讲解
乡村的土地利用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功能区 位置 作用 组成
公共空间 中心 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场所
居住区 公空间周围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房屋和院落等
生产区 外围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二、乡村的空间形态及其成因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乡村的空间形态有关。乡村的空间形态可以分为集聚型和散漫型。
形态 特点 分类 分布
集聚型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清晰 团块状 位于地形平坦地区
带状 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分布
环状 沿山麓或湖塘沿岸分布,也是带状的一种形式
散漫型 规模较小,呈点状布局 由于地形限制,聚落分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镇概念
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区。
二、城镇内部的功能区
1.功能区的形成
2.城镇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文化教育用地、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3.特点: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4.城镇常见功能区及其分布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居住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镇的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处高坡区
低级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联系,地处低洼地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及合理利用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结构
(1)同心圆模式:(成都)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拓展,出现同心圆状分布趋势
(2)扇形模式:(沈阳)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出现沿着交通线向外拓展的趋势。
(3)多核心模式(后期):上海)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居住拥堵等原因,使得郊区开始出现新的核心。
2、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例如:经济因素——付租能力
①距城镇中心的距离:距城镇中心越近(土地利用的可能性高、竞争强),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交通运输状况:交通越便捷或距交通干线越近的地方,土地租金越高。
(2)政策因素: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
例如: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
(3)环境因素: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
例如: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北京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②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将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
(4)历史文化因素: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没有高楼大厦。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例如:例如:北京中心城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形成行政区和文化游览区;.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城镇的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无明确的功能分异;在城镇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集中;工业分布位置的区位是市场、交通等。
2.城镇发展的中期:城镇的地域范围扩大;各类功能用地分异明显;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此时工业外迁主要是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二、同步训练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A.产业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B.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
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 D.以商业区、往宅区、行政区为主
2.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B.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某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数字企业,并催生大量相关数字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图1为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示意图。图2为该企业发展概况。完成3-4题。
3.影响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土地 B.河流 C.集聚 D.市场
4.该城市数字产业发展会( )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 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C.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 D.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
某县城借高铁过境并设高铁站的大好机遇,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推动城市发展和质量提升。下图为高铁新城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高铁新城站前核心区,最可能布局的产业或产业部门是( )
A.农产品加工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商务商业中心 D.物流贸易业
6.关于图中河流的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城市老城区与新城区天然分割,各具特色,有序发展
B.建成观光休闲带,有利于居民的休闲娱乐
C.实现人工水系与天然水系相连通,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D.天然防护带,确保新城工业污染物不影响老城区
城市天际线是指站在城市某处环顾时,看到的一条天地相交处的分界线,又称城市轮廓。下图为北京主城区的天际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北京的城市天际线在市中心附近下凹,其主导因素是( )
A.自然地理条件 B.经济发展水平 C.历史文化因素 D.交通运输状况
8.北京城市天际线如碗状下凹,其附近( )
A.人口活动密度小,交通压力较小 B.容易加剧大气污染
C.建筑物低矮,土地价格较低 D.主城衰败,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由于居住外迁或产业外迁引起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改变,造成职住分离,增加了城市通勤成本。下图示意我国某超级城市工作日某时段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读图完成9-11题。
9.除中心城区外,住宅区主要集中在该城市的( )
A.东部和南部 B.南部和西部 C.西部和北部 D.北部和东部
10.图示时段最可能是( )
A.8:00-9:00 B.12:00-13:00 C.18:00-19:00 D.21:00-22:00
11.据图推断,M线东段终点最可能是大型( )
A.商业综合体 B.物流中心 C.游乐中心 D.航空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城市面积 C.交通条件 D.地理位置
13.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
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
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
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
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
三水河口老城始建于明代,1901年我国第一条复线铁路—广(州)三(水)铁路贯通,河口老城因处在转运枢纽而兴盛。1945年后,河口老城式微,三水地区中心东迁,城区向东发展。由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人口增长,土地承载趋于紧张,2011年起,三水新城、北江新区拓展了三水城区范围。近几年来,河口老城的更新改造日渐提上日程,将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下图示意三水城区组团结构。据此完成14-15题。
14.1945年后,三水中心城区向东发展主要为了( )
A.改善城区交通 B.疏解老城负担 C.密切对外联系 D.降低土地成本
15.近几年来,河口老城的更新改造主要为了( )
①拓展城市用地空间②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③加速城市重心西移④传承城市传统文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单个林盘由林木、宅院围合而成,成为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林盘不断遭受破坏。下左图示意川西林盘景观,下右图示意林盘模式。据此完成16-18题。
16.上右图林盘模式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林木、院落、农田 B.院落、林木、农田
C.农田、林木、院落 D.院落、农田、林木
17.与川西林盘形成条件无关的是( )
A.地形平坦 B.水网密布 C.气候适宜 D.耕地破碎
18.近年来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林盘数量明显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城市化使林盘转为建设用地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③林盘内人口迁往城市④林盘内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读某城市玫瑰风统计及区划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该城市①~④工业企业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关于该城的规划发展叙述,描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A区域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适于开发高档住宅区
B.B处交通通达度高,一定为该城的中心商务区
C.C处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结合,规划为该城的仓储物流区
D.D区域靠近河流,可规划为自来水厂
二、同步训练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荷兰是一个人口稠密、高度城市化的经济发达国家,土地资源短缺。西部的兰斯塔德地区是全国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地。从上世纪6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带”,将阿姆斯特丹(首都、经济中心和国际航空港)、鹿特丹(海港)、海牙(国际会议中心和总部基地)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铁路枢纽和服务中心)、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下图)。
(1)指出在“绿色缓冲带”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并说明该产业大量存在对该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影响。
(2)在实施“绿心状城市群”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两种现象。请你选择其一提出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现象①城市交通成本提高;现象②城市住房成本提高。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住区逐渐出现建筑设施老化、环境风貌杂乱、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成为居住品质低下的老旧住区。城市老旧住区的空间分布与建设时序、功能区划、土地价格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老旧住区具有“传染”性,呈集聚分布态势。下图示意哈尔滨市区街道层面的老旧住区空间分布。
(1)推测哈尔滨老旧住区的主要住户类型。
(2)判断甲地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地住区老化严重的原因。
(3)哈尔滨老旧住区多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4)有人建议有序引导老旧住区住户向松花江北岸迁移,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B2.A3.A4.D5.C 6.D7.C8.B9.C 10.A 11.D12.D 13.A14.C 15.C16.A 17.D 18.B19.D 20.C
21.(1)产业类型:农业(第一产业)
有利影响: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土地)空间等。
(2)两个现象,任选其一。表达观点:同意或反对。论据充分,与个人选定观点一致,表达清晰。
22.(1)长期居住的老年人(原住民);中低收入的住户;就近工作的租户。
(2)工业区。哈尔滨为老工业基地,郊区工业开发较早,配套住区建筑年代较长;(随着老工业基地衰败,)工厂停产、人口外迁,住区缺乏维护;改造迁移成本高。
(3)住宅区为城市规模最大的功能区,本身常常集中连片分布;同一片住区开发时间接近,老化程度相当;住区老化加速人口外迁,降低区域经济活力;(“传染”)导致邻近的住区(口碑也下降,)地价难以上升,维护动力不足,加速周边住区老化。
(4)赞同;疏解住宅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环境优美,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用地充足,地价较低,能够获得较大的补偿面积,改善住房品质;带动松花江北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不赞同;保留原住民能够保护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松花江北岸与主城区隔江相望,交通不便,且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等方式能够解决原地回迁对土地的压力等问题;搬迁将改变生活习惯,部分居民搬迁意愿较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