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2 22: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讲解与同步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知识讲解
地域文化
一、文化
1.概念: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具有地域性特点。
二、地域文化
1.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
2.分类:包括物质方面( 建筑 、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三、地域文化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 直接 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 加以创造留在地表的文化印记。如:农田、村落、道路等。
四、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一、乡村景观特点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二、典例
1.江西婺源月亮湾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这种“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2.福建永定土楼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以圆形和方楼最为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宁内的集体精神。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二、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鲜明的古都特点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我国古代都城----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三、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二、同步训练
曼谷地跨湄南河两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湄南河及其支流造就了曼谷独具特色的水上市场。当地的传统民居——尖顶高脚木板楼,临河而建,底层镂空。下左图示意泰国位置,下右图示意曼谷水上市场和传统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曼谷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上市场的原因是( )
A.渔业发达,利于交易 B.沿河建城,水运为主
C.经济落后,交易量小 D.习俗传承,旅游开发
2.曼谷传统民居设计为“高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潮湿 B.防洪水 C.防蚊虫 D.防坍塌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是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也称“岭南地区”)。据此完成3-4题。
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B.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降雨强度大
C.高温多雨的气候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和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冬季降雪量大B.夏季高温潮湿C.夏季洪水多发D.冬季光照时间短
6.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光照 C.台风 D.地形
苏拉威西岛由四个半岛组成,面积约为17.5万平方千米。岛上森林茂密,多高山深谷,火山地震多发。“船型屋”是岛上的传统民居,屋顶由竹子堆叠,呈高耸的马鞍形。下左图示意“船型屋”的外观,下右图示意苏拉威西岛的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船型屋”屋顶由竹子堆叠且不用任何钉子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强抗震能力 B.节约建筑成本 C.传承文化习俗 D.造型美观独特
8.“船型屋”呈高耸的马鞍形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森林茂密 D.虫害较多
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村子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泉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流过,如同“自来水”,方便又干净。随后,泉水汇入村中心的月沼,又绕屋穿户,流入南湖,最后出村。下图为安徽宏村格局示意图和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9-11题。
9.宏村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布局充分利用的当地地理环境是(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地形地势 C.稠密的水系 D.山区茂密的植被
10.宏村村落水系的主要用途有( )
①饮用、浣洗②工业生产③消防用水④灌溉农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宏村村落水系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块石板横跨在水渠上,其设计主要目的是( )
A.保护水渠 B.净化水质
C.礼让“负薪吸水的”行人 D.整齐美观
国家跳合滑雪中心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山地标识性场馆,整个场馆依自然山谷而卧,外观结构与中国古代吉祥佛物“玉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冬奥会期间,赛道上可见各国跳台滑雪选手脚踏滑雪板在空中翘翔。图为“雪如意”景观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规划设计“雪如意”场馆主体朝向,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光照 B.风向和风速 C.山谷的走向 D.交通
13.在山地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了精细爆破技术和支护体系,“雪如意”建筑整体架空,其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建筑成本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障运动员安全 D.减少环境干预
14.关于“雪如意”场馆的建筑及部分主体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玉如意”外观造型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山上顶峰圆环建筑物一观光、会议
C.赛道边缘高墙一防止坡面汇水 D.山下看台一观赛、媒体转播
黎族是南海某岛的原住民族,相传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来此无处栖身,就将木船倒过来居住,后世遂仿造出外形像船篷,圆拱形状的船型屋(下图)。目前船型屋已申请为国家非遗项目。据此完成15-16题。
15.船型屋形像船篷,其圆拱造型利于( )
A.防止受潮 B.抵御台风 C.遮挡阳光 D.抵御高温
16.从古至今南海诸岛人口容量一直较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A.淡水资源短缺 B.生物资源短缺 C.消费水平低 D.生育政策收紧
南疆绿洲中的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紧密型布局。部分居民在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巧妙地就坡砌墙、挖洞、筑台,并采用各种营建技术,塑造宜居空间。下图为南疆紧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地传统民居的主材和紧密布局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木材-方便就近耕作 B.干草-扩大牧场面积
C.毛毡-便于出行交流 D.夯土-节约土地建材
18.为适应当地气候,该传统民居注重( )
A.防风、保温 B.通风、散热 C.采光、防潮 D.防晒、蓄水
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图为松岗直波八角碉楼。完成19-20题。
19.碉楼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军事防御 ②储藏物质 ③防范地震 ④抵御洪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青藏高原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其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寒光照强 C.泥石流频发 D.多大风沙暴
二、同步训练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北京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重点保护一批中心城区“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4)规划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的关系,你认为对“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应遵循什么原则?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嘉兴市地处河网密布和农业发达的杭嘉湖平原。嘉兴城萌芽于秦汉,初建于三国,成形于唐。尤其隋代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从老城区穿过,嘉兴城得以快速发展。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城区和工业区多集中在铁路西北侧发展。2000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及诸多机关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将原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南部地区也成为近年来大型住宅区的集中建设区,使得嘉兴市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嘉兴市及老城区范围。
(1)分析嘉兴市早期建城和发展的优势条件。
(2)解释近年来嘉兴市大型住宅区集中建设于南部地区的原因。
材料2:承载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宛若一幅绸缎轻柔的铺在嘉兴大地上。嘉兴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荣。运河是孕育嘉兴的“母亲河”,是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中留下了乡情浓郁的文字。文中描绘的嘉兴乌镇水阁(下图左)是独特的水乡建筑。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延伸到河中。
(3)据图文资料,结合当地环境特征,指出乌镇水阁建筑结构发挥的作用。
乌镇水阁建筑结构特点 发挥的作用
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 ①____
沿河的水阁三面有窗 ②____
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延伸到河中 ③____
1.B 2.B3.D 4.C5.A6.C7.A8.B9.B 10.D 11.C12.B 13.D 14.C15.B 16.A17.D 18.A19.A 20.B
21.(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4)依法保护;“护旧建新,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旧建筑。
22.(1)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建城;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京杭大运河和沪杭铁路穿过,交通便利;农业发达,粮食供给充足。
(2)嘉兴市南部地区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距离主城区和工业区远,环境优美;距离高铁站较近,交通便利。
(3)便于船的停靠与栓系 夏季天气炎热,便于空气流通,临河起到纳凉作用;冬天利于采光,可在水阁里晒太阳 便于上下船只;方便取水用水、洗衣洗菜等。
同课章节目录